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家叫容身之处

 氧气是个地铁 2023-02-26 发布于广东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


房子都是房子,但如果功能甚至心态不同,定位于是有区别。判断起来有时比较方便,称呼可能仅限顺口而非真实想法,比如在外付费暂居的出租屋,当外出进行交流时,可能会绑定词汇给出“回家”的说法。但我更热衷于将在出租屋居住的行为称为“回宿舍”,因为跟在老家的亲情基础无关,这只是为了质变人生活着更通俗的说法是“打工”临时安排的房间罢了。
不过出租屋并非完全缺乏人文主义,比如质变人生这个目的就会使得哪怕无贵人也能蓬荜生辉。在屋子里放着最喜欢的收藏,比如我捣鼓出的书架横竖塞满书籍,还有其他设计,所以这对我而言就不是普通的宿舍了。
只是性质不同,无论如何,对于没所有权的屋子被冠以“家”的名义,我还是抗拒的。这样的思维不仅限于屋子,还有书籍或者其他东西。家是非常庞大且复杂的载体,需要特别多的情感牵扯,也代表着社会属性和责任感。所以我通常不会将宿舍称为“家”,也并未深入讨论过这个话题,毕竟早就自定义这样的现象成立。
然而我终究会因为宿舍跟生活的某些联系,产生“家”的感觉。比如我偶尔会深夜看电影,或者有一次断网跑出门看欧洲杯,还有以前去打工由于加班次日才回来,凌晨两三点,一路寂静。于是当我回到宿舍的时候,那种亲切扑面而来。不同于从故乡返回或者下雨天听着窗外源自大自然奏响的音乐,这个时候推开宿舍的门,开灯,“家”的氛围格外明显。
没有任何变化,只是结合时间带来的心态,就能一间屋子从“宿舍”升级为“家”。我认为原理就是这样的情景让我把这间屋子的性质从临时住所(虽然也住挺久却因为缺乏所有权所以被这样定义)修改为更偏向精神寄托的灵魂圣殿是因为我把这里当成容身之处了。
“容身之处”是个比较便宜的概念,普通人无论以怎样的方式基本都能实现,所以并不罕见。描写古代侠客的一句“天下之大无我容身之处”,则可以反过来体现出容身之处到底多不容易,要有人身保障,要能让个体的理想和习惯被接纳和包容,要有自由属性。
但容身之处的实现看起来太简单,可能会让我们忽略这个本质,眼里渴望的都是高楼大厦,豪宅别墅。这些当时必须视为目标,以便促进人生增加质量。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会陷入挣扎和绝望,于是基本盘就能进行缓冲,容身之处确保我们不至于跌至谷底。无家可归是悲惨世界,有容身之处则是美好的幸福。
所以当我凌晨从外面走回来以后,打开灯,熟悉的情景立刻呈现。在这个瞬间,我是幸福的。这个宿舍也就变成了家,尽管有效期不长。作为“容身之处”的宿舍,在我单方面的假设中安慰着我,鼓励着我,支持着我。在这个独立空间内,我好像也有自己的宇宙。这种感觉不会太久,现实终究有着更明显的特征。但容身之处的价值是长期释放的,我也不必非得凌晨出门回来才能激活,只不过当时最深刻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