分享

那一年,紫禁城内 一个外国人当着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面,讥笑说中国

 紫霞照我 2023-02-26 发布于陕西
讥笑说中国人的辫子就像是一条猪尾巴!结果,溥仪非但没有勃然大怒,更没有治他的罪,反而立即把自己的辫子剪掉了,而且是毫不犹豫,和谁也没有商量。

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仅仅几天工夫,紫禁城内,千把条辫子全都不见了。除了几个内务府大臣和溥仪的三个中国老师之外,其他人等全都自觉剪掉了辫子。既然皇帝都剪掉了,身为大清臣子,谁还敢不争先效仿?

一时间,太妃们痛哭流涕,溥仪的老师们闷闷不乐。各地的清朝遗老们得知此事,也有不少人流泪叹气。

这段轶事,就记载于新中国成立后,溥仪亲笔撰写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一书中的第三章【北京的“小朝廷”】里。他在谈及此事时,在书中这样评论道——当时,虽然已经是民国时代,但“头上有个辫子和紫禁城里有个皇帝,就是具有最大象征意义的事情。”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皇帝竟然带头剪断了辫子。

其实,从民国二年起,民国当局的内务部就曾经几次给清廷内务府来函,请紫禁城协助劝说旗人,让他们把头顶的那根辫子剪了。虽说也曾劝说紫禁城里也剪掉它,但语气都非常和婉,更没有让溥仪或大臣们带头动手。主要的还是希望劝说旗人执行。因为,当时有很多人借口在宫中当差而拒绝剪辫子。

内务府每每接到这样的来函,就会想尽各种办法去推诿搪塞。甚至还说,辫子可以作为进出宫门的一种识别标志。就这样拖来拖去,结果,一转眼好几年过去了,紫禁城内还是一个辫子大行其道的世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辫子世界,竟然又几乎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在溥仪看来,归根结底,这还是那个老外的功劳。

那么,这个胆大包天的【老外】究竟是谁?他为何能对堂堂的大清皇帝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力呢?

原来,他就是中文名为【庄士敦】的英国苏格兰人,一个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文学硕士。1919年,由于老洋务派遗老李鸿章之子的建议,经当时的民国总统徐世昌代向英国公使馆交涉,庄士敦正式被清王室聘请为溥仪的英文老师。那一年,溥仪13岁,庄士敦45岁。

1919年3月4日,在紫禁城内的毓庆宫内,两人第一次见了面。那里是溥仪平日里上课的所在地。庄士敦先是对坐在宝座上的溥仪鞠了一躬,算是行了外臣拜见皇帝的礼节。之后,溥仪又站起身来,向着庄士敦行了鞠躬礼。这算是师生之间的见面礼。这些礼仪完毕之后,在溥仪的中文老师朱益藩的陪同之下,他人生中的第一堂英文课随即正式开始。

庄士敦是个地道的【中国通】,说着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比溥仪的中国师傅们所说的福建话或江西话还好懂。他曾经做过香港英总督的秘书,在入宫之前,是英国租借地威海卫的行政长官。他在亚洲已经度过了二十多年,在中国走遍了内陆各省,游遍了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他通晓中国历史,熟悉风土人情,对儒墨释老都有研究,对中国古诗特别欣赏。

他对溥仪这个清朝皇帝十分尊敬,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非常有耐心,并以得到溥仪的赏赐为荣。他不仅教溥仪英文,还为他带来了一些外国画报,介绍上面所画的飞机大炮、化学糖果,以及茶会上的礼节,这些所代表的西洋文明,全都深深印进了溥仪的心底。

渐渐地,溥仪打心底里接受并喜欢上了这个英文老师,三年时间里,他不过学了一部英文版的四书,以及一本童话书,但在庄士敦看来,溥仪英文学的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够成为一个具有英国绅士风度的人。

后来,在溥仪的眼中,庄士敦的一切都是最好的。甚至连他衣服上的樟脑味也是香的。庄士敦使他相信,西洋人是最聪明、最文明的人,而他正是西洋人里最有学问的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庄士敦嘲笑清朝人脑后所留的辫子时,溥仪才毫不犹豫地剪掉了它。

那么,你知道庄士敦这个人吗?你还知道关于他的哪些故事呢?欢迎留言评论。

注:图为溥仪和老年的庄士敦。

关注@五点起床读书
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书中的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