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由道家创始人老子所著,虽然只有短短几千字,但是千百年来研究它的人数不胜数,其中的哲理到今天仍旧闪耀着光芒。
老子认为,高下,美丑,前后,祸福这些都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甚至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老子看来,一切都不是绝对的。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辩证法思想,让我们看到对立物之间的真实关系。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孔融在吃梨的时候,自己专拣小的吃,而将大的留给哥哥们,这种做法备受家人的称赞,并且流传开来,成为传颂千古的美谈。人们为什么对孔融如此赞美呢?因为孔融在分享好处的时候先人后己,将好的留给别人,而将差的留给自己,这其中反映出的正是利他之心。只有利他的人,才会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灵魂上的高度。反之,如果只是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看问题、做事情始终离不开自己的欲望,那永远只能是井底之蛙。在老子看来,一个人一旦不争,就等于立于不败之地了。一个人越是不在乎得失,能忍、能隐、能退、能柔,越容易保全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老子认为,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有智慧和通达。同样的,能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明这个人有能力,而只有那些战胜自己的人才可以称作强者。作为一个目光深远、智慧卓异的大哲学家,老子向我们阐述了这样的“道”,即要学会从反面看问题。在大自然中,水最柔弱,但滴水可以穿石;草看似柔嫩小,但狂风过后,许多高大树木枝干折断,而野草则安然无恙。真正的高人,往往才华内蕴,看上去昏昏欲睡实则明察秋毫,知道自己有强大的实力,但却处处低调做人,就如同那最深沉最厚重的溪海,这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处世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