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熊鹏举《人生三味茗中寻》
2023-02-27 | 阅:  转:  |  分享 
  
《人生三味茗中寻





熊鹏举





2020年初稿

2022年修订





一、寻找茶的历史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茶、咖啡、可可,号称世界三大饮料。可口可乐和各种果汁等饮料,常饮有“腻”感,惟独好茶,是天天喝天天想喝的。

茶是中国人发现的一种饮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是茶的故乡,茶的原产地。



茶神“神农”



茶神“神农”的故事。传说“神农”的肚子是透明的,能看到肠胃和吃进去的东西。有一次,“神农”吃到一种树叶,这种叶子吃进肚子里后,在里面走来走去,像是士兵在进行搜查,不一会儿,整个肠胃便像洗过一样干净清爽,感觉非常舒服。“神农”记住了这种叶子,给他起了个名字叫“荼”。以后每当吃进有毒的东西,便立即吃点“荼”。“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是中国茶叶利用的创始人。

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约》,是现存最早较可靠的文字茶学资料。《僮约》内容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等。“荼”即今茶。从这份雇佣合同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四川彭山是当时的著名茶叶市场。从《僮约》的记载推断,中国的饮茶不晚于公元前一世纪。

“以茶代酒”的故事:《三国志·韦曜传》上说,吴主孙皓每次大宴群臣,每人须饮酒七升。东吴四朝重臣韦曜,是孙皓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韦曜只有二升酒量,孙皓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韦曜甚为器重,每当韦曜喝酒难以下台时,便安排给他悄悄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

魏晋南北朝时,饮茶之风在士族中日盛,成为社会活动的一种媒介。南齐世祖武皇帝萧赜,开后世帝王以茶祭天、祭神、祭山的先河。死前下遗诏,死后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茶饭便可。

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玄学家大都是名士,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谈。清谈者喝酒能使人兴奋有助清谈,但喝多了会胡言乱语。清谈饮茶则可竟日长饮令人思路清晰。文人从好酒转向好茶,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与佛教、道教联系起来。传说:南北朝时,南印度人菩提达摩通彻大乘佛法,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达摩禅师面壁修行,为了避免打瞌睡,把两个眼皮撕掉丢到地上,没想到长出两棵茶树。在佛家看来,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道家认为喝茶可以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道家的学说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提供了崇尚自然、朴素、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这时期,茶已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二、寻找茶文化



茶圣陆羽的故事:陆羽著《茶经》,吹响了中国茶文化的号角。传说陆羽出生不久就被遗弃,被一群大雁所庇护,后被一位名叫智积的和尚收养。智积喜欢喝茶,陆羽经常为他煮茶。经过长期的煮茶、品茶实践,陆羽终于煮出了好茶,以至于非陆羽所煮茶智积不喝。陆羽立下志向“喝遍天下的水,饮遍天下的茶”。他辞别师傅离开寺庙,到河南、四川、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等茶区考察,采集了茶叶样本和各地水质资料。又结识了僧皎然、灵澈、李冶、孟郊、张志和、刘长卿等名僧高士,一面交游,一面著述,公元780年陆羽著的《茶经》出版。《茶经》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术。陆羽被后世尊称为“茶神”、“茶圣”。



唐代是诗的朝代,许多著名诗人都与茶有缘。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多首茶诗。

“酒渴春深一碗茶”的白居易。诗人白居易终日、终生与茶相伴,早饮茶、午饮茶、夜饮茶、酒后索茶、写茶诗。他在《两碗茶》中介绍了他的生活情况:“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白居易辞官后隐居洛阳香山寺,茶、酒、老琴是与他长相左右的莫逆知己。大诗人元稹的《宝塔体茶诗》,别开生面,把茶的品质、品茶人、茶具、茶汤、品茶环境、品饮意境以及茶的功效都描写清幽淡雅、淋漓尽致,堪称千古绝唱: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唐代禅宗高僧百丈怀海禅师,写过一部书《百丈丛林清规》,其中专门有一章讲饮茶,僧人一天应该饮茶两次,上下午各一次。喝茶前,在茶堂外打茶鼓,通知喝茶的时间到了,每个和尚捧着自己的钵,鱼贯而入,茶堂由茶头管理,由专人舀茶,进入茶堂要禁声,只能喝一碗。日本的茶道就是从这里来的,说不定英国的上午茶、下午茶也是这样来的。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他喜爱茶饮,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据《指月录》记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当代文学大师启功指出:“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近称茶。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

唐代卢仝的《七碗茶歌》。他以神逸的笔墨,生动地描写了饮茶一至七碗时的不同感受和情态:“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尤其是“两腋习习清风生”一句,文人尤爱引用。“七碗茶诗”与陆羽《茶经》齐名。卢仝被世人尊称为“亚圣”。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被奉为煮茶的祖师爷。



《啜茶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是苏东坡写给好友杜道源关于茶事的便条。

“日高人渴漫思茶”的苏东坡苏轼对茶非常钟爱,有人统计他一生写过80首茶诗、茶词,“从来佳茗似佳人”是他写的最著名诗句。他的《啜茶帖》是流传较为广泛、受后人追崇的茶帖。他在《浣溪沙》一词中有:“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词中真实再现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他用“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诗句赞美龙井茶。他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想象奇特,表达含蓄,意蕴丰富,足以勾起无数人的遐想,常为人所引用。







宋徽宗十八学士图局部

茶人宋徽宗赵佶。宋徽宗喜茶,他执政后把茶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他撰写了中国茶书经典之一的《大观茶论》,对茶的评价有独到之处。他还画了著名的《十八学士图》茶画内容包括游园、赋诗、奏乐、饮茶,士人在溪亭、花石、松竹丛中品茗赏景,仆役分备茶酒。《十八学士图》彰显了当时文人学士轻松愉悦的饮茶生活风情。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历朝各代的文人墨客,都将自己对茶的喜爱之情以不同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其内容十分丰富,有:茶叶专著、茶与诗词、茶与绘画、茶与楹联、茶与小说、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宗教、茶与传说、茶艺表演、茶与保健等。以茶字当头排列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吟、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易和以茶致富等。





三、寻找茶道



茶道发源于中国。唐宋元明清时代,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中国的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先后传入日本,经日本茶人的崇新改易、发扬光大,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煎茶道”。



中国茶道是中国品茗的方法与艺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能入品者是风毛麟角。我很喜欢的是:书品、画品、琴品、兰品、茶品等。能将茶品提升到琴棋书画艺术高度的,唐代有陆羽、白居易、元稹、从谂禅师、卢仝、皮日休、陆龟蒙等;宋代有欧阳修、蔡襄、苏东坡、黄庭坚、宋徽宗赵佶等;明代有朱权、唐伯虎、文征明、陆树声、徐渭、许次纾等;清代有张岱、冯可宾、乾隆皇帝、郑板桥、陆廷灿等。这些人讲究真茶、真香、真味。以茶为媒、以茶为礼、以茶养身、以茶修德、以茶怡情、以茶宁静、以茶中和,精行俭德,心止高山,茶池盏畔,幽若山林,以煎水烹茶为清修要务,赋茶诗、写茶经、绘茶画、入禅入道,修养心性,直面真我,成为中国茶道艺术的一股清流。

壶中三千功德水,人生三味茗中寻。品茶于现代生活仍然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载体。“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悟出“佳茗如人”;悟出绿茶就像刚出茅庐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悟出红茶像艳光四射朝气蓬勃的贵妇;悟出乌龙茶像风姿绰约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悟出像学富五车而今识尽愁滋味的白发智者。品茶,可道可名亦可悟也。



品茶四乐:一是“独品得神”。喝茶是一种雅趣,不像喝酒,需要呼朋引友推杯换盏。一人独自喝茶,是一场心灵的旅行。一人面对青山绿水或高雅的茶室,燃沉香一炷,危襟正坐,用玻璃杯泡一杯君山银针,看片片雀舌珠悬,赏根根玉柱擎天,闻馨香飘逸,独享慢啜,心驰广宇,神交自然。独斟孤饮,物我两忘,茶不醉人人自醉,宠辱得失皆忘却。一人独自品茶,会让人心变得很从容、很安宁。一人喝茶时不会想东想西,活在当下,心回到一个很单纯的状态。“”的左边是表示的“示”,右边是单纯的“单”,“禅”就是单纯的心,一个喝茶的单纯心,就容易进入“茶的道”、进入“茶的境界”、进入“”茶一味。一人独自品茶,是保持一种天真浪漫的精神,浪漫就是独自浪费时间,让时间慢慢走,自己慢慢思考,让快节奏的生活步伐放慢,让身心进入茶的心,让心去“悟”,把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这就是人生的浪漫。



二是“对品得趣”。喝茶更高的境界不是独饮,而是找朋友分享。大诗人陆羽、白居易、蔡襄、苏东坡等,一生中和朋友喝茶、互相赠茶,他们的诗中记载着和朋友喝茶赠茶的情景。茶是要和朋友分享的。分享你最好的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台湾冻顶乌龙。佳茗、良辰、美景、知音,相聚对饮,就能体验宋朝诗人杜小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俩人对饮,心有灵犀一点通,推心置腹述衷肠,借茶分享各自的人生,分享各自的体会。用分享的心态品茶,培养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把爱奉献给他人,少一点私欲,少一点冷漠,多一份情爱。

三是“众品得慧”。泡一壶铁观音茶,几位好友对坐,眷恋似有似无茶的清香,互相沟通、相互启迪,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六壶七盏八方友,九里茶香十首诗。”众人品茶谈艺论道,借一杯清茗相互作心灵沟通,洗涤心中忧虑与尘垢,清除烦恼与俗念,使轻松、宁静、自在驻在心中。用结缘的心态品茶,以茶为媒与人结茶缘、结善缘,让人间的正气与和气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四是家聚得福。窗明几净,娇妻憨儿,四面围坐。茶不必精,水不必贵,器不必妙,粗茶一壶,浅斟慢饮,说新闻、谈影视、讲笑话、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

我喜欢和我妈妈喝茶。妈妈是湖南人,喜欢喝茶,她不择茶,家里有什么茶就喝什么茶,不讲究茶叶好坏。我家经济最困难时,她把刚开春的柳叶、野生的蒲公英、绞股蓝、茅根草采回来,晒干泡茶喝。她还保留湖南农村饮茶习惯,喝完茶,把茶叶也吃掉。妈妈喝茶 细啜慢咽,显示她雍容大度的心境。喝茶让妈妈身体更健康,心情更舒畅。这也许是她在父亲早逝后,独自一人抚养我们弟兄四人,尔后又带孙子,健康活到80多岁的奥妙吧?

我儿子也喜茶。他在新加坡书房建了个很大的榻榻米,上置茶桌,他不出差时,每周都要和我品茶。每次选不同的茶叶、茶具、茶点,点燃一支沉香,放几首古曲,营造祥和肃穆的气氛。边品茶,边回忆在新疆、上海的生活,谈养生,话食疗,聊奇闻轶事。我与儿子面对面一起品茶,有时俩人穿着一样的茶服,是父子平等和相互的尊重,获得的是代人代沟的消失,得到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领悟和提升的是精致生活的气质。

四、我的几个著名喝茶



我喜欢广州吃早茶。泡上一壶茶,要上我喜欢的薄皮虾饺、榴莲酥、风爪,“一盅三件,人生一乐”。广州吃早茶不同于一般茶楼纯粹喝茶,广东早茶则丰富得奢侈,茶,只是个借口,关切的是吃广式点心、菜肴、粥品。广东早茶点心花样多,叉烧包、肠粉、薄皮虾饺、干蒸烧卖、蒸排骨、鲜虾蔬菜饺、奶黄包、玛拉糕、榴莲酥、姜撞奶、萝卜糕、风爪等。特别是洽谈业务,约朋友叙旧,随意而坐,泡上一壶茶,随性而谈,没有红楼梦中妙玉喝茶那么多的讲究,让人感到非常从容、非常自在。点上几笼广式糕点,配以淡素的白粥,经济实惠。有一次,我在广州出差,住在新疆同事家,凌晨三点半,朋友俩口就带我去吃早茶。我们品尝了很多特色早点,又喝状元及第粥、皮蛋瘦肉粥、生滚鱼片粥,味道美得让人欲罢不能。边吃边谈心叙旧,倍觉亲近。



我也喜欢北京大碗茶。我工作时经常在北京出差,我不喜欢冷饮、瓶装水,大碗茶是我最多的选择。大碗茶多用大壶冲泡、大桶装茶、大碗畅饮、提神解渴。喝大碗茶,没有茶规矩,比较粗犷,颇有“野味”,但贴近百姓,自然受到人们的称道。李谷一的《前门情思大碗茶》,更让全国观众知道了最廉价、最醇厚香味的北京大碗茶。



品尝虎跑泉水冲泡龙井茶。我这一生游玩江南城市数杭州最多。每次到杭州,都牢记“不作龙虎饮,枉做西湖游”的谚语,都要身临其境品尝一下虎跑泉水冲西湖龙井茶。茶人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居于西湖诸泉之首的虎跑泉,素有“天下第三泉”之称,西湖龙井茶享有“茶中状元”、“绿色皇后”之誉。用虎跑泉冲泡的龙井茶清香四溢,沁人心脾,有“西湖双绝”之称。虎跑水有一个奇趣的特点,由于表面张力很大,将虎跑水倒入杯中,水面会渐渐高出杯面2到3毫米也不外溢。去品虎跑泉水冲泡西湖龙井茶,不仅是喝茶,也饱眼福。可欣赏“茶博士”纤纤素手拿起玉壶,以刚沸腾的虎跑泉水稍凉置后再注入杯里,静待龙井茶展露婀娜多姿的身态,一旗一枪,上下沉浮,茶色碧绿,似玉液琼浆,一派春的生机、春的昂然,养眼养心,给人诗意的想像。端起杯闻那透出缕缕兰花豆特有的田野之香,轻啜一小口,就被春的清新气息而陶醉。捧杯品饮,正如清代茶人陆次云评价龙井茶所言:啜之淡然,似觉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也,乃至味也。虎跑泉品茗,还可看到一景,杭城追求泡茶水质量的人,排着长队用塑料桶接虎跑泉水。茶水中水有时比茶更重要,虎跑泉水是最合适泡龙井茶的水,对讲究的茶人来说,这就是一种追求和向往,也是杭州人的一种生活态度。杭州人喝绿茶是平常而普遍的大众文化,绝非文人雅士的矫情。龙井茶叶虎跑泉水的茶文化属于杭州,那延绵几千年的茶汁,早已渗透在吴越后人的骨髓之中了。用虎跑水泡茶古来已久,虎跑寺没有因为种种借口剥夺这一周围人的口福,值得称赞。下山时下起了小雨,杭城淋细雨,悟了江南诗意。

我最喜欢的是新疆奶茶。我在新疆兵团工作四十年,新疆奶茶是我的主要饮料。新疆少数民族对奶茶是有深厚感情的,在牧区和高寒地区肉食较多,吃蔬菜较少,奶茶可以帮助消化。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无茶则病。”“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新疆奶茶原料主要是砖茶和牛奶。煮茶一般是女主妇。新疆牧民的奶茶大多用铁锅和铜壶熬煮,烧炉子大多是用干牛粪块。把砖茶弄碎,投锅或壶中。茶煮到一定程度后,加一定比例的牛奶,最后投进一撮粗盐。喝奶茶新疆一般用小圆碗,景德镇出产的带有透明斑点的蓝边细瓷碗最受青睐。在草原牧民家中,有客来必须端出奶茶来,这是草原的基本礼节。我们节日,最好的礼物也是带两块砖茶。讲究的哈萨克家庭,烧制奶茶更有讲究,他们将茶水和开水分别烧好,各放在茶壶里,喝奶茶时,先将鲜奶和奶皮子放在碗里,再倒上浓茶,最后用开水冲淡。有时还要加香料、酥油、方块糖或蜂蜜。喝奶茶时一般都配有自己烘烤的香馕和油炸的面果子包尔撒克。有些哈萨克老乡,几碗奶茶喝过,还会弹奏冬不拉,这时新疆民族特色的空气就浓郁地呈现了。在新疆时间长了,几天不喝奶茶就会很想。喝奶茶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时时被惦记、牵挂的一种习惯。我退休后回上海,还带了几块砖茶,新疆退休的上海知青朋友来家,我就给他们煮奶茶,很受欢迎。可能由于上海的水没有天山泉水好,上海的牛奶没有牧民的土种牛奶浓,上海的燃气灶煮茶没有新疆老乡的干牛粪煮茶火柔,我煮的奶茶和新疆老乡煮的奶茶比总差那个“新疆味!”





也说说英国人的茶事。我到英国后,发现英国喝茶比中国还普及。英国进口了中国茶,但没有进口中国茶的诗意。英国和中国的茶文化也相差甚远。在中国,喝茶常常和雅事联系在一起,除了品茶,对茶的把玩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如用玻璃杯泡西湖龙井、君山银针,观察绿叶在水中的翻滚,观察茶水的色泽。而英国人喝茶更多的是一种精致典雅、闲暇舒适生活的象征,精美的茶具、美味的点心搭配是必须的。英国人只是把饮茶当作是一种悠闲和舒适的享受,把饮茶视作思考和谈话的润滑剂。听英国朋友介绍,茶叶刚传到英国的时候,价格很昂贵,只有皇室、贵族和富人才喝得起。当初英国贵族请人喝茶,茶叶由女主人掌管,是女主人显示身份、权力、财富及风雅的机会。到本世纪初,饮茶已成为英国人的日常习惯,是英国的“国饮”。英国人有早茶、中午茶、下午茶的习惯。英国每年人均喝掉1300杯红茶,约等于3公斤干茶,是世界喝茶冠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消费国。英国购买茶叶,除中国红茶外,还购印度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肯尼亚红碎茶。英国茶的泡法与中国完全不同。英国茶大都为末状袋装,泡茶时把茶叶纸袋浸入热水杯里,通常一小袋茶只泡一小杯水。我在英国餐前点过几次红茶,一小杯一欧元,感觉太贵,不敢一杯又一杯地喝。现在英国过去那种在正规社交中常见的“下午茶”已不多见。但在家庭、办公室、学校等场所,每天下午三点半左右都还少不了要喝一次茶。英国茶也影响了新加坡。我在新加坡因病住医院,医院给病人喝茶也有上午茶和下午茶,不是小杯茶是桶装,可倒大杯,还有一小包饼干。





















献花(0)
+1
(本文系天山老熊40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