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稼句:苏州是当代中国理想城市的缩影

 小熊家228 2023-02-26 发布于江苏

既是散文大家,又是文化学者,至今已出版作品100余种,王稼句对苏州的热爱和认识,以及他的书籍中对苏州的研究和描述,让他在新老苏州人中享有盛誉。他的作品别具风格,大部分都和苏州有关,他将苏州的历史、文化、风情等都勾勒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苏州的山水、街巷、第宅、园林、寺庙之中,感受苏州的美好。王稼句生于苏州,长于苏州,并乐居于苏州,他对这座城市充满着挚爱。

图片

01
苏州饮食是一段优美的小夜曲

苏州日报:最近你的新作《吴门饮馔志》正式出版了,能否谈一谈这本书的写作初衷?

王稼句:《吴门饮馔志》说新也不新,其前身就是《姑苏食话》,那是应当时文化局之约,编入“苏州文化丛书”,2004年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于那时谈饮食的书不多,系统介绍苏州饮食的书仅此一本,因此受到读者的欢迎,一再重印,也成为外地美食研究者的参考读物。但苏州饮食现象博大精深,远不是一本20多万字的小书所能囊括的,自己并不满意。10年前就做了一次增订,改动了结构,补写了一些题目,增加了14万字,2014年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印行。岁月如流,又匆匆六七年过去,去年开始对这本书又做了修订,主要做了以下的事:再一次调整了篇章构架,使之更趋合理;删落一些引文,使之更简洁干净;充实了一些内容,不少是近年来发现的材料,同时使之更系统化。就总体篇幅来说,又增加了两万来字。因为几经修订,与前两版的面貌很不一样,宗旨比较明确,内容比较完善,系统也比较全面,不是当初“食话”的随想随谈了,于是就改名《吴门饮馔志》。这本书完成后,我对苏州饮食的“宏大叙事”,可以告一段落了。我很清楚,对苏州饮食的研究和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还可以更加深入,但20年来断断续续在做这件事,总有点厌烦了,还是让其他有兴趣的学者去做吧,相信一定会做得更好。因此这本《吴门饮馔志》,对我来说,就是一个“终极版”的“定本”了。当然我以后会继续写“吃”的文章,出几本谈“吃”的随笔集。

图片

《吴门饮馔志》|王稼句 著|古吴轩出版社出版

苏州日报:《吴门饮馔志》经过20年的打磨,相比《姑苏食话》更加丰满和严谨,能否简单与我们分享?

王稼句:这本书共分八章,每章分若干篇。从食材到市场,从茶食到船菜,整本书的架构比较完整。比如,末一章“风味随谭”,就分“奢尚”“特色”“食单”“流风”“市声”“著述”六篇,其中“流风”就是新增的,写苏州饮食对各地的影响,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西安等地也都有“苏馆”,杭州吴山的酥油饼,就是苏州虎丘的蓑衣饼。读过陆文夫《美食家》的人都知道,上菜要有先后顺序,先清淡,再渐渐浓厚,达到高潮,然后再渐渐下落,仿佛是一段优美的小夜曲。为什么第一个热炒是虾仁,就是这个道理。有的食客以浓油赤酱为美,亦不是知味者。


苏州日报:饮食之于苏州,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和意义?

王稼句:苏州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土地肥沃,湖荡众多,气候适宜,物产丰饶。由于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相对安定的社会生活,苏州人表现出对物质生活质量的追求,几乎每一个生活层面都十分讲究,其中就包括饮食。

苏州人家的正餐小食,都以时令为尚,无不力求精美,出落得清新秀逸,淡雅隽永。名店名厨的工艺更精巧细致,由刀工而调味,乃至烹制中炖、焖、煨、焐的用火,都恰到好处。苏帮名菜不胜枚举,以松鼠鳜鱼、鲃肺汤、碧螺虾仁、荷叶粉蒸肉、黄焖河鳗、太湖莼菜汤等较为常见。旧时“甜出头咸收口”,如今甜味已减,以清淡为主。菜肴以外,卤菜、面点、糕点、糖果、蜜饯、小吃、糕团、炒货、酱菜等也为人津津乐道。

苏州本帮菜肴和点心杂食的形成,有诸多因素,其中奢侈风气的引领最是重要,具体反映在饮食活动中,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席不厌丰、宴不厌华。常辉《兰舫笔记》说:“天下饮食衣服之侈,未有如苏州者。衣料出自苏城,其值少低于他省,犹不足异。至食物,则莫贵于此矣,而士民会客,一席动值三四金,甚有至七八金者,官席无论也,此亦太平日久所至,然而暴殄天物矣。”可见苏州人对饮食的追求,已达到了一种极致。

自明代中叶开始,苏州就是一个移民规模很大的城市,来自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地的创业者、就业者辐辏一地。以雍正初为例,仅南濠一带,福建客商有万余人,安徽等地的染坊踹布工匠有二万余人。各地移民的饮食生活,必然带来各地风味的交流和融合。然而苏州的本帮菜肴,并不因为五方杂处而失去特色,相反它的生存和发展,因为是以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基础,既有得天独厚的食料来源,又有历史悠久的饮食传统,加以奢侈风气的引导,讲求时鲜,讲求节令,讲求口味,讲求色彩和造型,更重要的还有家厨、官庖、市食、僧斋的精心烹调,他们各自的技艺也交融汇合,取长补短,独擅一技的庖人,比比皆是,逐渐形成了苏州本帮菜肴的鲜明特色和完善系统。

02
在浩瀚卷帙里探究苏州文化本源

苏州日报:这些年来,很多人因为你的一支生花妙笔,了解苏州,爱上苏州。你已经出了100余种书,至今还在坚持每年四五本的写作,大部分写苏州,是什么样的动力支撑着你不断书写?

王稼句:我出生在苏州,读书在苏州,工作在苏州,对苏州的感情是毋庸置疑的,而读书、写作则是我的爱好,别无他技,唯此而已。我关心生活史,衣食住行,岁时风俗,日常器用,兼及妇女、儿童。最近正在写的《春灯史》,正在编的《吴门闺阁志》,就是这方面的内容。

我的写作,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写书话,在《读书》《书林》等,还同时开过四个专栏,出版了《笔桨集》《枕书集》《补读集》《砚尘集》《煎药小品》《谈书小笺》等集子,《栎下居书话》就是这一阶段的选本。后一阶段,以《看书琐记》《看书琐记二集》《书生风味》为转移性标志,接着就是“小集”系列,至今已出版七本,都是散篇结集,其中不少内容写苏州。与此同时,写了一些关于苏州的专著,如《苏州山水》《桃花坞木版年画》《吴门四家》《吴门烟花》《三生花草梦苏州》《一时人物风尘外》《追忆》《物产录》《虎丘》《纵横姑苏》《苏州古城》等。无论对文化现象作研究或描述,都不能人云亦云,不嚼别人嚼过的馍,尽量做到别开生面。去年年初出版的《锦绣吴市》,副标题是“苏州商市史话”,就是介绍苏州历史上的商市变迁,以及市场管理的书,不但在苏州是第一本,在全国也没有同类著作。还有一本前些年出版的《考工新记》,介绍各地民间工艺,其中谈及苏州的有《核雕记》《泥人记》《捏相记》《竹刻记》《折扇记》《金砖记》《苏绣记》,不但推本寻源,道人所未道,还作横向比较,自己算是满意的。我写苏州,不仅仅是给新老苏州人看,也是让更多人了解苏州。


苏州日报:在写作的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

王稼句:最费时间的就是查找文献,这就要说到文献整理的事。整理文献,认识不一,说它艰难,就像涉水登山,说它容易,就像上街买菜。不管如何,愿意做这事的人本来不多,而有能力去做的,也越来越少了。

苏州向称文献之邦,卷帙之繁富,可谓汗牛充栋。前代学者热衷从事,不遗余力,前后相继,成绩相当可观。如今热心苏州文化的人很多,研究或描述的著作已有几千之数,可惜的是,其中不少都存在引用文献的差错。究其原因,一是凭记忆,自然不可靠;二是转抄而来,前者错后者自然也错;三是依据的版本有问题。大概没有人认为文献不重要,也大概没有人认为学术研究可以不要文献,至于去做文献的辑存、校勘、研究,不但是寂寞的事,且有点吃力不讨好,做的人自然也就不多了。


苏州日报:既然这么难,为何却乐此不疲?

王稼句:我确实对整理文献满怀兴趣,一是因为不能天天写作,需要变换状态,聊作休息;二是因为知道自己根基差,需要补做一点功课。做功课就要交作业,这些年来也交出几份,既有快乐,也有教训。如《苏州文献丛钞初编》收历代著作三十种,虽然也改正了前代印本的错误,但“校书如扫叶”,印出后看看,纰漏仍有不少,悔之莫及,更明白这事不容易做,非得花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不可。但在这个过程中,也知道了一些过去不知道的东西,那是颇有快意的。如整理《浮生六记》时,发现沈复的少年友人顾鸿干,其实名鸿千,乃石韫玉表弟,石韫玉有《顾鸿千椿萱棣萼小影题词》;憨园的鸨母温冷香,应该是潘冷香,乃乾嘉时苏州名妓,《虎阜志》等书都有记载;沈复游绩溪的“火云洞天”,当是“祥云洞天”。这些都是《浮生六记》传抄本留下的错误。沈复也并非名不见经传,《畊砚田斋笔记》就著录:“沈复,字三白,元和人。工花卉。殿撰赵文楷奉诏封中山王,复曾随往琉球,其名益著。”这段话后来被彭蕴璨《历代画史汇传》卷五十引录,我没有找到《畊砚田斋笔记》,而《历代画史汇传》今存道光五年家刻本,付梓之时,沈复应该尚在人世,不像杨引传说的“遍访城中无知者”。

文献延续了历史,延续了文化,切不可小觑。苏州前辈学者钱仲联、朱季海两先生的最大学术成就,就在整理前人的文学、史学著作上。虽然事属寂寞,几无名利,却值得去做,并且应该有更多的人来关心文献、重视文献、整理和刊印文献,让文献更好地来为学术进步服务。

03
时代更迭中苏式生活仍在继续

苏州日报:今天我们重提江南文化,在现代环境中,苏州该如何重塑江南的文化之魂?

王稼句:在我看来,过去的任何时候,从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地方文化,政府也给予各种形式的支持,这自然是好的。但也有人打着传统文化、苏州文化的旗帜,胡编乱造,歪曲事实。地方文化应该重视,但首先要有判断,这是不是历史的真实,伪造名人故居、名人遗迹,都是不会久远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坐冷板凳,潜心研究和学习,逐渐深入了解苏州文化的精华,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时代,进行普及和发展,这也就是传承。很久以来,苏州没有一套全面反映历史文化的大型地方文献丛书,同在江苏的南京、扬州、无锡、泰州都有了。去年,市委市政府启动《苏州全书》编纂出版工程,这是一件大好事,我是乐观其成的。


苏州日报:苏州是江南文化重要的保育地之一,它的江南精神该如何概括?

王稼句:江南作为历史地理概念,泛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各时代的含义有所不同。我们现在说的江南,既要考虑历史地理的沿革,又要考虑民间的约定俗成,主要指江苏、安徽的南部,上海全部,浙江杭州湾两岸。

苏州作为江南的代表性城市,历史悠久,经济富庶,文化繁荣。明清时期,在服饰、饮食、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引领全国时尚,清代中期人口之多,为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至今由于各方面的基础扎实,传统深厚,依然保持着它特有的文化风貌。

苏州的文化风貌,归纳起来,有八个方面,可概括为鱼米之乡、美食之邦、杏坛之基、人文之薮、丝绸之府、工艺之市、水乡之城、花园之都。近三十多年来,苏州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文化风貌也在微妙地发生变化。举一个例子,苏州人相对平静温和,包括容纳和接受异乡人,以平等、和睦、尊重的态度,让异乡人很快融入苏州社会。如今移民人数已超过“老苏州”,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苏州的语言、饮食、风俗等是否会起变化呢。从历史来看,晋元帝、宋高宗南渡,都给苏州带来很大的移民浪潮,晚明时在苏州的外地商人、工匠达十几万人,但苏州毕竟浸涵着传统文化,有着独特而稳固的城市性格,外来文化的影响是缓慢的、渐进的,也是择善而从、择优而取的,这就是文化交融下的社会进步,也是苏州之所以能持续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今,苏州是当代中国理想城市的一个缩影,就像是绮丽精致的双面绣,一面质朴淳古,雅韵幽致,岁月静好,世道安稳;一面新颖时尚,荟蔚繁阜,覆海移山,气象万千。两者就这样融合成一体,那样完整,那样和谐,风调圆美。


苏州日报:苏式生活的核心是什么?它是如何体现在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王稼句:生活有各个层面,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但没有文化的引导,也就没有生活的味道。所谓苏式生活,其实就是苏州传统文化下的日常生活。

要真正理解苏州人的生活方式,不能看表象,而要深入骨子里,简单地说,那就是要有悠闲的精神状态。不能进入悠闲的境界,就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苏式生活。同样是吃面,我们不只要求吃饱,还要吃好,吃出文化来,什么宽汤、紧汤,什么枫镇大面、蟹粉面、两面黄,既是填饥,又是品味,“少吃多滋味”,就是生活的艺术化。

士大夫有士大夫的苏式生活,老百姓有老百姓的苏式生活。茶馆就是老百姓享受苏式生活的地方。明清和民国时期,苏州的不少市民,小有田产或房产,他们的日常生活主要是“泡茶馆”,有的甚至在同一家茶馆同一个座位,一坐就是一辈子。苏州市民最喜欢的评弹,就以茶馆为土壤而生存发展的。即使是农民、工人、商贩、伙计等等,也有“早茶晚酒”的习惯。四乡的农民乘船上城,卖掉蔬菜、鱼腥,就到茶馆里歇歇脚,听听各处的新闻,在他们就是享受悠闲的苏式生活。

时代不同了,人的生存状态也不同,但苏式生活仍在继续。即使年轻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去逛街,去咖啡馆、酒吧、饭店、小吃店,去图书馆、博物馆、剧院,听一场演讲,看一场展览,欣赏一场演出,也是一次悠闲之旅,让这种生活方式持久地保持下去,成为常态,悠闲就逐渐成为一种必需,那么,你就是过上了苏式生活。当然,你更应该爱上这个城市。还是那句老话,苏州不只是苏州人的苏州,更是爱苏州的人的苏州。

图片
人物介绍

王稼句,苏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1990年至今出版著作百余种,以随笔为多,有《笔桨集》《枕书集》《补读集》《砚尘集》《煎药小品》《谈书小笺》《秋水夜读》《书生风味》《看书琐记》《看书琐记二集》《看云小集》《听橹小集》《采桑小集》《读园小集》《怀土小集》《剪烛小集》《吹箫小集》等;平素关心乡梓琐碎,有《苏州山水》《姑苏食话》《吴门四家》《吴门烟花》《三生花草梦苏州》《一时人物风尘外》《追忆》《物产录》《桃花坞木版年画》《纵横姑苏》《锦绣吴市》《苏州古城》等;又校点、纂辑《苏州文献丛钞初编》《吴门风土丛刊》《苏州园林历代文钞》《苏州山水名胜历代文钞》《古新郭文钞》《古保圣寺》等乡邦文献。

图片
记者手记

“听橹小筑” 纵越古今


初次走进“听橹小筑”,我不禁为屋内藏书之丰感到震撼。王稼句告诉记者,他的100多种书,都是在这一小方天地中完成的。

目之所及,只是他藏书的一部分。这里堪比一个小型图书馆的书房,被他起名为“听橹小筑”,因书房窗外是运河,一面读书,一面听着河中摇橹的声音,这便是王稼句理想的苏式生活。

王稼句热爱读书,热爱写作,热爱琢磨和研究,因为这个爱好,他成为家喻户晓“王苏州”。他说:“过去每写一本书,我都要查核文献,家里没有的,就上书店去买,书店没有的就跑到图书馆去找,在古籍馆里一待半天,出来时往往已日落西山了。这两年,已经很少买纸质书了,一方面不少线下书店老板与我太熟,买了书不肯收钱,我便也不好意思常去。另外,我开始购买电子古籍。”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他去年发现“国学宝典”硬盘有售,就迫不及待地购入。“一个硬盘中多的有三四十万册,少的也有几万册,现在我已有八个硬盘,里面有经、史、子、集、丛,地方志等,还有英、美、日图书馆收藏的古籍,过去不容易看到的,如今足不出户,就能在家查阅了。”

实际上,王稼句对整理、保存乡邦文献的兴趣并不亚于著书立说。苏州作为人文渊薮之地,历代记载、描写苏州的文献太丰富,然而甘于沉潜下来整理故纸堆,并且懂版本、精点校、有眼光、善运用的学者凤毛麟角。苏州文化学者很多,王稼句却提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他主张文字要做到研究和描述相结合,不被传统思想所束缚。他说,一位作家需具备个人的见解、学者的胸怀。“我没有别的什么爱好,唯独看书写作,这是我人生一大乐事。而写作不给读者思想,就要给读者知识。”王稼句是个书的“玩家”,他的创作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有乐,更是为了让更多人能从他的作品中获得阅读之乐。

实际上,王稼句对整理、保存乡邦文献的兴趣并不亚于著书立说。苏州作为人文渊薮之地,历代记载、描写苏州的文献太丰富,然而甘于沉潜下来整理故纸堆,并且懂版本、精点校、有眼光、善运用的学者凤毛麟角。苏州文化学者很多,王稼句却提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他主张文字要做到研究和描述相结合,不被传统思想所束缚。他说,一位作家需具备个人的见解、学者的胸怀。“我没有别的什么爱好,唯独看书写作,这是我人生一大乐事。而写作不给读者思想,就要给读者知识。”王稼句是个书的“玩家”,他的创作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有乐,更是为了让更多人能从他的作品中获得阅读之乐。(来源:引力播 苏报记者 罗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