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百色|李承骏:故乡村口,偶遇一位老人和一头牛(散文诗)

 视觉作家李承骏 2023-02-26 发布于广西

故乡村口,偶遇一位老人和一头牛

广西百色@李承骏

120户人家像一块一块的灰色豆腐,趴在卧牛岭上。时光以吹吹打打的方式次第光顾这小小的村庄。许多岁月从乐溪的石头缝溜走,连同那些偶尔能勾起人回忆的木薯。
我是像风一样成长的那一批骄子——背负着父辈的期盼走出山坳。那些紫胶树一样绵延而上的绿色啊,曾经在近千头牛的穿插里激扬着横笛,与山歌一起构筑故乡的春色。
先是猎手渐渐停下了铁锚,开上了拖拉机。然后是曾经走马帮讨生活的那一批父老渐渐退出了江湖。然后是故乡的白石关通了公路!
渐渐地,没有人再走景冈一样的山路。一代又一代的人走出山坳,拖拉机残旧了之后,一辆辆崭新锃亮的代替了乡村公路上自行车的铃声。
深圳、广州、东莞、中山、上海、北京、西安、新疆乃至西藏,成为走南闯北的青年男女们乐此不疲的另一个故乡。
卧牛岭上的牛们,也渐渐地从“农家宝”开始变成累赘。当“高铁”这样的物事也终于从八旬老太的嘴里时常冒出,当年赶牛为生的老爷子如今也捧着智能手机玩上了抖音。
120户人家的村庄啊,如今只有眼前这一户人家还在养着牛——而且只有一头。为什么家家户户都往城里跑,也没有人再养马呵牛的,这一户,却还养着它?
如果不是我也喜欢故乡的山山水水,偶尔会跑回去怀一下旧,我也可能会遇不上令我好奇和疑惑的老人和他的牛。
老人曾经当过村南小学堂的民办老师。在村人几乎没有人看报纸的时候,就是他,每逢周六街天的时候,从10公里外的荣华圩上带回来文化站退下来的那些旧报纸,当成珍宝。然后津津有味地讲给爱看书也爱听书的我听。
眼前,老人已开始驮背。原本个子不高的他在我印象中是一直不曾这样弯腰的——但这一次,老人家像一张色彩斑驳的弓,站在小时候我也曾放过牛的朝向邻县天等向都镇的村路,很费劲地抬起头看我,跟我打招呼。
“您这头牛,养了多少年了?”
老人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慢慢地从随身口袋里摸出了一袋烟丝,用农村小孩常用的方格纸作业本内页卷成了喇叭嘴后点上,才跟我说了他与牛的故事。
老人曾经有一个儿子,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那一场战事中长眠在了边陲——从那时候起,老人便坚定一个信念,除非他有一天睡入了土里,否则,他一定要一直养着牛——因为养牛,可以跟着牛爬到最高峰,可以望向那一片苍茫的边地,或许,儿子偶尔会在那边的世界望得见他……
言谈间,我看见老人的脖子上挎着一个洗得发白的军用包,他说,儿子的军功章和穿军装的样子,他一直放在这个包里珍藏到现在,风里来雨里去,这个包却从未被雨水或溪水打湿过。
我们聊天的时候,我瞧见那头长着弯角的老黄牛,也停下了原本要去觅草的脚步。那深陷的眼窝,似乎也在默默地流出些浑浊的液体……
                                                                 2023.02.26临屏急就于右江河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