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啥娃长大不心疼父母了?多半是你们做错三件事,养出了凉薄之人

 金苹果6 2023-02-27 发布于北京

经常听到周围很多父母抱怨,自家娃长大后反而不如小时候贴心懂事。

我们为子女奋斗了一辈子,省吃俭用供他们过上好日子,结果他们转头就忘了,每天只顾着自己潇洒快活,丝毫没管过父母的死活,真是凉薄之人。

实际上,小孩对父母的态度冷淡,并非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多半是从小你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为啥孩子长大后不心疼父母了?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3~6岁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

它又被称之为“潮湿的泥泞期”,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就像一块潮湿的水泥一般,可以被塑造成不同的样子。

父母把孩子捏成什么模样,他们最终就会凝固成什么样子,而且轻易难改正。

所以,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白眼狼,不懂得感恩和心疼父母,是一个凉薄之人,多半就要好好反思是否自己的教育出了错。

三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容易养出一个凉薄的小孩

1、父母太过骄纵、溺爱子女

之前网络上就总有很多类似的新闻流出:

环卫工妈妈省吃俭用多年,攒下几万块钱给孩子上学用,结果被小孩一次性充入了游戏里面,母亲多年的心血打了水漂;

父母倾尽所有供子女出国留学,可小孩在外随意挥霍,把父母当成免费的提款机,一旦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孩子就埋怨父母无能。

教育学专家马卡连柯认为:“一切都给孩子,为子女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爱孩子是所有父母的本能,但很多人没有把握好爱的尺度,成了溺爱——以子女为中心活着,毫无原则和底线的满足子女的所有需求。

最终,就会养出理所当然、求索无度的孩子,他们只关注自身有无吃饱穿暖,丝毫不心疼父母的牺牲和奉献。

2、父母从不在孩子面前表露爱

中国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就是让子女吃饱穿暖,他们很少在口头上表达自己的爱,更不会主动地跟孩子们聊自己的辛苦与不易。

“把好的一面全留给孩子,坏的一面选择自己默默承受。”

这种隐忍的爱,往往会让子女们误以为,父亲就是无所不能、顶天立地的超人,不需要别人的关心和心疼。

还有一种父母,他们可能不太习惯直接接受子女的关心,在孩子们表现出心疼时,父母又会岔开话题,甚至故意挑剔,掩盖自己内心的羞涩。

例如,在自己生日的时候,孩子们买了礼物,可父母却因为不好意思,而去挑剔小孩为什么要花钱,又吐槽买的东西不够实用。

这种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也很容易导致亲子关系变得疏远,孩子们没办法在父母面前袒露真心,成天一幅薄情寡义的样子。

3、父母没能给足孩子情感的回应

心理学大师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写道:自私者不是过于自爱,而是缺少爱,他实际上恨自己。

很多传统的家庭中,父母似乎总是没时间去给予孩子情感上的回应,尤其是对上一辈的父母来说,他们为了生计已经消耗了大部分的精力。

没时间去停下来,好好听孩子们在说什么,他们需要什么。

在子女需要寻求情感回应、精神满足时,得到的却是父母的忽视。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小孩,往往是很难学会爱人的能力的。

特别是在小孩六岁以前,如果父母总是以“忙”为借口,一次次推开小孩,那么孩子的情感世界往往就是荒芜的。

未来他们往往难以投入到亲密关系中,总是游离在外,别人稍微靠近一点,孩子们就往后退一步,与对方的关系始终保持在一定的界限之内,甚至与父母也是很难亲近起来。

教育家冯那斯基就说过:“孩子成为什么样,全靠父母塑造。”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学会心疼人,懂得感恩,那么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给父母的几个建议

1、教会孩子爱的能力

毕淑敏曾说:“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庭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作为父母,我们要从小多在孩子们面前表达爱意,舍得花时间精力陪伴孩子,与孩子多互动、多交流,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体贴他人。

另外,父母也要学会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把他们当成独立的个体去看待。

从小接受这些教育的小孩,往往日后会更加具有同理心,自然懂得心疼父母。

2、教会孩子爱是相互的

大约从2岁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其实已经萌芽,父母要开始有意识地给孩子灌输边界意识。

让他们意识到爱是伟大无私的,但也是有限度和边界的,让他们开始学着独立,明白爱是相互的,如果你想得到,就需要有所付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