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不修长城背后

 炫叶楓雪 2023-02-27 发布于广东

长城,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听过秦长城、明长城,或许也有人听过汉长城、隋长城,但“唐长城”估计是没人听过的。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孤陋寡闻,而是因为唐代,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未大规模修筑长城的统一王朝。

有唐一代三百年,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尤其是北部边疆一直风云变幻,遥远的西域也经常有各方势力登场爆发大战,那为何唐帝国却没有大规模在边疆修筑长城呢?这背后又有什么值得深思的地方呢?

01 长城,不仅仅是一道长长的城墙

在谈唐朝不修长城的原因之前,先说一下其他朝代修长城的原因。修长城大家可能都知道,是为了防范北方的少数民族,减少冲突的发生和中原王朝的损失。可修长城也是个大工程,成千上万的农夫在北边群山峻岭之间搭城堡建城墙,也得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和与游牧民族干一仗之间,还真不好说到底谁成本大。

所以,修不修城墙说到底也是个经济账,要在这成本和收益两者之间大概取个平衡。修城墙的几个朝代,都是基于自身的条件做出了修或者不修的选择。

就拿最出名的“第一代长城”秦长城来说,也许很多人都会有疑问,那就是秦军一统六国,名将辈出,历来都被称作“虎狼之师”,为何统一六国之后不出塞攻击游牧民族,反而开始修长城呢?是不是秦军的战斗力都是吹出来的,是一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花架子军队呢?

其实不然,秦国的动员能力、兵卒的组织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战斗能力是非常强的,而且也不是没和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干过,之所以最后没彻底横扫北方,而是选择了修长城,某种程度上反而是因为当时的游牧民族“太弱”了。

和我们的通常理解不一样,由于马镫在汉代才出现,所以在汉武帝时期的卫青、霍去病等人发起骑兵冲击战术革命之前,骑兵的主要作战方式都是“骑射”作战,也就是骑在光屁股马上朝着敌人射箭。

这是一种非常高超但又性价比很低的技术,高超大家都理解,马背上射箭不容易,更何况还没马镫。性价比很低则是说,和掌握这项技能付出的时间精力相比,只拥有骑射战术的骑兵杀伤力十分有限。

古时候弓箭对盔甲的破坏力很低,游牧民族当时低劣的冶炼能力更是没法提供尖锐的武器,只能充分发挥机动性,攻坚能力近乎等于零。比如,四十万匈奴人在白登山围住刘邦却七天七夜打不下来,汉武帝时期李陵五千步兵对上七万骑兵,弓箭射完了才不得已投降,表面是看是刘邦吃了大亏、李陵耻辱的投降匈奴,但背后实际反映的都是这时候骑兵孱弱的攻坚能力。

汉代况且如此,更别说秦朝时期了,所以,后代影视剧里面那种大规模的骑兵直接冲击步兵方阵的画面在秦始皇时期是不可能出现的。你要是让匈奴人骑着没马镫的马去冲击秦军步兵方阵,都不用射箭,颠都能把骑手颠下来,而且还没有专用于冲击战术的马槊等武器。所以此时的匈奴人如果真的硬碰硬,其实是干不过秦军的。

山东孙家村东汉初期壁画,较早对骑兵冲击战术进行描述的第一手资料

但人家也不傻,放着机动性优势不用和你硬碰硬,秦汉时候匈奴人的特点,司马迁总结得很到位,叫做“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

司马迁觉得匈奴人只知道逐利,不讲武德,可这并不是老夫子说的匈奴人不知羞耻,反而是人家发挥自己优势的最好体现。在这种情况下,秦军装备精良的步兵行动迟缓,中原农耕地区的士卒又难以掌握骑射战术,秦军事实上处于一种有力使不出的状况的。

所以,为了尽量削弱匈奴人利用机动性劫掠边境城镇,秦军便选择了修长城这一条边防战略。长城沿边、沿险要修建,可以堵住北方南下的主要通道,不具备攻坚能力的游牧民族要绕道很远才能找到突破口,大大削弱了对方的机动性优势。

修了长城,我也不用安排上几百万步兵沿着边境一溜排开了,我也不用下死力气和从小马背上长大的匈奴人比拼骑射本领了,你有你的优势,我有我的特点,这样就把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对抗的成本-收益重新拉回到了比较合理的区间。

不过,选择出塞作战和修长城之间也不是有你无我的存在,历代王朝两个方法基本都会采用,只不过是偏向哪边罢了。比如汉武帝时期,因为中原帝国掌握了革命性的骑兵冲击战术,可以骑兵对攻了,所以爆发了农耕帝国和游牧帝国第一次高强度大规模冲突,但最终依然因为消耗太大,就补充修建了汉长城,减少作战成本。

明代更是出了名的修长城修得又好又长,今天“明长城”那可是保存的最完整的长城,可朱元璋洪武年间先后8次出塞作战,朱棣更是“五出三犁”率军亲征,都是这种一手修长城、一手率军作战的例子。

当然,这样大的一个工程,动机是很复杂的,虽然基础的原因在这里,但这也和历代统治者的治理思想有非常大的关系,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宋明之后了。不管是外在强敌压境实在没有办法,还是内在士大夫保守思想的泛滥,总之宋明之后“守”成了一种主流思想。赵光义北伐失败之后,宋朝逐渐失去了进攻的能力,“深沟高皇,炳燧鸣刀,来则御之,去则勿逐。有备无患,古之道也”成了主流思想。

长城的工程量极大,在古代技术条件下是一个举国工程

朱元璋对此持同样的看法。建国不久,朱元璋就叮嘱对边将:

“御边之道,固当示以威武,尤必守以待重。来则御之,去则勿追,斯为上策。若专务穷兵,朕所不取,卿等慎之。”

解释解释的话,朱元璋就是在告诉将领们,防御边疆的要点在于威慑,要把防御摆在突出位置,敌人来了我们防御,敌人撤退了我们不要追击,这才是最好的办法。如果只把心思放在穷兵黩武上,这不是我想要的,大家都要认真的对待这件事啊。开国皇帝朱元璋定了调,整个大明修长城是最起劲最专业的。

这里面当然有士大夫们“止战”思想在里面,但其实到了宋明时期这个想法就有点变味了,汉唐时期那种蓬勃向上的活力和朝气逐渐丧失殆尽,王朝的内敛和保守逐渐成为了主流,这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是影响深远的。

总之,修长城的原因大概就是如此,是一个基于成本收益的衡量,当然也夹杂了很多其他因素。而唐朝不修长城的原因就在于改变了成本-收益。

02 唐朝不修长城的三个原因

首先下路符解释一下,唐朝不修长城指的是唐朝没有和秦汉明一样大规模的修筑长城,在边塞修建要塞据点,这个还是有的。关于唐朝不修长城的原因,下路符也想先拿一段唐代奠基人之一的李二凤的话。

《旧唐书·李勣传》中提到了李世民的一段话:

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

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修筑要塞是很不屑的。隋炀帝是历史上很出名的反面典型,唐朝建立之后,李渊、李世民等君臣很注意反思隋朝失去天下人心的教训,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大兴土木。隋炀帝在位的时候建洛阳东都、开大运河、北巡南下、三征高丽,终于搞得民怨沸腾失去天下。

从隋炀帝手里接过天下的初唐君臣,眼看着隋炀帝修着修着把天下修没了,对“大兴土木”非常非常敏感,也就不太会贸然再次提出要修建长城这样一个大工程了。所以唐代不修长城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唐朝的初代奠基者对于隋末动乱的反思,不想太滥用民力。

但前面下路符已经说过了,不修长城是省下了民力,可你对付北边突厥人,同样也得使用民力解决才行啊。不然人家也得吃肉,难不成整天搞渭河边上叙情深,用嘴炮解决吗?

那当然不会了,所以唐朝不修长城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唐帝国与北方主要的威胁,也就是突厥人对峙的时间太短。不太好说到底是因为突厥人太不行,还是因为唐军太行,总之和汉朝明朝与北方对手旗鼓相当地纠缠了许久相比,对唐帝国威胁最大的东突厥在李唐建立之后十余年,就被打垮了,对的,垮了。

贞观三年-四年,初唐最顶级的将领们率军北伐,击败了东突厥

贞观三年,此时距离唐朝建立刚过去了11年,李靖就已经率大军横扫东突厥,清除了突厥人在漠南的势力,此后直到安史之乱之前,大唐边疆虽然不断变幻,但其实边疆少数民族对唐帝国的核心地带再没有构成较大威胁。

尤其是在西域构建起以疏勒、碎叶、于阗等为代表的安西及北庭都护府之后,大唐已经支起了一条南阻吐蕃、西拒大食、北压突厥余部和草原民族的完整防线,可以维持住对边疆的强力压制。这样的情况下,花费大力气再修长城就真的成本太高了。

但有人会问,吸取经验要吸取,可是问题也得解决。虽然前面击败东突厥,但唐朝边患也非常严重,打跑了东突厥还有西突厥和高句丽,灭了高句丽、打散了西突厥,吐蕃人又冒了出来,等压制住了吐蕃人,契丹又不安分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在不修长城的前提之下,唐朝是如何守卫边疆的呢?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这就引出了唐朝不修长城的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唐帝国选择了另一条边防策略。

刚才引用的李世民的那句话还有后半句: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

作为李勣的本传,这段话当然有夸赞李勣军事能力的因素,但结合整个唐代,尤其是安史之乱之前唐代统治集团的边疆政策,这段话其实道出了唐帝国迥异于其他朝代的边防策略,那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重视军队建设,而不是机械的以城防边,在重点区域重点压制,在布满外族的外围则以羁縻制度构建起第二道防线,形成了控制核心区域+羁縻政策调配外族力量的双翼军事体系。

这个策略最大的优势就是扩张性非常的强,成本则相对较低。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帝国的“双翼”运转比较流畅,并以此形成了一个唐军-外族军队的二级军事制度,保护整个唐帝国能以相对较少的资源为杠杆,组织更多的资源,服务于整个帝国的运转。

这是一个上限极高的策略,唐代历史上很多现象,比如天可汗的至尊名号,李世民“自古贱夷狄贵中华,朕独爱之如一”的官方表态,以及历朝历代绝无仅有的大量外族将领为大唐帝国浴血奋战,都是这个策略的表现方面。

但这个体系能够运行流畅有比较严苛的条件,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帝国本身需具备超强的军事能力,拳头足够硬,才能威慑并进而保证这套双翼体系运转流畅,各种资源,尤其是军事资源为帝国所用。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你想要控制那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键地点,好以点带面,把控全局,那你的敌人也同样想要。至于羁縻制度,更是如此,因为你想要羁縻的前提就是要把对手击败,才有资格让别人心甘情愿成为你的臣属。所以,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这两点都是镜花水月,两翼也展不开。而安史之乱之前的唐帝国实现了这两点。

03“不修长城派”唐朝的选择:控制核心区域+羁縻制度的双翼军事体系

刚才说了唐帝国第三个不修长城的原因是构建了一个双翼军事体系,下面就简单说明一下含义。

(1)控制核心区域。

控制核心区域的精髓就是以点带面,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控制力。唐军进入西域之后设立安西四镇是控制核心区域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安西四镇主要指的是碎叶、疏勒、于阗、龟兹四个南疆古国,进入西域的唐军并没有在辽阔的西域到处撒兵,而是重点守住这四个点。

不管是唐朝前期依靠府兵构建更具有机动性的野战军团时期,还是高宗、武则天和玄宗时期把行军转变为镇军时期,唐军都是主要通过控制住这些关键节点来掌控西域,压制对手的。

唐军在西域与诸多势力近百年的明争暗斗非常的精彩,一本书都讲不完,下路符这里只拿唐军压制吐蕃采用的策略简单说明一下。吐蕃是唐朝中后期最大的对手,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其实已经采用控制重点区域的策略堵住了吐蕃人下高原的路,并且割裂了吐蕃人试图联络北边今天新疆和中亚地区十姓可汗部落对付唐朝的图谋,做法就是牢牢控制住碎叶-疏勒-于阗三镇防线。

和我们看地图理解的不一样,青藏高原它不是一个平台,四面都能下。相反,下青藏高原只有几条路,具体可以参照今天入藏的几条公路铁路。除了这几条路线所在的通道,青藏高原其他地方都是环境极其恶劣的无人区,今天人开车都可能出不来,更别说古代了,所以当年吐蕃人下高原也只能沿着这几条路线才行。

而吐蕃人进入西域,也就是今天大概新疆这块最方便的就是中线、西线两条路,中线是跨越昆仑山到于阗,西线是越过大小勃律,经过帕米尔高原的一些低地山谷,到疏勒。

安西都护府碎叶、疏勒、于阗由北向南一字排开,既堵住了吐蕃人北上的路,也割裂了他们和草原部落的可能联合

于阗就是今天的和田地区,假如我们看一下今天修建的新藏公路,和田地区正好就是扼守在昆仑山以北的新藏公路路口上。更绝的是,唐代设立的于阗镇下属的兵镇同样在今天的新藏公路旁边。史书记载,唐军在长寿元年(692年)收复安西四镇之后对于阗地区进行了兵力配置:于阗东二百里有坎城镇,东二百里有兰城镇,南六百里有胡弩镇,西二百里有固城镇,西三百九十里有吉良镇。

“镇”是唐朝都护府中军-镇-城-守捉等军事机构的一级,经过王小甫先生的考究,“南六百里有胡弩镇”里面的胡弩镇称作又被称作Korum,根据《世界境域志》等材料的对照,是今天的赛图拉村一带。

而赛图拉村在今天和田地区皮山县,就位于新藏公路旁边,居高临下,旁边还有水源。一千三百多年前,大唐在西域的防守体系重中之重就是阻止吐蕃下青藏高原,所以选定了于阗作为安西四镇之一,选定了胡弩镇作为于阗镇的前线阵地。而这两处地方,正好就沿着新藏公路布置,今天的人们通过现代先进技术,选择了同样一条路线由疆入藏,历史和现实就在这样一个小小的不知名的村庄得到了交汇,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山川地域的理解之深。

除了于阗镇和胡弩镇,由碎叶-疏勒-于阗构成的安西都护府的配置同样出于控制核心区域的目的。疏勒挡在了吐蕃北上的另一个路线,也就是沿着帕米尔高原上的低地河谷北上的路线,碎叶则身处中亚著名的七河流域,主要用来阻止吐蕃和十姓可汗部落联络,就这样,整个西域地区,以及吐蕃和其他对大唐虎视眈眈的对手,都被这条防线压制住了。

(2)实施羁縻制度。

羁縻制度下,被征服的民族首领得以继续统治当地,并被唐朝册封官职(主要是将领),但这个荣誉可不是白拿的,由此也必须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主要就是听从唐朝调遣参与战争,相当于成为唐军的仆从军(而且是战斗力爆表的仆从军)。

下路符曾介绍过,唐朝拥有中国历朝历代非常罕见的高水准的外族将领集团。一些历史上有名的大家可能都听过的,比如契苾何力、执失思力、阿史那社尔、阿史那忠,后期的黑齿常之、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等等,他们作战英勇,为大唐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在其他朝代(元清等不包括)不曾出现,而形成的原因就是因为羁縻制度。

被纳入羁縻体系的外族力量,在对外征战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下表中列出了唐前期最出名的一些外族将领的基本信息,可以看到,贞观后期的一些大的作战,比如平定高昌、征服龟兹,以及著名的征讨高句丽,都有他们的参战。

下路符制作的初唐顶级蕃将基本情况一览表,基本都参与了唐朝的各场战争,甚至还有一些独当一面

比如征讨高句丽的时候,有史料可查的参战的外族军事力量就有突厥的阿史那思摩、阿史那弥射、执失思力、阿史那忠,铁勒的契苾何力,靺鞨的李瑾行,百济的夫余义慈、黑齿常之等等。

而且,这些外族将领不是过去装装门面的,而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的唐军军事力量的一部分。有的身先士卒,比如阿史那社尔:“(贞观)十九年,从太宗征辽,至驻跸阵,频遭流失,拔而又进,其所部兵士,人百其勇,尽获殊勋。”有的直接率领部族成员参战,“(贞观十九年)行军总管执失思力、行军总管契苾何力率其种落,随时进讨。”类似蕃兵蕃将参与大唐征战的例子数不胜数。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唐皇帝能够大量征召部落资源参与战争,许多外族军事力量不仅不是大唐的威胁,反而变成了拱卫国家的柱石,一正一反之间减少了大量的军事力量消耗,而且扩大了统治疆域,甚至还有顺手削弱外族实力的作用,非常的巧妙。

总之,正是依靠着冠绝天下的军事实力做后盾,大唐逐渐构筑起了一套以控制核心区域+羁縻制度为核心的两翼体系,即使不依靠长城,也很好的完成了守卫边疆的任务,而这正是唐朝最后没有大规模修筑长城的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因为大唐找到了长城的替代者。

04 为何唐朝之后的王朝都选择了修长城

一个事实是,除了唐朝,剩下其他的朝代大部分都把修筑长城作为边防最重要的策略,那我们不禁想问,为何上限这么高的唐朝边防策略最后却没有被继承下来呢?其实原因,就在于这套做法在上限极高的同时,也意味着操作难度极大。

大家都知道唐朝的衰败在于安史之乱,以及由此扩大化的藩镇割据,当我们结合上面下路符介绍的,就可以发现,唐朝选择这条上限极高的边防策略和安史之乱的产生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人防,不以城防”对军队的要求非常的高,唐朝前期,府兵制下的行军制度类似于野战军,府兵们战时集合出征作战,战争结束后,除了少数驻留当地的剩下的都回归田地。这套制度好处在于国家负担的后勤压力很小,也没有将领擅权的危险。

但府兵制是很脆弱的,国家不提供物资,兵员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农田,当土地兼并开始出现,小农经济破产,府兵制度也随即开始衰亡,李世民贞观中后期大力仰仗蕃兵蕃将,其实也有补充府兵战力不足的因素在的。

唐大的边防策略上限很高,但条件也非常的苛刻

府兵制之后是募兵制,兵员成了职业军人,需要长期驻守,这彻底改变了府兵制下兵源不足、战斗力削弱的窘境,但随即而来的,就是国家负担加重,兵将联系过于紧密,有尾大不掉之危。

更糟糕的是,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宋代那种以文御武,限制军队的做法是不可能维持住唐朝安史之乱之前那种疆域规模的,所以玄宗时期设立九大节度使,随后允许边将一人统领两镇、甚至三镇四镇,以整合力量与边境敌人对抗就成了唯一的选择,而这,最终为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而后面的朝代都把军权过大当做最重要的经验教训,经此之后,中原王朝彻底走向了“修长城”的道路,设计严密的制度把军队关进笼子里:瓦解将领的权力,供养冗杂的中央禁军监控天下,彻底放开科举考试培养庞大的士大夫文官阶层稳固统治,当然,还有那“来则御之,去则勿逐”的金科玉律。

但,历史和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苦难和辉煌,就好像是硬币的两面,不经意之间,就翻了个。也许有人想,唐朝修长城多么好,或者李隆基不要给节度使那么多权力多么好,但历史自有其规律所在,修了长城的唐朝,没有权势熏天、但同时又战斗力强悍的边境节度使的唐朝,可能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样子了,也不是那个即使经过了一千多年,依然让无数人热泪盈眶、为之向往的大唐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