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元626年,唐太宗刚即位时,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便率20万骑兵进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3-02-27 发布于日本
公元626年,唐太宗刚即位时,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便率20万骑兵进避长安,并派大将执失思力进入长安,对唐太宗进行威胁和讹诈,好在唐太宗选择向颉利可汗进行“妥协”,才使得战事未开,李唐政权有惊无险的躲过了这次危机!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是封建社会最为强盛的一个时期,唐太宗这样一代英主竟然对东突厥颉利可汗的进攻给予安抚和防御,也就是所谓的“妥协”。

唐朝如此强大为何会向突厥低头呢?

一方面是东突厥的崛起和强盛。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北齐等国家常想要称霸柔然部落,导致他们的实力下滑,逐渐失去了成为草原之王的能力。

突厥部落悄无声息的崛起并打败柔然部落,从而成为草原上的新霸主。但突厥并不满足于此景,目光开始投向中原地。

后来建立隋朝后杨坚开始了各种挑拨导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大汗国。

隋炀帝的纵情情色和急功近利修建大运河,天下大乱,东突厥也失去了隋朝的控制,开始扩张势力。

东突厥除了扩大势力的同时还反客为主,开始干预隋朝事务,想让他们来一场内战,他们来了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就是学杨坚当初的作为。

自己在一旁坐山观虎斗。最后东突厥目标投向唐朝,由于当时李渊建立唐朝不久,跟东突厥相比那差远了,并没有多大的实力。

李渊顺着他们并签了合约。随着唐朝实力上升李渊决定让精英部队与东突厥决死一战,但谁能料到偏偏在这个时候几个儿子争位自己成了太上皇。

另一方面是玄武门之变,也就是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杀死四弟齐王李元吉和兄长太子李健成功夺得唐朝的帝位。

但好景不长,当他来不及享受这份喜悦,东突厥的首领颉利可汗率领20万骑兵与唐军对峙,其人也是个聪明之人,他断定当时唐朝内部的分裂和内乱,趁机之下打准备直取长安。

其实在这种情况之下唐朝的胜算确实不大。唐太宗李世民进行了怎样的“妥协”呢?

唐朝在这样不利条件下作战只会败战,于是李世民亲率高士廉和房玄龄等六个人前往渭水之上与颉利可汗对话,唐朝给予东突厥一定的利益,双方达成共识之后对方也就选择退兵。

一位大臣很迷惑的问李世民时,李世民则说:“自己在此前已经深知突厥这次大规模入侵,就是为了打劫,勒索更多钱财,并没有攻占中原的企图。”

后面双方也有互有来往。这也就是著名的渭水之盟。

看似双方都没多大的损失,但事实并非如此,对于心高气傲的李世民来说这是何等的耻辱。一旦战败,刚建立的江山将不复存在,他不想成为灭国之君。但他在心中暗暗发誓,等我东方再起,必有突厥灭掉之日。

事实证明,他也做到了。

公元630年,李世民让李靖和苏定方去消灭这个让他丢尽颜面的东突厥,他称之为此计“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一场胜仗并非只靠干打,还得要讲究战术,若李世民当时未靠软而来硬的话,可能会成为灭国之君。由于当时双方的实力相差巨大,不顾后果的冲动开战是行不来的,随机应变的战术极为重要。

唐太宗自己也有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说过之所以不跟东突厥交战,是因为他刚即位,国家未安,百姓未富。此称所谓“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很多人说渭水之盟正是李世民的痛点所在和耻辱。

其一,因为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所以他内心觉得耻辱。对于李世民整个人生来说是百打百胜,据说一直都是战无不胜的。

其二,就是赔钱也是极大的耻辱。当时他登基不足二十天,迫使签约赔了很多钱。是刚统一的唐朝国库也别掏空的程度,够耻辱了。上述就是李世民渭水之盟是奇耻大辱的真正原因。

但这可论可不论,因为当时的“妥协”当时就是唯一恰当的选择。不然会身败名裂。人无完人,多么大名鼎鼎的人在个人生涯中多多少少不顺和不足。

虽然历史中有点污渍,但整个认识而言,历史上很少有像李世民这样知耻而后勇的英才。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