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原真正的拉赫玛尼诺夫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2-27 发布于北京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 出生于1873年,逝世于1943年,因此每逢年份带有“3”,都会是属于他的双重纪念大年。今年适逢拉赫玛尼诺夫诞辰150周年与逝世80周年,世界各地都纷纷举办以他的音乐作品为主题的纪念音乐会,中国爱乐乐团也不例外,在2022-2023音乐季中有多场音乐会都献给这位独一无二的音乐大师    

            
图片

            
图片
 

不过,每当我们谈论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时,其实往往都是在谈论少数的几部作品:最著名的三部钢琴协奏曲“拉二”、“拉三”与帕格尼尼狂想曲自然首当其冲,接下来是第二交响曲与交响舞曲两部经常上演的大型管弦乐作品。这几部作品诚然都是杰作,不论在作曲家本人的艺术生涯里,还是在整个音乐史上都非常重要,然而仅仅凭借这几部作品,人们是无法了解拉赫玛尼诺夫这个人的全貌的,特别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是,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拉赫玛尼诺夫独特的个性与音乐风格?昨晚在中山公园音乐堂,在指挥家杨洋率领下,中国爱乐乐团携手钢琴家左章,共同为听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交响音乐会;作为中国爱乐乐团“纪念拉赫玛尼诺夫诞辰150周年、逝世80周年系列专场音乐会”的首场演出,它正是在试图解答这个疑问,还原一位天才的青年时代。 

            图片

              图片

这场音乐会以交响诗《岩石》开场,这是拉赫玛尼诺夫20岁时的作品,标题来自俄罗斯浪漫主义世人莱蒙托夫的诗句:“一朵小小的金色云彩/投宿在悬岩巨人的胸怀”。拉赫玛尼诺夫并非在莱蒙托夫的诗集里读到了这句话,而是从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在路上》的引用里读到的。契诃夫的《在路上》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中年男人与一位年轻的女士在小酒馆里相遇,两人愉快的畅谈使得双方心中都产生了情愫,然而在第二天清晨,男人还是在酒馆门口目送着女士乘着雪橇离去了。

           
图片

一朵小小的金色云彩/投宿在悬岩巨人的胸怀/清晨,她早早地急速上路/在蓝天中瓢浮,轻松愉快/可是在古老悬崖的石缝里/到底留下了她湿润的足迹/孤独的悬崖兀立着,沉思着/不禁在荒原上轻声地啜泣

          图片

契诃夫巧妙地将原诗中的悬崖与云朵比作了两位主人公,用拟人化的方式重新讲述了这段美好却令人无限神伤的故事。年轻的拉赫玛尼诺夫对两位文学大师的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一首短小的交响诗就在一蹴而就之下完成了。他曾向契诃夫本人赠送过乐曲的总谱,并在上面附言:“献给亲爱而备受尊敬的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在路上》的作者,小说的情节是这首曲子渲染的依托。”

           图片

听众不难从这首乐曲里感受到柴可夫斯基的影响,特别是他的三首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暴风雨》与《哈姆雷特》一定曾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岩石》时的参考对象。1893年,拉赫玛尼诺夫在老师塔涅耶夫的家中用钢琴弹奏了新创作的《岩石》,柴可夫斯基就在现场,他对这位年轻人大加赞赏,立即询问能否在他接下来的欧洲巡演中亲自指挥这首乐曲的首演。遗憾的是,这一年稍晚些时候柴可夫斯基突然去世,这项计划也未能实现,但两位俄罗斯音乐大师却在这一刻完成了传承。

               图片

            
图片

比起作曲家的身份,拉赫玛尼诺夫在当时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钢琴家。几乎每一位曾与他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音乐家都曾表达过对其钢琴演奏技艺的深刻印象,并不约而同地认为他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钢琴家。而从他写作的那些高难度的钢琴音乐作品来看,这样的评价应该是恰如其分的,即使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钢琴教育理念飞速发展,钢琴家们在技术层面上的水准早已今非昔比,但对于很多钢琴家来说弹好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依然是难以实现的梦想,仅是这些音乐对身体机能的极高要求就已经让人望而却步,更不必提作曲家在这些作品里达到的思想深度与音乐性。

             
图片

第一钢琴协奏曲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有趣的是,尽管拉赫玛尼诺夫本人非常喜欢这部他在18岁时完成的钢琴协奏曲,不论是当时的听众还是如今的听众对此都不太买账。一个常见的误会是,这部作品由于创作时间很早,所以是一首不成熟的作品。而事实上,如今我们听到的是作曲家在1917年对其进行大幅修订之后的版本,可以说比起原版乐曲脱胎换骨,它将青年人的激情、活力与一位成熟作曲家老练的和声、配器、曲式与钢琴技法结合起来,是一部不容 忽视的杰作。然而这部作品并没有因此而流行起来,拉赫玛尼诺夫也因此感到失望。他曾写信给朋友说,“我已经重写了我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它现在真的很棒,年轻时的青春气息都还在,而且作品也更加能自圆其说。然而根本没有人关注它。当我跟美国人说我将在音乐会上演奏第一钢琴协奏曲时,他们虽然没有抗议,但我能从他们的脸上看出来,他们更想听第二或者第三钢琴协奏曲。”

               
图片

拉赫玛尼诺夫曾经抱怨观众们的“不识货”即使放到今天依然适用,但第一钢琴协奏曲以其独特的青春气质以及充沛的生命力,始终名列许多杰出钢琴家的保留曲目之列。钢琴家左章在昨晚的音乐会上第一次与中国爱乐乐团合作,她所展现的正是这种青春与成熟合二为一的创造力,她的表现无疑征服了昨晚现场的观众们。

              
图片

音乐会的下半场重头戏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一交响曲,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换句话说,拉赫玛尼诺夫之所以是我们熟悉的样子,这部作品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19世纪的最后10年里,伟大的交响曲集体涌现,这其中包括了柴可夫斯基的“悲怆”、德沃夏克的“自新世界”、马勒第一交响曲、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与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等。22岁的拉赫玛尼诺夫也希望凭借一部精心创作的交响曲跻身这一行列,他为此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早在13岁时就写过一首管弦乐队演奏的谐谑曲,又在近期写了一首管弦乐快板。因此,拉赫玛尼诺夫在写作第一交响曲时同样是充满了激情与自信的,创作过程也十分顺利。

             
图片

一切的顺利都因为这部作品的首演而被打破了,甚至拉赫玛尼诺夫的整个音乐事业都因此而摇摇欲坠。这场由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格拉祖诺夫(Alexander Glazunov)担任指挥的音乐会,从流传至今的文字记录来看一定是骇人听闻的——有传言说格拉祖诺夫是在喝醉了酒的状态下指挥的这场音乐会。拉赫玛尼诺夫说,这场音乐会是他“生命中最痛苦的时刻”,以至于他躲到了楼梯下面,用手捂住了耳朵。名列“强力集团”五名作曲家之一的塞萨尔·居伊(César Cui)为这场音乐会撰写了一篇尖酸刻薄的评论,他写道,拉赫玛尼诺夫的新交响曲 “可以让地狱里的居民陷入癫狂。”

           图片

人们事后将这次灾难性的首演归罪于担任指挥的格拉祖诺夫。即使抛开喝醉酒的说法不提,格拉祖诺夫作为当时声望卓著的音乐大师,本身也是一位非常差劲的指挥家。就像拉赫玛尼诺夫自己抱怨过的那样,“为什么像格拉祖诺夫这样伟大的音乐家,指挥起来却如此之差?这已经不是指挥技法的问题了——当然他的技法也很差,但最主要的问题是音乐本身:他打节拍的方式就好像没有任何感情一样。”但不论格拉祖诺夫的指挥水准究竟差到何种地步,灾难毕竟已经发生了,拉赫玛尼诺夫由此长时间地陷入了抑郁中。在回忆起这段时间时,他写道, “充斥在我灵魂里的绝望之情不肯离去。我希望拥有成功的音乐事业的梦想变成了一地废墟。我的希望与信心被全部摧毁。”他将这部交响曲雪藏起来,拒绝出版,就好像这样做可以减轻一点心理负担一样。

           
图片

拉赫玛尼诺夫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没有写下任何东西。他抛弃了一部新交响曲的草稿,将新歌剧《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的草稿也被搁置了多年。虽然他仍偶尔弹一些音乐会,但却无法再创作了。他也开始尝试一些别的办法来缓解情绪。他曾经两次去拜访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希望与这位伟大人物的交谈能够帮助他重拾创造力。在听到拉赫玛尼诺夫与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Fyodor Chaliapin)一起演出了一首拉氏的艺术歌曲之后,托尔斯泰直截了当地表示自己完全不喜欢。这样的打击进一步加重了他的心理压力。最终,在其家人的建议下,拉赫玛尼诺夫在1899年开始跟随莫斯科的私人医生尼古莱·达尔(Nikolai Dahl)接受催眠术治疗。在长达几个月几乎每天进行的治疗之后,拉赫玛尼诺夫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他可以重新面对创作音乐作品的心理挑战了,于是他开始写作一部全新的钢琴协奏曲,并将它题献给了达尔医 生——这就是作曲家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然而尽管如此,他对交响曲的恐惧却仍然持续了多年,直到1906年他才开始了第二部交响曲的创作。

              
图片   
 
自从1897年的首演失败之后,作曲家就将第一交响曲的乐谱雪藏起来,直到他去世之后,这些乐谱才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被重新发现。1945年,这部作品终于在首演48年之后又重见天日,人们得以重新审视其音乐价值。乐曲的四个乐章有着一段统一的动机,它的首次出现是在第一乐章的引子之后,其音型是源自著名的格里高利圣咏里的句子“震怒之日”,拉赫玛尼诺夫在他的很多音乐作品里都曾引用这段旋律。在轻快的第二乐章谐谑曲之后,听众将听到 一段宽广而申请的慢乐章,这会让人立即联想起作曲家在他之后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交响曲等伟大的作品里写下的那些感人至深的慢乐章。作为终曲的第四乐章则是欢快而充满节日气息的。整部作品的风格是积极而强劲有力的,它是一位自信的年轻音乐家的灵感迸发的产物, 其中难以掩盖的青春气息是拉赫玛尼诺夫后来的作品里几乎听不到的。昨晚,当杨洋率领的中国爱乐乐团精彩演绎这部作品,现场听众也感受到了这部作品巨大的艺术价值,指挥家在热烈的掌声中多次谢幕致意。在后面的音乐季演出中,中国爱乐乐团还将奉献多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作品,将这位音乐家有血有肉地呈现在听众面前。

摄影:韩军、罗维、付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