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楚简书法的金文源头

 海涛668 2023-02-27 发布于福建

楚简书法的金文源头

何慧敏

楚帛书,19429月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木椁墓。

仰天湖竹简,195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仰天湖25号墓,共43枚,300余字。

信阳楚简,1957年出土于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墓和2号墓,共148枚,1300余字。

望山楚简,1965年和1966年分别出土于湖北江陵纪南城1号墓和2号墓,共273枚,2018个字。

曾侯乙墓竹简,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大墓,共215枚,6700字左右。

九店竹简,19811989年出土于湖北江陵九店56号墓、621号墓,共计332枚,2424个字。

包山竹简,1987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共存有字简278枚,12472个字。

郭店竹简,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1号墓,共730枚,12072个字。

新蔡竹简,1994年出土于河南新蔡葛陵楚墓,共存残简1571枚,可辨认约7500个字。

上海博物馆藏竹简(图1),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收购及接受捐赠所得,共1200余枚,35000多字。

清华大学藏竹简(图2),2008年清华大学入藏,共2388枚。

安徽大学藏竹简,2015年安徽大学入藏,内容为《诗经》。

图片

纵观出土的大量楚国竹简,大都为战国晚期之物。从文字和书法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惊人的。

《郭店楚墓竹简》有先秦儒家典籍佚书共十八篇,书体是当时楚国通行的楚系文字。有专家经过分析,从书写风格划分为四类。笔者认为《郭店楚墓竹简》系由专业班子抄写完成的,应不少于六人参与。有几种完全不同类型的风格,如《语丛一·二·三》字形结构竖长,婀娜秀美,与“战国中山王器”上的铭文相类。周凤五先生指出:《唐虞之道》《忠信之道》……相当多地保留了齐国文字的形体、结构和书法风格。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是战国简牍发现史上竹书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内容涉及历史、哲学、文学、音乐、语言文字,甚至军事。参与书写的人数众多,风格各异,或端雅秀美、厚重古朴,或斩钉截铁、恣肆浪漫,或飘逸如吴带当风,有行草书笔意。行款疏密得宜,字形长短、轻重都处理得游刃有余。

其他如“曾侯乙墓竹简”“包山竹简”“仰天湖竹简”也因时间、写手的不同而异彩纷呈。

春秋战国时期,楚系文字是“大宗”无疑。但从书法探源来看,必须要从楚系金文开始。楚系金文是楚系文字资料中和简帛文字同样重要的两大类资料之一。楚系金文字的数量虽少于简帛文字,但与东周时代其他代系金文相比较,它又是文字数量最多的一系。作为书法资料研究,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楚系金文字出土地以江汉淮地域为中心,其范围东至海滨,北至昔日齐、晋、秦域的山东、山西、陕西省境,西、南则至川、粤,远比简帛文字出土地域广。从时间范围看,楚系金文从西周晚期至战国晚期的每个时段都有发现,而楚系简帛文字的年代主要为战国中晚期。

同属楚系文字,楚金文风格在西周晚期与其它国金文区别不大,有趋同现象。至战国晚期方与楚简书写风格有比较明显的相似之处。

东周一期的“楚公家钟”初具“楚文字”雏形,无论单字构形,还是整篇章法艺术水平,都已臻至善至美之境。字的大小、轻重、疏密、欹正都如神来之笔。其疏朗的章法使人感到无比地轻快、愉悦,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相同内容的几件器皿,每件“书法”样式各不相同。由此可见,匠心独具的古楚人是何等睿智!

东周二期的“競(景)平王钟”,已具楚简书法风格的端倪。其文字造型修长,线条流畅,与《郭店楚墓竹简》“语丛二”“语丛三”如出一辙。虽为金文,但书写的韵味十足。

东周五期“楚王酓章作曾侯乙镈”,其文字以“银丝”为之,字虽修长,但略带装饰意味,有鸟虫篆痕迹。如“隹(唯)、返、之”等字,从整体上看,字的结构与楚简文字渐近了(或许是时间使然)。

同是东周五期(公元前450—公元前380年)的“曾侯乙盤尊”,算得上是楚金文中的“草书”了。字形结构趋方,更加强调笔画之间的疏密对比。用“笔”洒脱、飘逸,几乎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

东周六期(公元前380—公元前300年)的“栾书缶”,是字数较多的一件器皿。这幅“作品”写得摇曳多姿,行气十足,不拘泥于字与字之间的整齐规矩,一任自然。其中两个“书”字外形相似,而内部结构迥异。“书”在楚文字中比较少见。

“燕客铜量”(图3)同为东周六期器皿,其字体风格在楚金文中别具一格。其结体方整,笔画短促、浑厚而充满力量,与上博楚竹书《周易》风格相类。

图片

“鄂君启节”在楚金文中,从文字的数量上来说无疑属重量级的。虽为金文,其书写意味至为浓烈,是与楚简最为接近的作品。其点画起迄清晰明了,使转灵活自如,“金石味”不多,有如毛笔直接书写。东周七期(公元前300—公元前223年)“楚王酓延鐈鼎”“楚王酓延簠”风格与之类似。稍后的“楚王酓忎鼎”(图4)、“楚王酓忎盤”(图5)系列与“鄂君启节”相同之处是“使刀如笔”,几乎没有“透过刀锋看笔锋”的障碍。不同点是它的书写性与抒情性更为强烈,字的结构更为恣肆浪漫,或长或方一任自然。“匕”“王后少府鼎”“王后六室鼎”等,更接近“草”化了。此时器皿的铸造时间与“楚简”的书写时间基本相同。我们从中发现此时无论是“器”还是“简”,都是楚文字系列“书法”风格趋于成熟的表现。

楚金文“书法”早期与晚周其它国的风格区别并不清晰。楚国八百年,透过器皿可知其源,汩汩而下,和楚简之流融为一体。因为功用与材料的不同,其差别的存在是必然的。“透过刀锋看笔锋”,我们或许能得到更多的启示。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