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仅仅是邂逅之诗?性与爱的哲学

 置身于宁静 2023-02-27 发布于浙江

爱的多重奏:性与爱的哲学

阿兰·巴迪欧

在充塞欲望和快感的时代里来谈"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策略?

独特和困难在于巴迪欧是在拉康传统里来谈爱。他是在这一倾向上来讨论爱的:如何用爱来弥补性关系的缺失?如何去爱来修补性关系缺失给我们带来的心理创伤?

在现当代法国哲学里,我们是听得多了:没有性关系,不存在性关系,性关系,那是没有的,拉康说,我们又学着他说。

巴迪欧避开了心理分析对于爱的主要关注,只盯住两点:一是,男人最终会发现女人身体之皮肤下潜伏着死亡,胸皱脸瘪将会成为女人的宿命,但还是冲进那一层其实不是性关系的关系里;二是,性的确 如拉康说,是个人自恋地与自己发生关系的借口,但它仍不失为个人本体的基本力量,像地球的重力那样,使他向外,面向他者,去触摸也等待被触摸(爱是触摸对 方的身体之开放)。 性是个人此在的“绽出”的力量(能) 之源,个人好像总想要离开他自己一样,要逃出自己的身体这片死亡场地,这个冲动就是爱。

性是无法搭接的冲动,但爱能持续:它是错误的冒险,唐突的宣言和孟浪的托付,但可以一再透支;因为,巴迪欧说,爱是宣言,是可以凌乱而一再地重新作出的宣言,是宣言之上的宣言。

“性关系 根本不存在”。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巴迪欧说,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说法,出自于一种怀疑论的、道德观察家的观点,但却抵达了相反的结论。拉康向我们指出, 在性爱中,每个个体基本上只是在与自己打交道。当然,这其中会有他人身体的介入,但最终仍然是自己的享乐。性并不使人成双成对,而是使之分离。当您赤身裸体与他(她)贴身相对,这其实只是一种图像,一种想像的表象。实在,却只是快感把您带向远处,远离他人。实在是自恋式的,其关系是想像的。因此,拉康断言,性关系不存在。

这样一个表述,当然是有些骇人听闻,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几乎人人都在说“性关系”。如果在性之中没有性关系,那么爱就是用来填补这种性关系的缺乏。

不过, 拉康并没有说,爱就是性关系的伪装,而是说性关系根本不存在,而爱就是用来补充这种不存在。这一点非常有意思。这个观点就是说, 在爱之中,主体尝试着进入“他者的存在”。正是在爱之中,主体将超越自身, 超越自恋。

在性之中,最终,仍然只不过是以他人为媒介与自身发生关系。他人只是用来揭示实在的快感。在爱之中,相反,他者的媒介是为了他者自身。正是这一点, 体现了爱的相遇:您跃入他者的处境,从而与他人共同生存。

这是一种相当深刻的观点,而庸俗的看法,往往 是把爱视作一种基于实在的性之上的想像的画面。

实际上,关于爱,拉康自己也处在某种模棱两可的哲学之中。“爱是性关系缺乏的替补”这种说法,可以从两种方式来理解。 第一种,较平庸的一种理解,就是爱是在缺乏性时的一种想像中的补充。确实,性,无论多么精彩,一旦结束就会进入某种虚无。正因为这样, 性受制于某种重复性的法则:必须不断地重新开始。当年纪轻轻、血气方刚之时,日日乐此不疲。在这种空虚之中却仍然保留有某种东西, 而对于相爱的人而言,即使在性关系不存在时仍然有某种东西使之紧密相联,爱情似乎是这样一种观念。

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中的一个段落,感到震惊和厌恶。她描述了, 在性行为之后,男人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感受,觉得女性的身体是乏味的、萎靡的;而相应的,女性的感受则是觉得男性的身体是丑陋的、可笑的。在剧院里,滑稽剧和轻喜剧,往往不断地使用这一类可悲的想法来引人发笑。男人的欲望,也就是喜剧性的阳具的欲望,大腹便便、虚弱无力,而胸部萎缩、牙齿掉光的老女人形象则是一切美人的宿命。当相爱的人,彼此躺在对方的怀中, 爱的温柔,在此际就如同挪亚的大衣气覆盖在这些令人不安的想法之上。

不过,拉康的想法却与此相反,也就是说,爱有着某种可称之为本体论的维度。于是,欲望总是朝向他人,以某种盲目崇拜的方式,朝向某些特殊的对象,好比胸 部、臀部等等。 爱总是朝向他人的存在,他人带着他(她) 的全部存在,在我的生命中出现,我的生命于是就此暂时中断从而重新开始。

关于爱,有着许多相互矛盾的概念。

巴迪欧从中区分出三个主要的观念。首先,是浪漫主义的观念,基于相遇时的喜悦。其次,正如我们关于“蜜糖网”所说的,一种商业的、法律的观念,在这种观念中爱变成了一种契约。两个自由个体之间的契约,这两个个体宣称他们相爱,但同时亦不忽视相互的平等关系, 以及相互的利益关系等等。此外,还有一种怀疑主义的观念,认为爱情不过是幻影。

而巴迪欧在自己的 哲学中尝试说明的,在于爱不可以被归结为上述的任何一种观念,爱是一种真理的建构 ——

当他从“两”而不是从“一”出发来体验世界时,所体验的世界是怎样的?

从差异性而不是从同一性出发时,人们所体验到的、所实践和生活着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爱就体现在此处。

自然而然, 这个爱的计划,包括了性欲和性体验,也包括了孩子的出生,以及成千上万的其他事情,但无论如何,都意味着从某一时刻开始,从差异的观点来体验生活、体验世界。

从差异性出发来建构世界与差异性的经验, 二者是两码事。列维纳斯的观点,其出发点乃是他人的脸的不可还原性,是一种神的降临,其支持点,当然是 作为“绝对他者”的神。处于核心的,乃是一种相异性 (alterite)的经验,这种经验成为伦理学的奠基石。由此推论出,在一个宏大的宗教传统之中,爱成为最完美的伦理情感。不过,在爱之中,谈不上有什么 特别“伦理”的东西。

巴迪欧反对引入神学观念,在神学观念中, 爱最终变成了爱上帝,在上帝的同一性之中,个体的差异性最终消失了。

在神学反刍之中,看到的仍然是“一反对两” (run contre le Deux )的最后的报复。巴迪欧说:确实,对我来说,有着与他人的相遇,但这种相遇还不是一种经验,而只是一个事件,这个事件仍然是晦暗不明的,只有在实在世界内部的多种形式的后果之中才能取得其现实性。我也完全不赞同把爱视作一种“自我牺牲”的经验, 也就是说一种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的经验,这种模式最终还是令我联想到绝对他者。在《浮士德》的结尾,歌德说道:“永远的女性,把我们带向高处”。请原谅我,正是这样一种表述,让我觉得略有淫秽。爱并不把我们引向高处,也并不把我们带向低处。它是一个生存命题:以一种非中心化的观点来建构一个世界,而不是仅仅为了我的生命冲动或者我的利益。

在我这里,“建构”(construction )与“体验”(experience ) 是对立的。好比,在山村中,某个宁静的傍晚,把手轻搭在爱人肩上,看夕阳西下即将隐入远处的山峦, 树影婆娑,草地宛如镀金,归圈的牛羊成群结队;我知道我的爱人亦在静观这一切,静观同一个世界,要知道这一点,无需看她的脸,无需言语,因为 此时此地,两人都已溶入同一世界之中。当此际,爱就是这种悖论,这种 同一的差异性和差异的同一性;当此际, 爱存在着 。 她和我,我们一同溶入这唯一的主体(unique Sujet ),这爱的主体。

透过我们之间的差异性,世界朝向我们展开,世界来临、世界诞生,而不再只是填满我的视线。 于是,爱一直是一种可能性, 一种参与到世界之诞生的可能性。 孩子的出生,如果这个孩子是 爱情的结晶,那么孩子的出生正是这种可能性的一个精彩例证。

巴迪欧说,爱是一种产生真理的程序。

爱是相互差异的两个个体形成的一 个“两”。但这个“两”并不会融合为“一”,而是永远在不断差异又不断靠近。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使得双方有可能各行各路,越走越远,也有可能彼此间的差异变成不可化解的矛盾,最终在争吵中完全分裂,所以忠诚才成为必需,需要通过这种忠诚,不断保持对对 方的关注和靠近,从而保证差异性的同时,亦保证这种 差异性可以形成为一个“两”。正因为这样,保持这种 忠诚需要双方都付出努力,有时往往是极其艰难的努力和付出,因此,爱首先就是对这种不断变化的差异性的真理的体验。

“爱是通向真理的一步。”爱是关于真理的全新体验。每一次都不一样。齐泽克这样写游击队内的恋人们的爱:互相告密、残杀后,再在斗争中重燃爱火,热烈相拥。一次次感情波折,成为革命道路上的限速标志。达到了爱之真,就是恋人们在这一刻观照了自己的命运。在巴迪欧的哲学中,我们能见到很重的马拉美式诗性:我们时时在掷殻子,掷一次,历史就对我们清明一次:直面真理,每一次都重新来过。爱也是这样一次次的掷殻子,需天天、时时来验证。革命者像恋人那样,需要时时明证自己的历史坐标,一次次重申自己的爱,这样, 他的行动才有方向,才有力。

两个人的爱:这是“最小的共产主义单位”。在形式上,爱是一次巡回演出, 演出之后会分开、隔离,忘了打电话,可能再也见不着, 但将要到来的思念,使分离也出足戏分。所以,爱是:“ 反抗隔离的可能”,爱是我们想要努力继续留在路上的决心。

爱需要忠诚,需要将两个始终差异着的个体通过不断更新的努力维持在“两”之中。所以,这种忠诚 需要不断地宣言。

正因为这样,恋人们总是喜欢要求对方一再地说“我爱你”,即使已经有过无数遍的海誓山盟。巴迪欧将时间性、永恒与爱的问题 联系在一起。“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这句话原本也许只是一些被迫分开的恋人为了安慰对方避免 伤心过度而说,但在某些人那里,却成为游戏人生、玩弄感情的常用托辞。有的人今天爱这个,明天爱那个, 每一次都可以脱口而出说“我爱你” ,巴迪欧深刻地指出,“我爱你”这一爱的宣言本身,已经有对某种永恒的承诺。“我爱你”是一种宣言,从个体而言,是要将生命中的一段偶然(与他或她相遇)变成必然,变成命运。

所以,每一句“我爱你”,其实是在说“我会永远爱你”。实际上,爱的宣言意味着,从此在偶然的相遇出发,去追求和抵达永恒,把瞬间变作永恒。

这种永恒 不是无机物质不断重复的永恒,不是神学意义上的、最终归根于上帝的远在彼岸世界的永恒,这种爱的永恒乃 是生命本身的诗意的创造的永恒,是在此岸世界一种灵性生活的永恒。

爱是对忠诚的训练,它会不会成为工具?忠诚,巴迪欧认为,是通过爱,去“征服偶然”, 达到“一” 。忠诚是要与爱人成为“一”这个“一”。

备受威胁的爱——

自由主义者和享乐主义者都同意这样的观念,即爱情是一种没有用处的冒险。于是,人 们就可以一方面,在消费的温情脉脉之中准备某种配偶关系;另一方面,在节省和避免激情的同时,合理地安排充满愉悦和享受的性关系。

从这一观点来看,我确实认为,在这样一个世界之中,爱已经陷入重重包围之中, 饱受压抑和威胁。

我相信,捍卫爱,这也是哲学的一个任务。也许, 正如诗人兰波所说的,爱需要重新创造。通过简单的保持所得到的,不只是一种防卫。实际上,世界充满了新奇,爱情应该在这种新奇之中来加以领会。必须重新创造爱的历险和传奇,反对安全和舒适。

爱,被巴迪欧看作是一种坚持到底的冒险。它能引领我们进入对未来的伟大冒险。巴迪欧最忠诚的追随者——齐泽克,很好地阐明了巴迪欧对于爱,也就是对于真正的平等一解放政治的信念——

让我们去爱上垃圾, 爱上我们这个将要完蛋的世界,爱它们到尽头,一直挺下来,熬出头,带着勇气忍受,在不可能中实践可能, 站到命运的另一边去,直到让我们自己都惊奇为止。只有爱的贯穿,行动才能如此彻底。

爱与文学艺术——

在巴迪欧看来,在爱的各个环节之中,西方的文学作品往往关注的只是两个人的相遇,这常常是一段浪漫的传奇。无数的童话故事,结尾都是男女主角结婚了, 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这幸福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却没 有下文了。所以这一类作品,都可以冠名为“爱的胜利”, 胜利之后的情形如何,则鲜有人提。

巴迪欧特别重视爱的持续这一维度,在这个意义上,他看到了贝克特的特别意义,因为贝克特的戏剧,大量地展现了这种“两”的场景如何在具体的生活中艰难地 持续,尽管带有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在巴迪欧看来, 贝克特的戏剧在生命的困境之中,体现了爱的艰难,但 同时也体现了爱和生命顽强不息的创造。

作为一位仍然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巴迪欧批 判的是西方流行的爱的观念,而这套流行观念的背后, 正是他所批判和反对的资本主义体制。同时,关于爱的观念,他又坚持某种理想主义,而这背后也是他所持的一套哲学观和关于更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设想。巴迪欧使我们看到,在流行的爱的观念之外,另外一种爱的观念是可能的,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创造爱。

爱仅仅是邂逅之诗?

巴迪欧说,超现实主义的核心命题,我们在一开始就说过了,用兰波的话来说,也就是重新创造爱。对于超现实主义者而言,这种重新创造,既是一种艺术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政治态度。他们在三者之间不作区分。在艺术中有一点是很强大的,就是赋予事件以事件应有之价值。这也是艺术可能的定义之一:艺术就是在思想的秩序之中,完全地赋予事件以事件应有之价值。

在政治上,这些事件是通过此后发生的历史来衡量和分类的。但是,唯有艺术试图重建或者尝试重建事件的力量。唯有艺术,能够将某次相遇、某次起义、某次暴乱的感性力量重建起来。任何形式的艺术,都是关于这类事件的伟大思想。一幅伟大的画作,就是画家以自己的方式,对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事物的重新把握。

我们可以说,只有在洞穿了显现的事件之后,潜在的事件才会浮现出来。在这一点上,布勒东指出,事件与爱有着极亲密的联系,因为说到底 ,爱是这样一个时 刻:事件洞穿生命(通过爱的宣言、偶然的事件,穿透了生命的存在,而变成必然的命运)。

这样才能解释何谓“为爱疯狂”——因为爱是无法被归结为任何规则的。不存在任何爱的法则。通常,艺术表现的是爱的非社会的一面。正如民间谚语所说的,“相爱的人是孤单的”(因为在他们眼中, 只看到爱情,看不到世界)。 唯有相爱的人一直拥有差异性并且从差异性出发来体验世界。

超现实主义对疯狂的爱情大加赞赏,将其视作法规之外的事件的力量。爱的思想,这种思想反对一切秩序,反对法律的秩序的力量。超现实主义者们在语言之中,以及在生活之中,发现了用来哺育他们的诗歌革命的力量。从这个观点来看, 他们对爱、性非常感兴趣,爱和性成为一种原则,成为用来支持生活中的革命的可能性。相反,他们对爱的延续不感兴趣。他们尤其把爱视作精彩绝伦的邂逅之诗。

在纯粹的相遇中,是与算计截然相反的。但是,这种爱情,并非在延续的层面上,也不是在永恒的层面上。 甚至于有些哲学家也支持这一说法, 认为瞬间即是永恒。实际上,我们在希腊思想中已经可 以找到这种思想。当然, 奇迹般的相遇的瞬间,总是暗示着某种永恒观念,尽管这种永恒没有这般光彩夺目而且倍加辛苦,也就是说某种时间性永恒的建构,一点一点地进行的“两”的经验的建构。

巴迪欧说,我承认相遇的奇迹,但是我认为,如果把这种相遇 孤立出来,如果这种相遇并不引向需要一点一点地加以辛苦劳作来建构出爱的真理,这种奇迹所凸显的就是超现实主义的诗学。

在这里,“劳作”应该从正面来加以看待。有一种爱的劳作,而不仅仅只是一种奇迹。必须坚持不懈,必须同时注意自我和他人,必须将自我和他人放在一起。必须思考,并且行动,从而有所转变。于是,是的,作为劳作的内在报偿,将获得幸福。

重要的作品,宏大的小说,则往往建构在不可能的爱之上,爱的体验,爱的悲剧,爱的破裂、分离、终结, 等等。但是,关于爱的延续,却总是言之甚少。我们甚至可以观察到,在实践中,婚姻不曾激发什么伟大的作品。艺术家和文学家很少从婚姻生活中汲取灵感,这是一个事实。

爱,就是用世界上既有的一切来赋予生命以活力, 打破和跨越孤独。在这个世界中,我很直接地感受到, 幸福的源泉就在于与他人共在。“我爱你”就意味着: 在这个世界上,你成为我生命的源泉。在这个源泉的泉 水中,我看到了我们的欢乐,首先是你的欢乐。正如马拉美的诗所说的,我看到了:

在波浪中,你变成了——

你的赤裸的狂欢。

选编自《爱的多重奏》[法]阿兰·巴迪欧著/邓刚译/本书内容发表于2009年,是巴迪欧 在2008年7月14日在阿维尼翁戏剧节与记者特吕翁所作的一次访谈的文字稿。巴迪欧接受访谈时71岁,可以说这是他晚年思想成熟期的作品。图片:Katherine Bradford 来源:在逻辑之上

链结

她·这秋天如懒惰的妇人已到中年

她,一位年轻的老诗人

黑瞳·蔓藤缠绕身体·在清醒时抽枝

被劫持的私生活·爱情,婚姻与性

后口语情诗:是风吹麦浪还是生猛海鲜?

图影·每一张床都已被诅咒

图影·空间别扭,行为艺术

图影·街道

图影·消逝的时光·悲伤的地方

图影·张洹行为或观念艺术

图影·情色之书,缪斯之灵

图影·魔都的烟火,上海的褶皱

图影· 我有喜欢的人了·在某个城市的某处

图影·谁毁了我们的长城?

· ·

诗歌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