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旱凹坪的前世今生(3)

 mzluochr 2023-02-27 发布于广东

​茶业中学是他的母校。他于1967年秋 成为茶中初一新生。他正好赶上缩短学制的首趟列车。那时初中 高中各执行两年的学制,整个中学阶段被缩少了2年。他于1971年在晋元中学高中毕业。

他是吴玉胜大哥,作为茶业中学的亲历者,他记忆犹新。他说当年茶中的高中师生,一直留在阿六伯兄弟腾出的厅堂中上课,没搬进新校区体验别样的学习生活。内中原因他也搞不懂,也许是新建校区仍容纳不下这么多班级吧。他说学生宿舍设在旱凹坪的那栋建筑中,旱窝里的三栋校舍是纯粹的教学区。
他还清楚地记得,茶中有两位炊事员,一位是潘迎祥伯,潘伯留在磜二负责高中师生的炊事工作;另一位是印度伯,官方名叫钟时安,印度伯则在新校区当炊事员,负责初中部师生的后勤事务。这两位归侨身份的炊事员早已作古人了,但他们的名字将与茶业中学一起,存在于历史长河中。
经历文化革命涤荡的国人都老了,过往的历史故事沉淀在老人头上的白发中、脸上的皱纹里。我们都还清楚地记得,吹响“文革”号角的时间点,即1966年5月16日,这天是历史的重要节点。“老三届”是文革造就的专有名词,特指66届、67届和68届,这三届的初、高中毕业生。因文革的原因,三届学生于1968年才一齐离开母校。无形中让66届的学生多坐了2年冷凳板,老三届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生产出来的。
我花了这么多笔墨,想说的是吴玉胜于1967年升入初中,这么说来,小学应该不存在该毕业而未毕业的学生了,意思是在这三年中,小学毕业生则正常离校 升入初中部。对这个问题我还真不甚了解。
旱凹坪地方不大,相关的故事却不少。没在这里设立学校之前,这块小地方并不沉寂。早年间,曾在这里建有一座砖瓦厂,具体位置大约在原邓应国店铺的外侧。店铺外侧原是一片洼地,时人看中洼地中质量上乘的粘土层。这片洼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这里大兴土木之时,向山要地过程中被全部填平了。
瓦窑建在老路旁,工棚搭建在路脚下。儿时的我们路过这里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左顾右盼,看西洋镜似的感到很新奇。往左边看,砖瓦窑的烟囱里冒着青烟柱子,想象着这些泥疙瘩经高温烧制,经历伤筋痛骨的蜕变过程,从而赢得高高在上的权利以服务人类。往右边看,覆盖茅草的工棚里,师傅们正在忙碌,他们技术娴熟,把一大块的粘土往木模具中用力一摔,然后用专用工具一割,木模中两块半成品瓦坯即手到擒来,看得人眼花缭乱。师傅们系着围裙,动作麻利地重复着“陶尽门前土”的老行当,然而,“屋上无片瓦”的现象则成为永远的历史了。
记忆中五叔公建的新楼房,盖的屋瓦就是这里买的。也许是烧瓦技术仍不够过关,据说这里烧出来的瓦,偶有红颜色出现,被称作穿了“背心”的瓦。
我不知道这间砖瓦厂始建于何时,但可以肯定的是,解放初期瓦厂就存在于此。话说有一位名叫西二的师傅,是蕉城高陂头罗屋人,解放初期 他在这间砖瓦厂当泥瓦匠,住在九盛叔婆家里,与守活寡的九叔婆的婚妇日久生情,结为一辈子的夫妻。泥瓦为媒,有情人终成眷属。
世事沧桑,从砖瓦厂一路走来,旱凹坪最隆盛时期应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那时,磜背管理区 区址设在这里,商店、饮食店、卫生站落户于此,每月三几次的巡回下乡电影 在这里放映……旱凹坪成为磜背村的文化商贸中心。
……
图6中,前一幢有裕兴叔曾住过的房子,他说一幢共有六小套,当年住了六家水库移民,相当挤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