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3年正月会宁县城观龙灯记 || 作者 潘涌昌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3-02-27 发布于上海

1973年正月观龙灯记

作者 ‖  潘涌昌

潘涌昌先生1932年1月生,甘肃会宁人,会宁简师肄业。助理会计师,主任科员。1951年参加工作。曾任乡文书,区秘书,县、社数单位科员、会计,《会 宁 县 志》编辑。被聘任《白 银 市 志》《会 宁 县 交 通 志》《会 宁 党 史 资 料》(第五集)、《白 银 市 文 物 志》(初稿)编辑,会宁文史资料《古道名城》《三 军 会 宁 会 师 旧 址》编委委员,《古道名城》(续一)副主编,《会 宁 县 文 物 志》(初稿)主编。在《甘肃史志通讯》1993年第二期发表《靖远、会宁两地战国时为北地郡辖境吗?》考证论文一篇。曾两次被甘肃史志编委会评为全省先进工作者。

2月15日记事

写观龙灯记

观龙灯记

几天前,就听说综合加工厂在元宵节前后有文艺节目演出。主要是狮子、龙灯、旱船。

过去,这里汉民族的习俗是在春节以后要闹社火。社火,顾名思义就是一个集社闹灯火。一提起社火,我想列述一段历史,说明汉民族在正月闹社火的来历。

大约距今137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隋朝,隋朝的第二个皇帝叫杨广(即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贪淫横暴、行乐无度的皇帝。他在公元606年,即他杀父即位以后的第二年的农历正月,招集全国专好音乐舞蹈的艺人,到洛阳城端门街大演百戏,隋炀帝进行检阅。节目是:开首有舍利兽跳跃,忽然水满街道,到处都是鱼、鳖、虾、蝎。又有鲸鱼喷雾,掩蔽日光,转眼间化成黄龙,长七八丈。又2人分左右行走,头上各顶1条长竿,竿上有人舞动,两竿上人同时跳到对方的竿上。戏乐通宵达旦,灯火光照天地,1月才罢散。此后每年正月照例举行。乐人、舞人逐年增加到3万余人,都穿锦绣彩色衣服。西京(长安)、东京(洛阳)所有锦丝几乎全部供给他们做了衣服。后世民间所谓元宵(正月十五)行乐,从此成为风俗。

夹叙一段有关社火的历史,以凭参考。现在言归正题。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三。晚上天晴月明,微风徐徐,略有寒意。我穿上大衣,关了电灯,带上门出去,踱着步子直向综合厂所在地南关里走去。路经商业局门口,见那里摆着一张桌子,桌子后面和两侧放着3个长凳子,桌面上有两个热水壶和几个茶碗,桌子周围还站着10多个人。看样子他们要等候迎接社火了。在商业局门前的街道上也有一些稀疏的人群,大都是一些娃娃、妇女,有的手里还提着灯笼。他们不住地向南门那边张望,好像盼亲人一样盼望着综合厂的社火很快出演。

我迈着缓缓的步子继续向前走去。月光洒满了大地,整个世界好像披上了一层银灰色的轻纱。街道两旁商店、机关门前雨台下的电灯,在冷清清的夜晚,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到南关时,恰好迎上龙灯出台。龙灯一出综合厂大门,目标很清楚,直向商业局门口奔去。于是观龙灯的人群,在龙灯两边和后面踉踉跄跄地跟着跑。到了目的地,龙灯开始转圈子演起来,这才使人群暂时稳定下来。后面的人一个个踮起脚跟,伸长脖颈,让视线扫过重重叠叠的人头,直射在龙灯的身上。

龙灯,大约用10多丈白布做成,连头带尾计算在内共有15节,头部外面的构造比较复杂:两个眼睛是用玻璃瓶装上电灯炮做的,显得炯炯有神;鼻孔里安放的小电灯,使两道白光随着龙头的转动,横扫四方,直射长空,真有吞云吐雾的气概;两只龙角各长约1米,衬托得龙头威武雄壮;还有龙舌、龙须,也是龙灯头部构造的重要部分。龙身每节都是用竹枝扎成直径约半米、长约1米多的圆柱形,装置在白布长袋内,每隔半截装置1个,里面点燃腊珠或装上电灯。每截龙身腹下安装1个长竿,供玩龙灯的人撑着。

玩龙灯的人共有17个青壮年,个个身着紫红色绒衣裤,头包白毛巾,腰系红丝带,足登黄球鞋。他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如果不是头上的白毛巾稍有逊色,那矫健的姿态,真象篮球场上的运动员。这些人中,除了每节龙身有1个撑竿的人外,龙灯前面还有1个手持球形红纱灯引龙灯的人。我听说过“二龙戏珠”的成语,这其实是一龙戏珠。在引龙灯人的前面还有1个人,声音埋没在锣鼓、鞭炮声中听不见,但见他不断地指手划脚,给引龙灯的人指点路径,好像是一个引龙灯人的助理角色。引龙灯的大概是专门挑选下技术最精练的人,你看他一会儿右转,一会儿左转,从龙灯两节的空隙里钻进钻出,一点也不乱套。于是龙灯头跟着引龙灯人手里的红纱灯也是左转右转,钻进钻出,带动整个龙身形成一种波浪翻滚,气势磅礴之势,宛如空中奔腾着1条莽蛇。锣鼓声震耳欲聋,玩龙灯的人更加兴高采烈,迈力起劲。观众看的很认真,除了少数似乎懂得一些玩龙灯技术的人,偶尔评说几句外,大部分就像小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一样认真。

这一摊儿演完了,龙灯径向北去。一部分人紧跟在龙灯屁股后走去,一部分人却仍然留在原地不动。这留下来的人是等着看后面的狮子和船的人,但听说船姑娘还没有装扮好,一时还不能出演,况且站在那里冷冷清清,实在不好受,于是我也紧跟在龙灯后面一直向北去。

龙灯从丁字街头向右拐弯,穿过东街,刚出东城门,工交局门口就响起锣鼓声,紧接着又是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我知道又要在这里表演龙灯了。于是将大衣裹紧了一下,准备冲进拥挤的人群,选择一个最好的位置。我刚在一个高地站稳,出了两口长气,以缓和刚才拥挤造成的紧张局势,突然身后锣鼓猛击,我被吓了一跳,回过头来看时,敲锣鼓的人给了我一个很不好看的眼色,我这才意识到我原来遮挡住了他们的视线,因此他们才给我以突然袭击,算作报复。我这个人脾气有些古怪,见了硬人,如果自己能硬的话就绝对不软,因此我偏没有让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继续站在原地观看龙灯,过心里也实在不太舒服。

看龙灯的人群很拥挤,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部分是汉民,也有头上裹纱布的中年妇女,一眼看出她就是回民,真是“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人群包围着龙灯,使场地愈缩愈小,尽管那个指手划脚的人不断地将两臂撑开,像开路先锋一样,大声叱咤,“鸣锣开道”,而收效甚微。我看到人们在这深更半夜,围在一起,你拥我挤,忽而向前,忽而闪后,不觉失笑了。

这里表演结束以后,龙灯复进东门,向左拐进红旗巷,据说到文卫局或城关公社表演去了。我再无心思跟了,拍打了一下身上的尘土,拐进对面的巷子里,进了我们新搬进的办公地址——原来的法院所在地。进了办公室,扭开电灯,伏案记事。写到这里,还听见鞭炮声在街上不时地噼啪作响,大约狮子和船出演了。时间已晚,明晚再看。

1973年2月15日晚写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