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企业计量管理与监督
2023-02-27 | 阅:  转:  |  分享 
  
企业计量管理与监督企业计量管理与监督第一章 计量基础知识第二章 企业计量管理第三章 企业计量检测体系的建立第四章 测量设备(计量器具)的管理
第五章 企业计量人员的管理第六章 测量过程的控制第一章 计量基础知识第一节 计量概述第二节 计量名词术语第三节 计量的特点
第四节 计量法律法规第五节 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 第一节 计量概述 计量: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过去在我国称为“度量衡”,其原始含义是关于长度、容积和质量的测量,主要器具是尺、斗、秤。 我国从50
年代开始,逐渐以“计量”取代了“度量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建立健全了计量法律体系、计量管理体系、计量
保证体系。到目前为止,建立了长度、热工、力学、电磁、时间频率、无线电、电离辐射、光学、声学和化学等十大专业各类国家计量基准、标准,
形成了不同专业、不同量限、不同准确度等级的计量标准网络。 计量工作 旨在实现计量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而开展
的一切活动。计量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负责对计量法律、法规进行监督和管理的部门。1)草拟国家、地方计量法律
、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 2)贯彻执行国家对计量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指示,监督、检查计量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3)进行各项计量政策和
对贯彻各项计量法律、法规的方法的研究,起草、审批、上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各项子法和有关规定;4)组织起草、审批、颁布
各项计量检定系统和检定规程;5)编制和组织实施计量事业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 6)组织研究、建立和审批各项计量基准、标准,开展量值
传递;计量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7)组织计量监督员、计量检定员的培训、考核和审评、发证; 8)根据《计量法》的规定, 组织对
各项计量标准器的技术考核和审批、发证; 9)颁发《计量制造许可证》和《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监督检查企业、事业单位制造的计量器具的
性能; 10)对制造、修理、销售、进口、使用的计量器具施行监督;11)组织计量技术仲裁;12)协调重要的计量测试任务; 计量技术机
构的主要职责: 国家批准设置的计量院、所,接受计量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 其职责主要有: (一)研究、建立国家需要的最
高计量标准器具、校准装置和测试系统,并保持其服务能力; (二)承担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工作,根据委托承担因计量器具准确度引起纠
纷的仲裁检定; (三)根据委托承担计量人员、计量标准的技术考核; (四)跟踪国内外计量测试新技术,研究新的测量理论与方
法; (五)研究产品科研、生产、使用中的关键计量测试技术,专用测试设备及其校准手段和方法; (六)承办计量管理机构交办
的其他任务。企业事业单位的计量技术机构职责企业事业单位,根据所承担科研、生产和服务任务设置的计量技术机构,在业务上接受上一级计量技
术机构的指导其职责是:(一)贯彻执行国家计量工作的方针、政策及规章,提高设计、工艺及管理人员的计量意识;(二)负责本单位强制检定和
其他检定、校准、测试工作;(三)根据需要建立企业最高计量标准; (四)确保在用计量器具及专用测试设备的量值准确和测量数据可靠。 第
二节 计量名词术语 1.量现象、物体或物质可以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的属性。 2.量值 一般由一个数乘以测量单位所表示的特定
量的大小。 如:1m,5kg,10mA,5MPa等 。 3.量的数值 在量值表示中与单位相乘的数(量值的纯数字部分)。
如上例中的1,5,10,5等。 4.测量 以确定量值为目的一组操作(以确定被测对象量值为目的操作)。或者说,把一个已知的量与
未知的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未知量的大小的过程,称为测量。 5.计量器具(测量仪器) 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
具。 第二节 计量名词术语 6.量值传递 通过对计量器具的检定, 将国家计量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量值通过各等级计量标
准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以保证被测对象量值的准确和一致的有关活动。7. 检定 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
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8.检定规程 为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作为检定依据的具有国家法定性的技术文件。9
.检定证书  证明计量器具检定合格的文件。 第二节 计量名词术语 第二节 计量名词术语10.仲裁检定
用计量基准或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所进行的以裁决为目的计量检定、测试活动。11.计量纠纷 因计量器具准确度所引起的纠纷。
第二节 计量名词术语12.计量保证 用于保证计量可靠和适当测量准确度的全部法律、法规、技术手段及必要的各种运作
。13.计量管理 为在计量领域中提供计量保证所开展的管理工作。 14.计量监督 为核查计量器具是否依照法律、法规正
确使用和诚实使用,而对计量器具制造、安装、修理或使用进行控制的程序。这种监督也可以扩展到对预包装品上指示量正确性的控制。 第二节
计量名词术语15.精密度 计量的精密度(precision of measurement),系指在相同条件下,对被测量进行多次反
复测量,测得值之间的一致(符合)程度。从测量误差的角度来说,精密度所反映的是测得值的随机误差。精密度高,不一定正确度(见下)高。也
就是说,测得值的随机误差小,不一定其系统误差亦小。16.正确度 计量的正确度(correctness of measurement
),系指被测量的测得值与其“真值”的接近程度。从测量误差的角度来说,正确度所反映的是测得值的系统误差。正确度高,不一定精密度高。也
就是说,测得值的系统误差小,不一定其随机误差亦小。 第二节 计量名词术语17.精确度(准确度) 计量的精确度亦称准
确度(accuracy of measurement),系指被测量的测得值之间的一致程度以及与其“真值”的接近程度,即是精密度和正
确度的综合概念。从测量误差的角度来说,精确度(准确度)是测得值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综合反映。 通常所说的测量精度或计量器具的精度
,一般即指精确度(准确度),而并非精密度。也就是说,实际上“精度”已成为“精确度”(准确度)的习惯上的简称。 第二节 计量名词术
语设图中的圆心O为被测量的“真值”,黑点为其测得值,则 图(a):正确度较高、精密度较差; 图(b):精密度较高、正确度较差; 图
(c):精确度(准确度)较高,即精密度和正确度都较高。 第三节 计量的特点一、计量工作的特点1、统一性 计量单位的统一是量值一
致的重要前提。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采用任何方法、使用任何器具以及任何人进行计量,只要符合有关计量的要求,计量结果就应在给定的
不确定度(或误差范围)内一致。否则,计量将失去其社会意义。计量的一致性,不仅限于国内,而且也适用于国际。2、准确性 它表征的是计
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的接近程度。严格地说,只有量值,而无准确程度的结果,不是计量结果。也就是说,计量不仅应明确给出被测量的量值,而
且还应给出该量值的不确定度(或误差范围),即准确性。更严格地说,还应注明计量结果的影响量的值或范围。否则,计量结果便不具备充分的社
会实用价值。所谓量值的统一,也是指在一定准确程度内的统一,准确性是计量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计量的特点3、溯源性 在实际工作
中,由于目的和条件的不同,对计算结果的要求亦各不相同。但是,为使计量结果准确一致,所有的同种量值都必须由同一个计量基准(或原始标准
)传递而来。换句话说,任何一个计量结果,都能通过连续的比较链溯源到计量基准。这就是溯源性。可以说,“溯源性”是“准确性”和“一致性
”的技术归宗。就一国而论,所有的量值都应溯源于国家计量基准;就国际而论,则应溯源于国际计量基准或约定的计量标准。否则,量值出于多源
,不仅无准确一致可言,而且势必造成技术上和应用上的混乱,以致酿成严重的后果。 第三节 计量的特点4、法制性 计量本身的社会性
就要求有一定的法制保障。也就是说,量值的准确一致,不仅要有一定的技术手段,而且还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行政管理,特别是那些对国计民
生有明显影响的计量,诸如社会安全、医疗保健、环境保护以及贸易结算中的计量,更必须有法制保障。否则,量值的准确一致便不能实现,计量的
作用也就无法发挥。 第三节 计量的特点二、计量的基本内容1.计量单位与单位制; 2.计量器具,包括复现计量单位的计量基准、标准器具
以及普通(工作)计量器具; 3.量值传递、溯源与检定测试; 4.物理常数以及材料与物质特性的测定; 5.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以及计量
人员的专业技能; 6.计量管理。 第三节 计量的特点三、计量的分类比较成熟和普遍开展的计量科技领域有几何量(亦称长度)、热学、力
学、电磁、无线电、时间频率、声学、光学、化学和电离辐射,即所谓“十大计量”。 另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新的计量领域,如生物工
程、环保工程、字航工程等的计量测试,也正在逐渐形成。 第三节 计量的特点1、科学计量 科学计量主要指的是基础性、探索性、先行性的计
量科学研究,例如关于计量单位与单位制、计量基准、标准、物理常数以及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等。科学计量通常是国家计量科学研究单位的主要任
务。 2.工程计量 工程计量亦称工业计量,系指各种工程、工业企业中的实用计量。例如,关于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工艺流程的监控以及产品
品质与性能的测试等。工程计量涉及面甚广,是各行各业普遍开展的一种计量。第三节 计量的特点3、法制计量 法制计量,是为了保证公众安全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法制、技术和行政管理的需要,由政府或官方授权进行强制管理的计量,包括对计量单位、计量器具(特别是计量基准
、标准)、计量方法和计量准确度(或不确定度)以及计量人员的专业技能等都有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 ?? 从实际检测来看,法制计量主要是
涉及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和贸易结算等有利害冲突或需要特殊信任领域的强制计量。例如,关于衡器、压力表、电表、水表、煤气表、血
压计以及血液中酒精含量(司机和高空作业者上岗前不得饮酒)等的计量。 第四节 计量法律法规一、计量法立法的必要性及意义(1)是计量工
作开展的依据(2)是根本法(3)是计量工作开展的重要措施(4)是我国计量工作走向法制管理的标志计量法立法原则(1)统一性 (2)区
别管理 1、国家计量法规基本架构法律规范技术规范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规程规范检定系统表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计量
法实施细则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明细目录等3部计量比对管理办法进口计量器具监督管理办法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计量检定人
员管理办法计量标准考核办法计量基准管理办法社会公正计量行(站)管理办法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管理办法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管理办法法定
计量检定机构监督管理办法标准物质管理办法计量检定印、证管理办法计量监督员管理办法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监督管理办法计量器具新产品管
理办法计量违法行为处罚细则进口计量器具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专业计量站管理办法其他10部管理办法 国家计量法
规体系图《计量法》第一百三十四条(例外条款)“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国防科技工业系统计量工作的监督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依据
本法另行制定。”这是国防军工计量法规体系的顶层法律依据。 2、国防军工计量法规架构 2、国防计量法规基本架构法
规规范技术规范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国防JJG(军工)JJF(军工) 2012年5月,国防科工局发布了
《国防军工计量技术规范管理办法》 JJG(军工) JJF(军工)国防计量法规体系图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国防科技
工业计量监督管理暂行规定(4号令)2000年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标准器具管理办法中国人民解放军计量条例2003年国防计量技术机构、检定
人员、标准器具、检定规程管理办法和军用标准物质管理办法、武器装备型号计量师工作规定、武器装备实验计量保证与监督管理办法等7个配套规
章。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专用测试设备管理办法国防专用标准物质管理办法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管理办法国防科技工业计量监督实施办法国防计量监
督管理条例(54号令)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法律和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于1985年9月6日由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十二次会议
通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28号令正式公布,自1986年7月1日起实施。2009年0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十次会议(第一次
修正)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六次会议(第二次修正)自2014年4月1日起实施。(10章135条)其立法宗旨是:加
强计量监督管理,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有利于贸易的发展和科学进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强制检定社会公用测量标
准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的最高测量标准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列入“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测量器具。
法律和法规国防科技工业计量监督管理条例计量规章制度:由各计量行政部门按照计量法及计量法实施细则的原则而制定的各种计量管理办法称为计
量规章制度。六章二十八条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计量机构第三章 计量标准第四章 计量检定第五章 计量保证与监督第六章 附则法律和法规国
防科技工业计量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八章四十四条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计量管理机构第三章 计量技术机构第四章 计量标准器具第五章 计量检定
与校准第六章 计量保证第七章 计量监督第八章 附则法律和法规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标准器具管理办法目的: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标准器具的监
督、管理、保证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准确可靠。依据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监督管理暂行规定。计量标准器具(适用范围):各计量技术机构依法建
立的检定装置和标准装置。国防最高计量标准须经国防科技工业计量管理机构审查,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组织考核合格后使用。国防科技工业区域
实验室建立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校准装置和测试系统,由国防科技工业计量管理机构组织考核合格后使用。法律和法规国防科技工业专用测试设备
计量管理办法目的:加强国防科技工业专用测试设备的计量管理,确保其技术状态、性能指标和量值受控,测量结果准确可靠。依据 :国防科技工
业计量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专用测试设备(适用范围):为保证国防科技工业产品符合技术指标和性能要求,在科研、生产、服务过程中,用于质量
控制、性能评定、产品验证而专门研制或配置的非通用测试设备。法律和法规国防专用标准物质管理办法目的:满足国防科技工业产品科研、生产中
国防专用标准物质管理的特殊需要。依据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防专用标准物质(适用范围):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研制、审批
和公布的,用于国防科技工业量值传递和溯源特殊需要的标准物质。法律和法规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人员管理办法计量检定人员的条件:具有中专
(高中)以上或相当的文化程度。熟悉计量法律、法规。具有所从事计量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掌握所从事检定项目的操作技能。计量检
定人员的职责:正确使用测量器具,并负责维护、保养,使其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执行计量技术法规,进行计量检定工作。保证检定数据正确,维
护数据的公正性。保证检定原始数据和有关技术资料的完整、遵守保密规定。法律和法规国防军工计量技术规范JJF7-2015 《武器
装备科研生产单位计量工作通用要求》 7项120个检查要点国防军工计量技术规范JJF8-2015 《武器装备科
研生产单位计量监督检查工作程序》 计量综合管理【组织管理、管理制度、测量人员、计量标准器具(含标准物质)管理】4-
19测量设备管理【一般要求、专用测试设备管理(含有量值准确度要求的 工装)】2-26科研生产过程计量保证【型号的计量组织管理、计量
保证大纲、研制阶段计量控制、 试验阶 段计量控制、生产阶段计量控制、产品检测和校准管理
、 校准和测试软件控制】7-31计量技术文件控制【一般要求、通用计量技术规范、自编计量
技术规范】3-14计量技术记录控制1-10计量确认与标识【计量确认、标识管理】2-7计量工作有效性【计量工作符合性、证书/报告的规
范性】2-13 法律和法规三级计量技术机构行政许可国防军工计量技术机构设置行政许可及监督检查通用要求;安徽省国防计量管理机构
将三级计量技术机构行政许可工作与企业最高计量标准考核工作同时进行;安徽省三级国防计量技术机构设置行政许可审查标准 三个方面
17条53项57个评分点,其中: 1组织管理: 9条21项25个评分点 2计量检定能力: 6条17项
17个评分点 3计量保障能力:12条15项15个评分点技术法规体系 强制管理计量器具目录基础规范量传与溯源专用技术法规强制
管理计量器具目录、名词术语等基础规范国防计量量值传递体系国防最高计量标准区域最高计量标准企事业最高计量标准测量设备检定/校准
200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成立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承担“军工产品及配套产品研制生产的计量管理”职责:军工产品及
配套产品研制生产的计量管理职责国防军工技术基础(计量专业)科研计划管理职责军工计量核心能力建设职责3、军工产品及配套产品计量法规体
系 2011年8月,国防科工局下发了《国防科工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国防军工计量工作的通知》(科工技[2011]740号),对新时
期加强计量监督管理,建设先进的国防军工计量,提出了新的要求。4、军工产品及配套产品计量法规体系第一条:国防军工计量作为国防现代化建
设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是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要高度重视国防军工计量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
施,充分发挥计量在保障武器装备质量和军工核心能力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通知》内容《通知》内容第二条:各单位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华
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国防计量监督管理条例》和《国防科技工业计量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计量法律法规。按照《武器装备质量管理条例》
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过程中的计量管理规章制度,确保计量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军工产品及配套产品计量管理职责的主
要内容管理国防军工计量标准器具、标准物质,制定计量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管理国防军工量值传递及比对工作组织管理军工产品及配套产品的计量
仲裁工作管理军工计量技术机构,监督管理计量专业人员的资质资格监督管理军工产品研制生产大型试验测试系统(设备)及测量类军工产品检测设
备的计量工作组织建立军工产品及配套产品计量体系国防军工计量管理体系政府监督管理体系 国防科工局的监督管理、 地方政府的
监督管理军工集团计量管理体系 计量体系的管理、计量机构的管理、 军品的计量管理企业的计量保障体系
计量体系的管理、计量机构的管理、 军品的计量管理 1、政府监督管理体系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地方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国防军工计量一级技
术机构国防军工计量二级技术机构国防军工计量三级技术机构军工集团公司2、国防军工计量技术机构体系2个计量中心46个国防军工区域二级计
量技术机构800多个国防三级计量技术机构2000多个军品骨干企事业单位和2000多个民口军品配套单位16个国防军工一级计量技术机构
5个国防军工专业二级计量技术机构3、军工集团计量管理体系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地方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军工企事业单位国防军工计量三级技
术机构军工集团公司军品及配套产品计量保障4、企业的计量保障体系内部计量机构军工企事业单位军品及配套产品计量保障三、相关法规《国防科
技工业计量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标准器具管理办法》《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管理办法》1、《国防科技工业计量监督管理 暂
行规定》(4号令)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计量管理机构第三章 计量技术机构第四章 计量标准器具第五章 计量检定与校
准第六章 计量保证第七章 计量监督第八章 附则国防科技工业计量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2、《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标准器具 管理办
法》3、《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人员 管理办法》第五节 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一、法定计量单位法定计量单位是国家以法令形式强制使用或允
许使用的计量单位。国内计量单位的统一,可以避免由于多种单位制并用而引起的混乱和不必要的换算,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促进科学技术、
文化教育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国际上计量单位的统一,能使我国在国际交往中与绝大多数国家具有共同的国际计量语言和交流工具,推动我国
对外贸易、科技协作和文化交流的发展。第五节 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 任何组织在从事下列活动,需要使用计量单位的,应当使用法定计
量单位:a.制发公文 统计报表; b.生产、销售产品,标注产品标识,编制产品使用说明书;c.制定标准、规范、规程、技术文件;d.出
具检定、校准、检验、测量数据;e.国家规定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的其他活动。第五节 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包括:(1)
国际单位制单位:SI单位、SI单位的倍数单位,SI单位包括SI基本单位和SI导出单位(SI辅助单位在内的具有专有名称的SI导出单位
,组合形式的单位)。(2)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3)上述单位构成的组合形式的单位SI基本单位的名称、符号: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
门名称的 导出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 导出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 导出单位 我国选为法定单位的 非SI单位SI
词头名称、符号第五节 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二、计量单位的使用规则 1)组合单位的中文名称与其符号表示的顺序一致,符号中的乖号没有对
应的名称,除号的对应名称为“每”字, 无论分母中有几个单位“每”字只能出现一次。 2)乘方形式的单位名称,其顺序应是指数名称在前(
由数字加“次方”二字),单位名称在后。特殊情况下,对于长度的2次幂和3次幂, 表示面积体积时,则相应的指数名称为“平方”和“立方
”, 其余则为“二次方”和“三次方”。 3)书写法定计量单位时,不加任何表示乘或除的符号或其它号。例如:电阻率的单位的名称为“欧姆
米”,而不是“欧姆·米”、 “欧姆-米” 或“ [欧姆][米]” 等。 第五节 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三、法定单位和词头的符号 1)
法定单位和词头的符号,不论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一律用正体并严格遵循其大小写,不得自行变更。 2)在由两个以上单位相乘构成的组合单位
中, 若某单位的符号又是词头符号,则应尽量将其置于右侧,以免引起混淆。 3)由两个以上单位相乘的组合单位,其中文符号只能是一种形式
,即用居中圆点代表乘号。 4)由两个以上单位相除构成的组合单位,其英文符号可用如下三形式(以密度单位为例): a. kg/m3
除号用斜线表示; b. kg·m-3 用负指数将相除转化为相乘 ,乘号 用居中圆点。 c. kgm-3 紧
排第五节 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其中文符号有两种形式: a.千克/米3 用斜线 b.千克·米-3 用
负指数,乘号用居中圆点表示。 5)在一个组合单位中,表示相除关系的斜线一般不能多于一条。 例如:比热容的单位为J/(kg·K
),不能写为J/kg/K。6)词头和单位符号之间不留间隔,不加表示相乘的任何符号,也不必加圆括号。 例如:面积的单位“平方千
米”的符号 是km2,不应为k·m2、k×m2, 也不必写为(km)2。 第五节 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四、法定单位和词头使用规则
1)单位名称与符号的使用场合  单位名称,一般用于叙述性的文字中,单位的符号则在公式、数据表、曲线图、刻度盘和产品铭牌等需要简单
明了表示的地方使用,也可用于叙述性文字中。 这里重点强调以下几点: a.单位的简称在不致混淆的场合下可等效全称使用,因此当然
也可以用于叙述性文字中。 b.国际符号可使用于任何场合。但仅用来表示相应的单位,不能借作文字使用。例如:“每公斤鱼价5元”,
不能写成“每kg鱼5元”。 c.在符号使用时,应优先考虑使用国际符号。中文符号一般在初中、小学课文和普通书刊中使用。 2)单
位名称或符号必须作为一整体使用,不得拆开使用。  例如:20℃应读成“20摄氏度”,不应写成或读成“摄氏20度”。3)不能单独使用
词头 a.不能把词头当作单位使用。例如,“电容的容量为10μ ”应改为“电容的容量为10μF”。 b.不能把词头单纯当
作因数使用。10-3s-1=1ms-1这个等式就不成立。因为上式将因数值 10-3随便地代之以相应的词头m。4)词头不能重迭使用。
例如:“μμF”应改为“pF”,“mμs ”应改为“ns”。5)以相乘或相除形式构成的组合单位, 词头一般位于组合单位之首或分子上
。例如:力矩的单位kN·m,不宜写成N·km。6)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的指数,是指包括词头在内的单位的幂 。例如:1cm2=1(10
-2m)2=10-4m2,而不应认为1cm2=10-2m2。第二章 企业计量管理第一节 企业计量的作用第二节 企业计量管理的特征第
三节 企业计量管理的内容第四节 企业计量工作的定位与发展第二章 企业计量管理计量管理:计量管理是指计量部门对所用测量手段和方法,以
及获得、表示和使用测量结果的条件进行的管理。企业的计量管理:是企业为了获得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为企业生产、科研、经营提供计量保证所
开展的各项活动。第一节 企业计量管理的作用一、计量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 贯穿于企业的能源管理、物料检测、工艺监控、质
量检验、环境监测、安全防护、计量数据管理、经营核算等方面二、计量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基本条件 涉及人类活动各个方面,现代化工
业生产三大支柱之一:计量检测、原材料和工艺装备三、计量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四、计量是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五、计量是企业经济核算的重要
技术依据第二节 企业计量管理的特征一、科学管理和法制管理相结合 专业性、系统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基础工作,遵循客观规律,科
学管理二、微观管理和宏观监督相结合 企业是体系的末端,执行层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目的一致,侧重点不同四、
统一性和系统性相结合 计量单位统一、量值准确,靠体系管理第三节 企业计量管理的内容一、国家对企业计量管理的法制要求1、法
定计量单位的使用2、最高计量标准的管理3、强制检定4、制造计量器具的管理(制造企业)5、对计量数据实行计量监督(对社会服务机构)第
三节 企业计量管理的内容二、企业对内部的计量管理监督1、建立计量组织 2、完善计量制度3、注重计量技术管理 4、开展计量数据监督
5、推行现代化管理 (ISO10012,ABC分类、标识、计算机动态、自动计量等)6、提高计量人员素质 第四节 企业计量工作的定位
与发展一、自我否定 破旧创新 改变习惯,适应市场,缩小差距二、面向实际 重新定位 计量器具配备合理、培养精干人员队伍,
环境、体系满足要求三、确定目标 奋发图强 满足计量需求、提高计量效能、降低计量成本第四节 企业计量工作的定位与发展
1、增加服务价值(1)作为企业计量部门,应及时全面掌握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要求。系统评价企业的检测能力,按照企业要求提出改进方案。
(2)以适应企业需要为宗旨,调整现有检测结构,充分利用已有的人员、设备、环境。(3)不遗余力地提高工作质量,提高检测设备的可靠性和
寿命,不断压缩检修和待检时间。适当增加仪器设备维护设备维护频次。(4)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策划、管理人员熟悉工艺、产品质量标准以及计
量专业检测设备性能指标、维护要求。(5)严格控制不合格测量设备和测量错误,逐渐减少出现频次。(6)开展计量检测的过程管理。第四节
企业计量工作的定位与发展2、降低计量成本(1)大力开展校准工作,一方面把过去的检定项目进行分析,根据在企业中作用的不同,进行认真筛
选。(2)压缩部分高成本高项目,不需要的项目要进行优化。如果利用外来服务承担计量检修成本低,就充分利用外来服务。按照统计控制规律,
延长部分非关键参数检测设备的确认间隔,减少确认频次。(3)更新改造检测设备时,要选择性能指标满足要求、检测方法简单可靠、对环境和校
准以及维护要求相对较低的检测设备。(4)建设高素质的计量队伍,精干高效。第三章 企业计量检测体系的建立第一节 计量检测体系的基本概
念第二节 计量检测体系的策划第三节 企业的计量组织机构第四节 计量检测体系文件的编写第三章 企业计量检测体系的建立第一节 计量检测
体系的基本概念 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JJF1112《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
》 包括计量法制要求、技术能力要求和质量管理要求 第三章 企业计量检测体系的建立第二节 计量检测体系的
策划 由企业自己负责决定 包含企业对产品质量、工艺参数和能源检测等方面的计量控制 和管理 目
的是在生产经营或服务活动中能及时得到准确可靠的测量, 保证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始终满足客户的要求第三节 企业的计量组织结构一
、计量组织的形式 单独设置、合设,部门中设专职计量管理员二、计量组织结构 1、企业计量主管领导
2、企业计量管理机构 3、车间计量管理人员 4、其他职能部门的计量管理人员第三节 企业的计量组织结构三、各级计量管理
机构及计量管理人员的职责1、主管计量工作的企业领导的职责2、企业计量管理机构的职责和任务3、车间(分厂)计量管理人员职责4、其他职
能部门计量管理人员职责 企业计量管理机构的职责和任务1、贯彻计量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计量规章,积极推行法定计量单位,对企业内部进行计
量监督管理、协调处理计量争议;2、建立满足顾客要求的计量检测体系;制定、维持并不断改进计量检测体系文件;3、制定计量工作质量目标和
企业计量发展规划、计量工作计划。4、建立企业计量标准;完善企业量值传递系统;组织计量检定工作;制定校准方法;5、统一管理计量器具,
正确配备计量器具和测试设备;改善计量工作环境和条件,保证器具的校准准确可靠;第三节 企业的计量组织结构第三节 企业的计量组织结构企
业计量管理机构的职责和任务6、参与测量过程的测划,监督管理企业生产学营活动的各种计量检测数据;7、组织全体职工的计量教育和内部计量
考核,做好计量人员的管理、培训、考核;组织计量交流评比活动,总结推广先进计量工作经验;8、组织计量人员参与制定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
低消耗、改进工艺、新产品的研制等活动,参与解决目前存在的计量测试技术问题,组织开展计量、测试、技术服务等项工作。9、对在计量工作中
做出成绩的计量人员给予奖励;违反计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和适当的处理;对重大计量事故提出处理意见。第三节 企业的
计量组织结构三、计量技术人员的职责1、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的职责2、检定、校准、核验人员的职责3、授权签字人、质量监督员的职责4
、专、兼职计量管理员的职责4、检验、试验人员职责第四章 测量设备的管理第一节 测量设备的配备策划第二节 测量设备的管理与控制第
三节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第四节 测量设备的量值溯源第四章 测量设备的管理测量设备: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须的测量仪器、软件、 测量标
准、标准样品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分类1、按特性划分:软件和硬件 硬件包括:测量 装置、测量系统、仪器、仪表、实物量具、传感器、
辅助设备、标准物质或它们的组合以及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软件包括:电子软件、操作手册、文件数据等。2、按承担的测量任务划分计量基
准器具、计量标准器具、工作计量器具。3、按用途划分:一般测量用、检验用、监视用、交接用、贸易用、校准用。4、按结构划分仪器、仪表、
实物量具、虚拟仪表、传感器、测量控制系统、测量装置、标准物质等。第一节 测量设备的配备策划一、配备策划的目的与内容目的:确定测量
设备的计量特性指标,保证每个测量过程都能得到经济合理的测量设备。内容:根据顾客的计量要求,测量设备的使用位置、使用环境、使用人员的
素质、选择测量 方法、检测效率、购置成本、量值溯源成本等确定测量过程对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计量特性:量程、测量范围、准确度等级、最
大允许误差、漂移、稳定性、响应时间、偏移等。第一节 测量设备的配备策划二、配备策划过程的实施1、了解计量要求2、合理确定检测点(
1)法律法规要求方面(2)内部管理要求方面3、选择测量设备4、绘制计量检测网络图5、编制测量设备选配分析表第一节 测量设备的配备
策划三、测量流程图的编制四、测量设备的配备第一节 测量设备的配备策划工艺及质量检测控制方面1、原材料进厂检验的测量设备配备2、生
产过程工艺参数控制的测量设备配备3、产品质量检测过程的测量设备配备4、环境监测和生产安全测量设备的配备第一节 测量设备的配备策划
经营管理方面1、物料进出厂计量2、原材料消耗和半成品流转的计量3、定额管理的计量第一节 测量设备的配备策划配备策划中应注意的几个
问题一、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指标选择1、计量特性指标选择2、测量准确度选择测量设备的最大允许误差≤被测量对象允许误差范围的1/33、
稳定性的选择第一节 测量设备的配备策划配备策划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二、量值溯源性的选择1、采用法定计量单位2、量值能溯源到国防最高
计量标准或国家计量基准3、进口测量设备引进时,签订供应合同时应根据法定计量单位使用的原则,明确要求供应的产品必须使用我国的法定计量
单位。4、易于检定校准操作信号取样,以便溯源时操作简便。第一节 测量设备的配备策划配备策划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三、使用维护特性选择
1、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可靠2、运输、拆卸、组装、安装方便3、在使用保存期间,易于对其进行防护4、所需专用辅助设备(安装、读数、记录
、电源等)少5、对环境、操作人员条件要求适度、不苛刻第一节 测量设备的配备策划配备策划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四、经济特性选择1、测量
风险小2、测量设备购置费用少3、操作、维护、保养、检定/校准费用少4、维护修理方便,使用寿命长5、利用率高6、测量效率应和生产节拍
相匹配7、使用时所需场地小8、需要操作人员数量少第二节测量设备的管理与控制一、测量设备的采购与流转控制(一)采购1、采购计划制定2
、计划审查3、实施采购4、外部供方的选择与评价(二)装卸与运输(三)验收(四)贮存(五)发放(六)使用与维护(七)降级、封存与报废
二、测量设备的使用人员培训及授权使用测量设备的正常、正确使用测量设备的异常测量设备的报废二、测量设备的使用异常情况处理 设备
在使用中或使用后发现异常时,应立即停止工作,并及时向实验室主任报告,无法排除故障时,应提交《维修申请表》,由实验室设备管理人员安排
检修, 及时将该测量设备贴上禁用标识,待查出原因,排除故障后,再经检定或校准,验收合格后方可投人使用。待修测量设备不得使用,
并应有明显标识。 应核查追溯由于仪器设备的异常,对过去进行的检测工作所造成的影响。三、测量设备的维护 测量设备维护管理的
重点 1) 编写符合要求的设备管理程序 2)规范建立设备标识管理办法 3) 加强设备的日常管理,做好设备使用与运
行记 录。 4) 严格执行规定,对设备进行定期检定(校准)。 5) 编好第三层次的体系文件和记录表格,规范和方便日
常管理。 6)建立完整的测量设备技术档案,动态管理 7)加强设备监督管理,督促使用人、保管人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三、测量
设备的维护日常监督检查的重点: 1、测量设备标识是否清晰、脱落; 2、测量设备检定(校准)期限是否过期; 3、测量设备
使用维护记录是否及时、完整。三、测量设备的维护安全操作、安全防护措施电类仪器设备硬件维护做到“三防” :防触电:一定要用三芯插头,
要有良好接地。防静电:在测量无源器件时最容易麻痹大意。 例如:100伏的静电最容易通过端口烧毁内部的微波器 件,这类故
障占大多数,操作者必须做好防静电措施。防过载:输入功率,过载信号,超负载等第二节测量设备的管理与控制四、测量设备的封印(完整性)1
、封印的使用范围2、封印的位置3、封印的形式4、封印遭破坏后的处理措施5、编制封印管理程序文件第二节测量设备的管理与控制五、测量设
备的标识管理(一)确认标识的原则要求(二)测量设备标识的分类(三)确认标识的管理(四)确认标识的应用第二节测量设备的管理与控制六、
测量设备的ABC分类管理(一)分类原则1、A类测量设备2、B类测量设备3、C类测量设备第二节 测量设备的管理与控制(二)分类管理
要求1、A类测量设备的管理要求2、B类测量设备的管理要求3、C类测量设备的管理要求第二节测量设备的管理与控制七、不合格测量设备的管
理(一)管理原则(二)不合格测量设备的处理(三)不合格测量设备出具数据的追溯确认第二节测量设备的管理与控制八、外来服务的利用1、计
量检定2、计量校准3、计量修理、安装、调试4、外来服务的质量控制第三节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计量确认:是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
求所需的一组操作。计量确认过程: 把计量确认活动作为一个“过程”对待,保证计量确认结果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早期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问题,及时纠正缺陷,减少纠正问题所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包括:检定/校准、验证、决策和措施三大过程。不能将计量确
认单纯理解为就是检定、校准。第三节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计量确认的定义、步骤。确保测量设备处于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状态所需要的一组操作
。主要步骤为:1)明确规定负责测量设备管理和计量保证人员的职责、权限及资历要求;2)在产品投产前,明确其检测需求,确定对所配备测量
设备的要求,并进行技术评审;3)建立测量设备的管理、维护、使用和计量确认程序;4)建立测量设备的台帐;第三节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5
)编制测量设备的操作规范、校准方法;6)应规定计量确认的标记,通常用颜色表明其所处的状态;7)对使用条件的偏离进行评审和确认,以确
保其不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8)外部测量设备的质量控制。租赁的外部测量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计量确认,以保证其满足本单位产品检测的
需求。第四节 测量设备的量值溯源一、测量设备的溯源方法1、检定(1)首次检定(2)后续检定(3)周期检定2、计量校准3、计量测试4
、计量比对第四节 测量设备的量值溯源二、测量设备溯源的原则1、一般原则-都要溯源2、例外原测--不必定期溯源3、溯源有效性原则-法
定的技术机构4、测量设备非常规溯源的控制方法-自校准5、溯源的实施-不随意改变第四节 测量设备的量值溯源三、测量设备溯源的要求1、
计量标准考核-考核合格计量标准的建立、考核(复查)、批准使用、维护、更换、撤销2、强制检定管理-台帐、计划、实施3、依法自主管理-
非强检第五章 企业计量人员的管理第一节 计量人员的分类第二节 计量人员的管理第一节 计量人员的分类1、测量设备检定校准人员2
、测量设备调试工、修理人员3、计量技术研究人员4、计量检测人员5、计量管理人员第二节 计量人员管理一、计量人员的配备二、计量人员
资格要求计量检定人员按国家计量检定人员管理办法和检定人员考核细则的规定,对计量检定人员能够从事的检定项目进行理论考核与实际操作考试
,合格者颁发检定员证,持证方能上岗。检定员证书上标明所能承担的检定项目。校准人员参照检定人员办法取证,证书上标明所能承担的校准项目
。第二节 计量人员的管理三、计量人员知识培训1、计量法律法规知识、企业计量管理制度2、计量基础知识(如:误差理论)3、测量设备
的配备和管理知识4、专业知识理论培训及实际操作培训5、注册计量师制度-执业资格第六章 测量过程的实现第一节 测量过程的相关概念第
二节 测量过程的识别和策划第三节 测量过程的设计第四节 测量过程的实施第五节 测量过程的控制第一节 测量过程的相关概念一、测量与测
量过程 测量过程包括过程的识别、策划、设计、实施和控制二、过程与过程方法三、测量与计量四、量值 五、测量和
监视六、测量过程第二节 测量过程的识别和策划一、测量过程的识别1、识别现有过程及作用 输入、输出、资源、顺序、责权利、衔接
、影响因素、特性、如何控制2、过程分析 客户要求、目标、架构、能力、效率、风险、利益、有效性、文件适应性、合理、可操作性、
资源信息保证3、过程的确定4、过程的确认第二节 测量过程的识别和策划二、测量过程的策划1、测量过程策划的活动要求(1)确定测量过程
的组成阶段 测量过程策划包括设计、确认、实施和控制几个阶段。(2)确定测量过程的组织管理(3)确定测量过程的技术要求(
4)确定纳入体系管理的测量过程控制程度第二节 测量过程的识别和策划2、测量过程策划的实施要点 活动计划、活动方法
、责任部门3、测量过程策划的范围(1)制定采用过程管理的有关程序文件(2)设计采用过程管理的工作记录 包
含信息全、要求明确三、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 人、机、料、法、环、溯、抽样、处置第三节 测量过程的设计一、测量
过程设计的要求和步骤二、确定测量过程的要求识别1、识别顾客要求2、识别组织要求3、识别法律法规要求三、将识别的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1
、计量要求与产品要求不同(导出计量要求)2、计量要求是为了准确获得、表述和评定产品特性值进行的测量要求第三节 测量过程的设计四、设
计测量过程1、根据计量要求,识别测量过程要素 测量设备、环境条件、测量方法、操作人员、被测量对象。2、确定测量
过程的性能特性 测量不确定度、稳定性、最大允许误差、重复性、复现性、 操作者的技能水平第三
节 测量过程的设计五、制定测量过程控制管理程序文件1、测量的参数及允许的测量不确定度2、测量的频次3、测量设备标识4、测量程序5、
测量软件6、环境条件7、操作者能力8、其他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因素第三节 测量过程的设计六、根据测量过程重要性确定控制方法1、对测
量过程的影响量应该进行控制2、采用统计控制的方法第四节 测量过程的实施一、在受控条件下进行测量1、使用经计量确认合格的测量设备(1
)测量设备应有经过计量确认的状态标识(2)测量设备在规定的确认间隔之内(3) 测量设备的封印或保护装置完好(4)使用过程功能正常,
没有发生误操作或损坏、过载情况。2、应用确认有效的测量程序 (1)测量程序是经过审核批准的正式文件(2)测量文件应有明显的标识(3)使用的测量程序是现行有效的版本(4)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范围按程序文件规定的要求执行第四节 测量过程的实施3、获得所要求的信息资料 (1)具有与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有关的信息 (2)具有与测量环境要求有关的信息,包括因环境条件变化而需要的修正。 (3)具有与操作有关的技术资料或使用说明书 (4)测量的软件等。4、保持所要求的环境条件 (1)环境条件应符合测量程序规定的要求 (2)应按规定的要求监视和记录环境条件 (3)根据环境条件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第四节 测量过程的实施5、使用具备能力的人员6、合适的结果报告方式(1)报告的格式应符合测量程序规定的要求(2)报告的内容应全面、准确、客观(3)报告应在测量过程中完成(4)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允许生产、修改、出具报告第四节 测量过程的实施二、测量过程的控制和监视1、对测量过程的控制和监视方法 过程控制、实验室比对、内审、顾客反映、统计技术。2、对测量过程实施控制和监视的主要方法(1)简单方法 利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测量; 对保留的被测量对象样品进行再测量; 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对测量过程中使用的测量设备进行特性验证; 对测量过程的环境条件进行监测; 对测量人员的工作实施监督检查等。第四节 测量过程的实施2、对测量过程实施控制和监视的主要方法(2)复杂方法 利用核查标准 进行测量,利用统计技术要求进行计算, 绘制出控制图,分析数据群分布趋势,得出测量数据判断结论,报告测量结果。对整体测量过程实施控制。(3)依据程序文件规定进行控制3、测量过程控制方法选择的原则 与不符合规定要求时引起的风险相对称 非关键零部件的简单测量,简单的过程控制就足够了第四节 测量过程的实施三、测量过程的有效性确认1、有效性确认的概念-满足预期策划要求的活动2、有效性确认的时机-设计评价后,投入使用前3、有效性确认的方法-已确认的结果比较4、有效性确认的参加人员-设计、使用5、有效性确认结果记录及后续跟踪措施第五节 测量过程的控制一、利用控制图进行过程控制二、对测量过程实施动态控制第六节 测量过程的记录一、记录的内容 1、执行的测量过程的完整描述,包括所涉及的各个要素 2、从测量过程控制系统获得的有关数据,包括有关测量不确定度信息 3、根据测量过程控制数据的结果而采取的措施 4、进行测量过程控制活动的日期 5、有关测量过程验证文件的标识 6、负责提供记录信息的人员标识 7、人员的能力 8、测量过程要求的各项能力和实际具备的能力第六节 测量过程的记录二、测量过程记录的管理1、只有被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出具、修改、删改记录2、应按照记录管理程序规定管理记录,以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和处置,并能按照特定任务分类识别3、按规定的保存期限保存记录谢谢大家
献花(0)
+1
(本文系通信农民工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