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兰文汇||陈建新/朋友五题(之下:三四五题)

 元辰1948 2023-02-26 发布于湖北


陈建新,湖北宜昌人,1956年8月出生,1978年初离开家乡求学,先后在多所高校任教。

朋友五题(之下:三四五题)

 文/陈建新

作者(右)2019年在第十三届“和合论坛”与凌峰合影。

“小丑”凌峰

微信里频频推送台湾著名艺人凌峰与邓丽君调侃互怼的视频,诙谐幽默、雅俗共赏,令人忍俊不禁。我从小喜欢唱歌,但并不特别迷恋邓丽君,倒是凌峰在1990年春晚上演唱“小丑”,让我受到心灵的震撼,成了他的“铁粉”。

那次凌峰登上春晚,记忆犹新。甫一出场,光头亮相,满堂生辉。凌峰示意主持人赵忠祥,可否靠近观众一点,经赵同意,他边走近边说,90年代了,海峡两岸的距离应该拉近一些。敏感严肃的海峡两岸关系问题,被他轻松幽默地表达出来,深得人心。接下来自我调侃长得丑,长相很中国,中华民族5000年的沧桑和苦难全写在脸上。他给男人长相分类,一类是长得好看,看久了没有男人味道,譬如刘文正;第二类长得难看,越看越难看,譬如现场在座的陈佩斯;第三类长得难看,但越看越别有一番男人味儿,譬如他自己。凌峰的这段脱口秀成为春晚的经典。我没有作过考证,不知道凌峰是不是演艺界光头和丑星流行的始作俑者,但他无疑是最闪亮最招人喜欢的长得丑的“光头谐星”。

我深受震撼的是他演唱的歌曲“小丑”。虽然不是他原创,他的倾情演绎很能打动人。在凌峰看来,每个人一生都要扮演许多次小丑。他表达的是舞台上艺人的心迹,但讲台上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时我已经有了近十年的高校任教经历,“小丑”很能表达我对大学教师酸甜苦辣的感悟。

我特别喜欢这首歌。那时网络没有现在发达,内陆买不到这首歌的磁带和光碟,也找不到歌谱,我反复听唱,记住了这首歌,常常在学生组织的文艺活动中演唱。

 小丑

掌声在欢呼声中响起,

眼泪已融进笑容里,

启幕时欢乐送到你眼前,

落幕时孤独留给自己。

是多少磨练和多少眼泪,

才能够站在这里,

失败的痛苦、成功的鼓励,

谁知道这是多少岁月的累积。

呵,小丑,是他的辛酸

化作喜悦呈现给你!

想不到这首歌成了我与台湾朋友的感情纽带。2005年,我第一次到台湾学术访问交流。台湾与大陆同根同魂,与台湾朋友在一起,有一种与分开多年的儿时伙伴相聚的感觉。到台北的当晚,朋友带我在台北街头吃了著名小吃“煎蚵仔”,后又带我到茶馆饮茶唱歌。点唱的第一首歌,一位素味平生、初次见面的台湾朋友为我献歌,竟然就是"小丑"。真是血浓于水、心有灵犀!我告诉他们我特别喜欢这首歌,但在内陆一直没有买到歌碟,那位朋友马上去音响店给我寻碟。

2015年,我第二次到台湾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两岸学者共同研讨中华文化复兴之路,我致闭幕词并赋诗:

易学文化渊源长

海峡两岸摆道场

同根同魂同追梦

中华复兴日月光

会议结束后,主办方安排游览基隆,中午在一家台商家里用餐。台商是基隆豪富,住宅就在基隆港边,环境极佳。喝了很多威士忌后,开始唱K。我与一直陪伴我们的台湾大学杨女士合唱"小丑",音乐声起,在场的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和台湾教育学院的教授们不约而同地低声吟唱,这种心灵互通的场面很感人。

凌峰1945年出生在青岛,1949年随父亲到台湾,童年在眷村长大。眷村里那些整夜以泪洗面盼望回家,却回不去的老兵,使幼小的凌峰读懂了什么是乡愁。1987年,凌峰成为第一位到大陆拍片的台湾艺人,他拍摄的《八千里路云和月》,纵横三万里,上下五千年,将镜头对准大陆的山川雄姿、风土人情,关注炎黄子孙的命运,向台湾民众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恢弘历史、壮美画卷。

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期间,凌峰成了希望工程的积极参与者。1991年,他发起创立希望工程海外爱心基金,这是第一个海外华人支持希望工程的组织。他奔走于各地,策划并主持了百场巡回义演,历时7年,募集的资金全部用于修建希望小学。共修建了24所希望小学,累计帮助近万名失学儿童。凌峰荣获希望工程特殊贡献奖,被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聘为“扶贫助学爱心大使”。

20199月,苏州,第十三届和合论坛,听说请来凌峰作嘉宾,我很兴奋,期待着与他合影交流。年近75岁的凌峰刚做了一个大手术,身体恢复不错,气色很好。一如既往的随意,身着休闲衫,头戴小毡帽,没有一丝大明星和嘉宾的派头,妥妥的一位刚从公园里晨运回来的退休老头。茶歇时,大家争相与他合影,他来者不拒,幽默、豁达,妙语连珠,不断地说,他的照片有价值,贴在门上可以驱邪,贴在床头能够“避孕”。我与他合影时,表达了我对他的喜爱和崇拜,讲了他演唱的“小丑”带给我的故事,他很有兴致地与我约定,下次见面一起唱“小丑”。

这次论坛上,凌峰作了题为“血浓于水 两岸一家亲”的主题演讲。他说:两岸同胞的浓浓亲情是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血,总是热的。作为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从我做起,从每一位台湾同胞做起,从每一位中国人做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上自己的一份赤子之心。

作者与与某军事院校首长乒乓球比赛现场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寒假回到广州,与老朋友、某军事院校首长进行了一场堪称经典的乒乓球比赛。

对方比我年轻45岁,与我交手多次,他胜少负多。他从小受过体校训练,动作规范,擅长拉攻。在以往与我的比赛中,一是吃我发球太多。二是关键时刻心理素质不过硬,缺乏韧性,往往功亏一篑,留有遗憾。

这几年他经常与专业球员练球,参加多次全国系统和区域比赛,无论技术和经验都有很大提高。反面改贴长胶,减少了接发球失误。

为了这场比赛,他让部下与我联系,早早安排好两位从专业队退役的学员在球室等候,足见对我的友情和对球赛的重视。

比赛按七局四胜国际单打赛制。他先开球,发球失误,我友好地坚持第一球不算,重新开球。第一轮发球,11。没想到我发球时,他用反面长胶接过来后,我两次失误,13。我的强项被克制,心生几分恐慌。接下来,他竟然82104领先。我沉着应对、变换发球,追到910,我发球抢攻失误,911输掉第一局。

对方有了很大进步,又占主场之利,我有些压力,暗自思忖,一定要赢回一局,以确保不被剃光头为及格。

第二局我乘第一局后半段之势,没让对方调整过来,赢回一局,长舒一口气,达到了及格目标。

第三局开始,对方放得很开,拉打结合,变换球路、长短左右,我只得退到中远台防守,左奔右突,救回不少险球。第三局、第四局都打到十平以上的高分。第四局我108领先,他连追四分,1210,我又输一局。大比分31,对方领先。足见他的比赛经验和心理素质大有长进。

第五局,他以为胜券在握,略有松懈,我赢回一局,大比分23。第六局进入白热化状态,双方技术、经验、体力、斗志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攻我守,伺机反攻,双方打出很多漂亮的好球,很多球打到十几个回合。从一平到七平,比分交替上升。我退到远台放高球时,他连放几个近网短球成功,107。他再赢一球,就将以42的大比分取胜,我被逼到赛点的绝境。我冷静下来,擦擦汗,老到地拿着球转了几个圈,平心静气,站回球台,狡黠地微笑注视对方,他表情木然,连丢三分,1010。接下来我发球,连胜两分,1210,大比分33,进入决胜局。

决胜局开始,1122334454,对方领先交换场地。64,对方仍然领先。66,我把比分追平。778,比分又处于胶着状态。旁边看球的几位专业球员不断为双方加油叫好,每打完一个球,都报以热烈掌声。大家都说:比赛到这个份上,输赢已无所谓了。

我改变战术,在防守中接连突然冲吊对方正手成功,108,我领先。现在是我拿到了赛点,对方有些气馁。但我没有象上一局被对手拿到赛点时那样积极对待,没有认真考虑如何抓住发球的大好机会赢得胜利。草草发球,连丢两分,1010。球室的空气凝固了,大家张大嘴巴,眼睛直愣愣盯着球台,看球的比打球的还要紧张。没想到第六局球我反败为胜的战例移植对方,1210,我输掉全场比赛。

不管最后我是否有意放松,整个比赛的过程和结果是最圆满的,我没有必要在对方的主场,在对方的部下面前赢了这场比赛。我开玩笑说,作为年过六旬的老同志,在向年轻对手学习的同时,给大家奉献一场精彩表演,此情足矣。

对方确实明显进步,心理素质增强,能够在场上主动调控节奏、变换力量和变化落点。赛后我告诉他,我的致命弱点是正手小三角区,如果被他盯着了这个区域,我会更加被动。

我曾戏言,乒乓球比赛,一靠技术,二靠经验,三靠忽悠,四靠意志,五靠拼命。这场比赛将这五个方面都演绎到了极致。

比赛结束,我迎上去紧紧拥抱对方。

神学生拥抱作者(左)的抓拍

神与凡人二十年

朋友、学生、兄弟,相交逾20多年,情义弥笃!

前日小聚,酒后作亲昵状,被抓拍。朋友酒未醒,P图发圈并文:成熟不是为了走向复杂,而是为了抵达天真。点赞者爆。我跟帖回应:神与凡人二十年。

朋友是美术学院教授,20年前来华南理工大学在职攻读建筑学博士学位,听过我的课,所以尊我为师。

称其为“神”,他的作息习惯与凡人完全不一样,黑白颠倒、昼伏夜出,凡人晒太阳,他晒月亮。若要呼他,如同与彼岸通讯,100次有101次联系不上。我作为老师,他会在2、3天后回电,一般人则扑朔迷离。约好聚会的时间,总是姗姗来迟,或是忘记时间和地点,同伴常埋怨我过分宠他。

其受教育经历颇为神奇,本科学英语专业,硕士版画专业,博士建筑学专业。博士尚未毕业,在我的教唆下,先去英国伦敦大学做完了艺术人类学博士后。他极富语言天赋,高考录取英语专业成为中学母校佳话。后来一位音色甜美的漂亮学妹慕其才华,决然报考了英语专业,成为他的娇妻。

他不乏治学神思。攻读博士学位时,他修我讲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课程学分,我讲的“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和“复杂系统理论”,给他打开了一扇学术窗口。攻博的几年里,每次交谈,感受到他在学术道路上向深度和广度迈进,以致后来我自知已经跟不上他的节奏。

他听我说做学问要“竭泽而渔”,攻博十年,焚膏继晷、皓首穷经,掌握了高超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翻越”进入世界顶级书库查阅文献。“泽”越“竭”越广,鱼越捕越多,“渔”却停不下来,若不是学校清查在读博士生“资格”,他还不会“十年磨一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我调侃他是“博士越读越傻,博士越读越穷”。

朋友性情中人,喜饮。每至酒醉情酣,在场男女老少,皆欲亲昵,我不得不自告奋勇堵“抢眼”,以免女性为难。

一次陪我与几位军人相聚,他先用两个生蛋黄搅入白酒喝下垫底,据说可以保护胃不受酒伤。然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白酒、红酒、啤酒,应付自如,谱写了一曲酒席上的军民鱼水情壮歌。

作为美术学院的艺术家,常有创作和沉思的阶段性放松,约上几个同类死党,晚餐喝白酒,十点钟后转场“卡拉OK”喝啤酒(我一般十点后离开),子夜再转入酒吧喝洋酒。每次都要到凌晨五点才散场,不知是怎样回的家,接下来的一个多星期里浑浑噩噩,犹如徜徉在奈何桥上。

有两次,与我去参加朋友的钢琴演奏会和演唱音乐会,那时还没有限酒驾,他酒后驾车,一次把车开进了农田,误了音乐会。一次醉意朦胧地上台献花,自己也不知道把花献给谁了。

朋友饮酒最精彩的是酒过三巡,酩酊中用多种语言演讲。一次与某著名艺术评论家把酒论学,我在场,为了厘清一个学术概念,先是用标准的伦敦口音给出英文定义,继而用法文、拉丁文和古希腊文辅证,学惊四座,评论家欣然接受。

朋友贵为神人,却很低调,为人谦恭,不事显摆。有密友讥笑,作为画家,未见其丹青,作为学者,未见其文字,甚至作为摄影玩家,也少有图像示人,从不在各种论坛高谈阔论,不知是否有真才实学!莫不是“天桥把式”?我知道,这20年里他在学术上下了真功夫和死功夫,可以说学贯中西、学通古今、学兼文理、学跨雅俗,是国内图像艺术学和符号表达学执牛耳者。著名书法家、国内书坛第一理论家邱振中先生和著名画家、广州美术家协会原主席汪晓曙先生两位大师若需评论,必请他执笔,可见学问了得!

这些年他开始走出彼岸,回归人间,参加一些艺术圈的社会活动,言谈涉及时下人事,好像还在某艺术家社会组织担任什么职务。作息规律逐步与凡人同频,我见他一改常年不见天日的苍白,脸上有了一点血色,调侃他:你越来越活得像个人样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人生得一神交如何?

       作者退休前执教的苏州科技大学
元辰读后
      我最喜欢、感触最深的是这个第五篇。神学生不是普通的本科生,而是攻读博士的美术学院教授。如果不是上面清理博士生的时间,他会选择一直读下去,不毕业。他的神性,不仅在长年夜聚、拼酒、晒月亮、醉后用各国语言发表震惊四座的学术讲演、上台献花不知献给了谁发起疯来不论男女都想亲昵一下——这些都是表象的——真正神的是他对学术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对人生对艺术的天才感悟、对天真的执着不舍。他说:成熟不是为了走向复杂,而是为了抵达天真。他能轻松穿越于多种语言、建筑艺术、绘画艺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艺术评论之间。建新兄称他“可以说学贯中西、学通古今、学兼文理、学跨雅俗,是国内图像艺术学和符号表达学执牛耳者。”这样一位神教授,还是作者陈建新教授的学生、朋友、兄弟、人生知己。真是琴台遗韵、人间绝响啊。为人为学为艺到这份上,才是不虚此生了!

元辰文苑为认证文艺微公号,入驻360图书馆,同步发布作品,经审核公开后,可供读者转为个人馆藏。自2003年3月1日起,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夷陵评论》专栏,将从本号移出另办。元辰文苑将开辟《金兰文汇》接受师友赐稿。来稿须未发其它微公号,文责自负,加个人简介、个人照片。微信元辰或发66371560@qq.com信箱。元辰赞赏账户陈宇辰只对元辰个人作品开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