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学的”仁”是个”延异”符号吗?

 青岛田骏 2023-02-27 发布于山东

  答:仁的定义很多,有大牌学者说:仁有8个方面的含义。还是不说为好,力争做到不说少说废话,耽误大家宝贵时间。只是从其历时性与共时性很简要的长话短说~

从 “仁”这个母体中,分离出12种“元素”~孝、悌、忠、恕、知、勇、恭、宽、信、敏、惠。虽然各各不同,但其概念外延又相互交叉,每一个”元素”必须通过其它元素得以解释或定义。后现代哲学家德里达把这类文字符号称作”踪迹”,也就是说,每个的其”差异”不是依靠自身、而是由它者来解释、定义。所以,踪迹是这类符号的最小单位,也是”不可还原”的差异。按照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的说法,大到长篇大论,小到每个词组都是一种”织体”,就好比是一块布料,由无数的”线”编织起来的。单个的字符无法孤零零”在场”而是由潜在的、周边的其他”元素”留下的踪迹构造出这个概念。

弄清了这一点,那么就可以说”仁”具有不特定的、随机的、也是不断”延迟”的无数意义的概念。从时间的”历时性”看~

有孟子的“仁”;有王弼、郭象的“仁”;有董仲舒的“仁”;有朱熹的“仁”;有王阳明的“仁“;有曾国藩的“仁”;有康有为的“仁”;有鲁迅的“仁”;有老蒋的”仁”~。并且,以上诸”仁”其语义、意义论不相同,并相互”打架”。这就可以看出,所谓的”仁”并不具备所谓的“客观性”,而是每个人“心目”中的“仁”。这就是”仁”的无限能产性。当然,如果由柏拉图、奥古斯丁、培根、洛克、霍布斯、康德、黑格尔、尼采、罗素、维特根斯坦、列维纳斯、福柯、德里达、德勒兹来解释这个”仁”,可能完全不同于中国学者对”仁”的理解或解释。

从”仁”的符号共时性看,就是当下不同空间对”仁”解释的意义也大相径庭。新儒家解释的”仁”与哲学家李泽厚解释的很不相同,;平民百姓与将军元帥们的解释更是不同;种地的与写字楼里敲击键盘的、扫马路的与到各地视察的、居住别墅里的与居住茅草房里的、喝茅台酒的与喝不到10元勾兑酒的、穿几千元一件衣服的与穿地摊上10元一件的等等,无论对”仁”的理解、感受、品咋滋味肯定不同,所以这个”仁”既可以很可爱、很友好、很道德,也可以很可恶、很虚假、很狰~~狞的这样一个文字符号。

如果以这样的视角看待”仁”,那么就十分准确的验证了后现代哲学家德里达的那个“延异”。既然,仁只是每个人心目中的“仁”,那么,其在空间上是以间搁而展现出来的无限“差异”性,无法准确定义,即使有某个权威大师给出一个定义,但它的在场也就是几分钟的事,很快就被其他“大师”颠覆、重构或改写,而改写或颠覆后又被很快颠覆重构。像这类形而上学木乃伊就像人们穿那种假冒伪劣的鞋子,走了几步路就被废弃了。

空间的这类差异性,同时也就是时间上的不可确定性,既然“仁”在历时性路途不断变换面孔,那么,其意义就无法确定,总是一个意义接着另一个意义,这就等于其意义总是在路上,在一次次、无数次”迟到”中到来。没有最终的意义,只有不断翻新的意义,只要有人类存在,这个”仁”就永远没完没了的被解释,但这又有什么用呢?

这个”仁”就是一个年老色衰、孀居无靠的老太婆,而且不可还原、无法返老还童的老太婆,即使大师们无论怎样把她那抽象的、干瘪的身体巧装打扮起来,但又怎能如饥似渴的物色她的求婚者呢?

时代的钟声奏出了高亢的声响,这就是~

法治、正义、诚信、契约、平等和效率。而那个破旧的”仁”字旗,飘落了,坠下铜锈的旗杆,像一朵褪色的红云,飘落在幽暗的山涧;层层覆盖的落叶、岩石将其深埋,再也不能像鲁迅说的”仁”~”chi人”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