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
2023-02-28 | 阅:  转:  |  分享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庄子第六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 台州一中 景生明2007年7月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第二部分 教学建议 第三部分 共同品质 启迪现实 1952年,
以色列政府请爱因斯坦出任以色列总统,但被他谢绝:“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当总统呢?”
总体把握政治家追求权力,科学家追求真理。政治家研究社会,科学家探索自然。政治家致力于生产关系的和谐, 科学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政
治家追求现实的轰轰烈烈, 科学家则大多淡泊名利,耐得寂寞一、课标要求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二、教材重点、难点、特点、地位三、三维
目标四、与必修3专题七联系、区别 一、课标要求(一)《课程标准》规定: 通过学习,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
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
,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
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P25(二)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我们大家,无
论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社会,同科学素养都是利害攸关的。懂科学,你才有可能领略到你的领悟自然界的事理财油然而生的充实之感和兴奋之情。有良
好的科学素养,你才有可能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做个人的各种决策,去参加讨论关乎全社会的各种科学问题。有很扎实的科学基础可以强化人们
日常所用的许多能力,诸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判断进行思维的能力、在集体中协同工作的能力、有效地运用技术的能力、懂得活到老学
到老的价值等等。我们社会的经济生产率与我们的劳动大军的科学本领和技术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P15 有科学素养 所谓有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有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
力。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内容标准给有科学素养作过定义。 有科学素养就意味一个人对日常所见所历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能够
发现、能够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有科学素养就意味一个人已有能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有科学素养就意味一个人能
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所作的社交谈话。有科学素养就意味一个有能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赖以为
基础的科学问题,并且能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来。有科学素养的公民应能根据信息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有科
学素养还意味有能力提出和评价有论据的论点,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论点得出的结论。——p28-29 不同的人会以
不同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科学素养,例如能恰当地使用技术术语,或者能运用科学的概念和科学的过程等等。每一个人的这种素养在不同的领域中也
会有所不同。例如对生命科学的概念和术语可能懂得多一些,而对物质科学的概念和术语可能懂得少一点。 有科学素养的程度
和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程度上的由低而高、修养的面的由窄趋宽是发生在人的一生之中,而不是只发生在就学的年代。但是人在早期确立起的
对科学的态度以及价值观念,对其成年时的科学素养方面所能达到的境界则会有决定性影响。 学生们要获得有关科学与自然界的
丰富知识,就必须熟悉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和提出解释的方法。 科学是格物致知的一种路径,其
基本特点是以实证为判别尺度,以逻辑作论辩的武器,以怀疑作审视的出发点。—
——P27 历史实例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看到科学事业是富有哲理的,是社会
性的活动,是充满人性的。由此,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科学探究和科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P197 许多个人对科学传
统作出了贡献。学习其中的某些典范人物可以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理解作为人类奋斗目标的科学,理解科学的本质及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历史的观点看来,科学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个人的实践活动。纵观诸多民族的历史就可以发现,那些成就斐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都被看成是对本民族的文化作出最杰出贡献的人。 -----------
科学家有科学家的道德传统
。科学家看重同行评议,忠实地报告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并且把工作成果公布于众。尽管也会出现违反这种规范的情况,但是对此负有责任的
科学家会受到同行的指责。科学家会受到社会、文化和个人信仰以及世界观的影响。科学不能脱离社会,科学是社会的一部分。 科
学有别于其他认知方式和其他知识体系,它采用实证标准、逻辑论证和怀疑精神,因为科学家的任务是努力以最好的方式解释自然界。——P199
二、教材重点、难点、特点、地位 重 点:了解李四光、牛顿、爱因斯坦三位杰出科学家的成长历程和科学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难 点:①科学家独特的科研方法,思维方式和人文精神。 ②具体的自然科学知识、概念,如地质力学、相对论等。
特 点:本单元重点介绍杰出科学家,科学家不同于政治家,政治家重在评述功过,而科学家重在体验,了解科学家做出重大发明创造的过程、态
度、方法、科学精神,认识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重在科学意识,科学素养的培养,教材知识性强,趣味性弱。地 位:是“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具体体现。三、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知识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通过了
解科学家的主要科学成就和贡献、培养学生总结成功经验,吸取科学方法、评价社会影响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杰出科学家作为典型和示范,
理解科学家的内心世界并与之进行心灵对话,体会科学家独特的个性特征和思维方式,总结他们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而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习
惯和思维判断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正处在知识增长方式的转型时代,从一个纯粹的理性过程转到一个诉诸学习者整个心灵生活的
过程,通过本单元学习,要使学生真切感受科学家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质疑权威的理性精神,淡泊名利,献身科学的人性光辉,获取更多的人生经
验和人生智慧,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崇尚理性、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四、与必修3专题七联系、 区别 第二部分 教
学 建 议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第3课 思考讨论: 李四光是中国科学家的一面旗帜,这面旗帜在哪些方面起到了引领作
用?重点: 了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留学归来报效祖国、创建地质力学、推动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感受李四光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操
,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课学习目标】 难点:认识李四光的科学成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1905年,年仅16岁的李
四光在日本宣誓加入同盟会,成为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勉励他:“努力向学,蔚为国用。”一、李四光简介
1、 我们最早姓“库”,由于家境贫寒,从蒙古地区讨饭流落至湖北黄冈,所以我们的出生地是黄冈。曾祖父即是蒙古族人,家谱上是‘库里家族
’。” 我父亲原名李仲揆,他14岁报考学堂时买了一张表格要填,慌张中把十四写在了姓名栏里,按规定不得涂改,再买表格要花钱,于是
就把“十”改成李,四字不好改,正好看到墙上一块匾“光被四春”,就加了个光字,于是就成了现在的名字。 李四光的女婿邹承鲁院士 李
四光先生的独生女李林,博士、教授、中科院院士。 李四光一家三院士李四光2、心灵对话:李四光三次回国原因何在? (1)留学日本(
1904——1910)学习造船 。接受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1910年回国,赐“工科进士” 。辛亥革命后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掌
管全省农、林、工商、矿业事务。 ——“实业救国” (2)留学英国(1912——
1918)袁世凯上台,辞官留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地质,获得硕士学位。
——“科学救国”
他在伯明翰大学学习期满时,有一位好心的老师找到他说:“印度有一个矿山需要聘请一位高水平的工程师,待遇十分优厚。凭你的学识和水平,完
全可以胜任这个职务。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介绍你去。”“不,谢谢。”李四光态度严肃地回答说,“我学习地质,是为了繁荣自己的祖国,造
福于中华民族。外国的条件再优越,也解决不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贫穷问题。我是个中国人,理应回中国去。为祖国找矿,才是我的志向。”不久,李
四光收到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教授发来的聘书。虽然教书并不是李四光本来的意愿,待遇更谈不上优厚,但他却欣然接受了北京大学的聘请,回国
任教。 (3)受聘北大,担任地质教授(1920—— 1928)培养人才。(4)1928年任南京地质所长,中国地质会长。(5)赴英深
造 ,第三次回国。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 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
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 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
。李四 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 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
塞尔买了从意 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建设祖国
二、李四光的科学成就(一)创立地质力学(二)地质力学的运用 -----推动石油、矿产开采(三)第四纪冰川研究
(四)古生物学研究,——创立蜓科化石的鉴定标准1952年起担任新中国地质部首任部长的李四光,为摘掉“中国贫油”的帽子作出了杰出贡献
问题探究 今天,我们要求新兴一代的“黄帝”子孙,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也许并非为时过晚。一方面,要为纯科学的发展而尽
力;另一方面,要用得来的知识,直接或间接地去解决有关工业的问题。 ——李四光(1918年)
1、李四光是怎样实践其诺言的?他解决了有关工业的什么重大问题? 2、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可以感受到李四
光科学成果的哪些“光”和“热”?李四光蜡像1964年,毛泽东亲切会见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亲赴野外进行地质考察的李四光(一)创立地质力
学1、地质力学的形成:①萌芽:1926年 《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 ——地质力学萌芽之作;②形成:1945年 《地质力学
的基础与方法》 ——正式提出“地质力学”名词; 1948年 伦敦国际地质学会报告:《新华夏海的起源》—
—“地质力学”从此被载入史册,李四光也被公认为地质力学的奠基人;③总结:20世纪六十年代 《地质力学概论》(经验总结)
④应用:地质力学的应用主要在:(1) ;(2)寻找铀矿;(3)预报地震。2、李四光与地质力学 本世纪20
年代,地质学家李四光在我国和世界上首创了地质力学。地质力学是介于地质学和力学之间的新兴边缘科学。地质力学理论认为,地壳上任何一种构
造形迹,都反映了地应力的作用。这种地应力作用是研究地质力学、分析构造形迹特征以及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的原理,
从运动的观点分析研究地壳构造与地壳运动的现象,探索地壳构造、地壳运动及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从
而开创了地质科学的新局面,使地质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例如,李四光根据地质力学的原理,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整个
新华夏体系就是"多字型构造体系",它的三个沉降带既生油又储油,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从理论上否定了"中国贫油"论。后来大庆、胜利、大
港、华北等大型油田的相继发现,完全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地质力学研究各种类型构造体系的工作,对研究外生和内生矿产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大
意义。因此,地质力学认为,对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找矿和解决其它地质问题的关键。 此外,李四光还把地质力学应
用于地震地质工作方面,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测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明了方向。 李四光结合自己在国内
外积累的大量野外观察实例,首先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一文中提出了“大陆车阀”的假说,进而完整地表述了地质力学理论,用力学的观
点研究地壳的构造和运动规律。李四光认为,地球表层的各种构造现象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地壳在运动中存在,必然有一种力量在起作用,这种力
就是地应力。他把各种构造行迹看作是地应力的结果,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构造体系,科学地探索地壳运动的产生与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3、扩展
联系——魏格纳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
冰原时遇难。他创立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一提出,就在地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老一代均不承认这一新学说。魏格纳在反对声中继
续为他的理论搜集证据,为此他又两次去格陵兰考察,发现格陵兰岛相对于欧洲大陆依然有漂移运动,他测出的漂移速度是每年约1米。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二)地质力学的运用 -----推动石油、矿
产开采 早在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曾武断地断言:“中国是缺乏石油资源的国家。”这一错误,直到新中国成
立后,才被李四光驳倒。李四光认为,整个新华夏体系是巨大的“多”字形结构体系,三条隆起带和三条沉降带互相间隔着,在隆起带蕴藏着多种矿
藏,在沉降带又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从理论上否定了"中国贫油"论。 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
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完全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使中国进入世界
产油大国的行列。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接着,李四光与其它地质工作者共同努力,使我国很快找到了钨、铬、铀、金刚
石、煤及稀有金属矿藏,并在开发地热、地下水,研究第四纪冰川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三)第四纪冰川研究 德国冰川
权威李希霍分断言:“中国南方太暖,而北方太干,第四纪中国无冰川发生。” 1933年11月11日,他在中国地质学会
第十次年会上,宣读了《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的论文。他满怀信心地宣布:“强有力的事实证明,长江流域在第四纪确有冰川遗迹存在……
李四光的新发现,震惊了世界。第四纪冰川遗迹 第四纪冰川 科学家们称距今最近的(距今约200万年)一次冰川期为第
四纪冰川。冰川的发生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
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补给少了,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
相抵消。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始于李四光。李四光在20年代即已在山
西大同及河北太行山东麓发现了冰川漂砾,识别出冰川流动形成的擦痕。30年代,他又在江西庐山发现冰川沉积物,在鄱阳湖边发现具冰川擦痕的
羊背石;并在安徽黄山发现U形谷削壁上的擦痕,在该山后海发现具擦痕的漂砾。推翻了国际上许多冰川学权威断言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结论。
并最终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确立是我国第四纪地层学和气候学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对寻找地下水资源、砂金矿
床、选定工程建设场址,都有重要指导作用。考察第四纪冰川当地人在冰臼群上行走。近日,距今200多万年的冰川遗迹冰臼群在重庆梁平县云龙
镇龙溪河七里滩水电站水坝附近被发现。该遗址位于水坝前干枯的河床中,在整幅巨大的岩石上有无数密密麻麻的石洞,石洞以椭圆形、圆形居多,
大的直径3米左右、小的几厘米。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有关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此次发现的冰臼群属于罕见的地质遗迹,是第四纪冰川运动
的结果,距今已有约200-300万年。 李四光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31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19
47年,挪威奥斯陆大学授予他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入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当选中国科技协会主席。1951年,当选世界科
协副主席。1952年,中国地质部部长。1958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三、体验感悟: 李四光的方法与精神 李四光治学严谨,在
科学研究中,始终掌握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结果追溯到原因的治学方法,因此能不断地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敢于向地质学界的传统观点提出挑战
。、李四光是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早年受孙中山“要努力学习,蔚为国用”的勉励,后两度出国留学,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
国,他打破了两个“洋神话”,被誉为中国的“地质之光” 请回答:(1)李四光打破了哪两个“洋神话”?(2)李四光的哪些精神值得当今
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 (1)他推翻了外国人作出的“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结论,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并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
认。在他地质力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成功地发现了许多大型油田,推翻了外国人的“中国贫油论”。(2)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科学献身的精
神,少年大志的精神,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严谨治学的精神。 李四光是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
学术地位:我国地质力学的奠基者,杰出的地质学家,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人格魅力:他把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给祖国和人民,他身上凝聚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总
体评价: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课后思考: 李四光—— 辞了北洋政府的官、 拒绝蒋介石的官、 当了共产党的官,这说明什么? 辛亥革命的经历,使他得出应以科学来改变旧中国面貌的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种“科学救国”的理想已是难以实现的幻想。北洋政府时期,军阀之间混战不已,没有一个管老百姓的死活。李四光曾化名在报上发表过一些讽刺、责骂的文章。南京政府时期,他亲眼看到国民党的腐败和对科学的不重视,看到爱国青年仍然受到追捕迫害。1933年,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兼“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铨被特务暗杀,李四光非常气愤,把刚鉴定出来的一个古生物化石新属以杨铨的名字来命名,用这种科学家特有的方式表示纪念与抗议。鉴于李四光在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地位,蒋介石多次表示要其出任教育部长、大学校长或驻英大使,都被他拒绝。 ????在困顿与痛苦中,李四光逐渐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性。抗战期间,他在重庆两次见到了周恩来。后来他说:“我在周先生身上产生一个最大的感觉———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这也是他在国外那么热切地怀念祖国、那么坚定地返回新中国的一个根由。
献花(0)
+1
(本文系落叶xn6hupp...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