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作家刘绍棠

 老鄧子 2023-02-28 发布于海南

刘绍棠,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他的一生有多半时间居住在位于北京西城区东南部光明胡同45号,而最后的时光是在和平门的“红帽子楼” 里度过的。

光明胡同,北起西安门大街,南至东红门胡同。清代称光明殿胡同,简称光明殿,因大光明殿在此而得名。1965年改称做光明胡同。《京师坊巷地稿》卷上引明世宗实录:大光明殿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建,内奉玉皇,今已不存。

其址为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所在地。据刘绍棠回忆:光明胡同45号小院,是他1957 年,20岁时凭稿费买下的。只花了2000元,加上私下增价500元,也只花了2500元。

刘绍棠的第一篇习作《邰宝林变了》,1949年10月发表在《中国青年报》。在1950年里,他写作兴趣高涨,连续写出了20多篇小说,在多家刊物上发表。这一年,刘绍棠年仅14岁。1950年春,诗人晏明在评论文章中称其为“神童”,“神童作家”称号逐渐流传并得到人们的认可;他的家乡儒林村邻近北运河,又被称为“大运河之子”。1952年1月1日,16 岁的刘绍棠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小说《红花》,引起了全国青年读者的注意。

1952年 9月5日,刘绍棠又在该报以整版篇幅发表了小说《青枝绿叶》。这篇小说见报后,立刻得到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的高度评价。他亲自将这篇作品作为难得的范文、好教材,选入1953年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第三册。当时,刘绍棠正在读高一,而他写的小说,竟然被选入高二年级的课本。据说,刘绍棠高二时,当老师讲到这一课时,不好意思讲了,只好请坐在下面听课的刘绍棠上来讲。

1953年10月,发表短篇小说《布谷鸟歌唱的季节》。同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小说集出版后,苏联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就将它翻译成俄文,在苏联出版发行。1954 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山楂村的歌声》。同年,刘绍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这年暑假,他写出了6万多字的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1955年10月,《运河的桨声》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1956年,出版中篇小说《夏天》。同年被批准为专业创作人员。1957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私访记》和《中秋节》,并发表文艺论文。正是在这一年,刘绍棠购置了光明胡同 45 号这所小院。

图片

这所房子,住房5间,厨房1间,厕所1间,堆房1间,并有5棵枣树和5棵槐树。自刘绍棠一家搬进这所房子,到他中风后住进和平门红帽子楼,断断续续的在这个小院住了30多年。院子小了点儿,房间的数量不算少。可是刘绍棠家里人多,父母、四个弟弟、一个妹妹,一个都不能少,都从通县儒林村搬进城里来了。到了1979年后,刘绍棠妻子儿女一家五口,都住进这个小院,显得格外拥挤。就是这样的条件,刘绍棠在仅有几平方米的“蝈笼斋”写作、生活了13年,直到1992年搬进作协分给他的楼房。

图片

刘绍棠的最后的时光,是在北京前门西大街97号度过的。这是他1991年11月,从光明胡同45号搬到和平门新居“红帽子楼”的住址。红帽子楼是座 10 层高楼,位于和平门十字路口西北角,东面紧邻文联办公大楼,临街而立。这是1988年前后,北京市文联经市委批准,为解决众多专业作家及部分文联干部的居住问题,于1990年建成的。因楼的外墙是米黄色瓷砖贴面,宽大的楼檐饰以红色,仰看红檐罩顶、典雅壮丽。因此,刘绍棠戏称它为“红顶子楼”。后来,北京燕山出版社要为他出一部随笔集,集子收进的作品是在此楼写成的,于是他把这本随笔集定名为《红帽子楼随笔》。随着这本书的流传,“红帽子楼”就这样叫开了。 

与刘绍棠同时迁入的作家有上世纪30年代左联作家端木蕻良、骆宾基等前辈,有解放区走来的作家阮章竞、钱小惠、古立高、李克等,还有当代作家浩然、刘恒、张洁、赵大年等,可谓名家济济一楼,有人就把它叫“作家楼”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