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长屈肌】 踝管位于内踝部,由屈肌支持带、内踩及跟骨结节构成,其内容物主要有跨长屈肌、趾长屈肌、胫后动脉、胫后静脉及胫神经。各种原因引起的踝管容积变小或踝管内容物增多都可产生对胫神经的压迫而出现临床症状,常见原因有:软组织感染、足外翻、扁平足及踝关节炎症。趾长屈肌Flexor Digitorum,位于小腿胫侧,起自胫骨上部后面,比目鱼肌线下方。至小腿下部踝关节上后方形成长腱,长腱先行于胫骨后肌腱内侧,至踝关节后方转置胫骨后肌腱后侧并与其共同包裹于一个纤维鞘内,行向足底。肌腱于楔骨远端发出4条肌腱,行向2-5脚趾,并止于2-5趾远节趾骨底。神经支配:胫神经。血供:胫后动脉,胫后静脉。 ![]() 趾长屈肌为单羽肌,肌内腱板起于肌上1/3。胫神经分支由肌后方外侧边缘分为2~3支进入肌,人肌点位于腓骨头平面以下11.9~14.4 cm。人肌后分为3~4支,1~2支回返支配肌的上部,其余分支下行,支配肌的下部。 ![]() 趾长屈肌肌上部为扁肌,下部为三棱柱形,矢状面上呈单羽肌,肌内腱板起于肌上1/3,浅面中间。胫神经分支由肌后方外侧边缘分为2~3支进入肌。肌内神经分布分2种:(1)神经分3~4支由肌后方中上1/3处人肌,上一支向上回返,支配肌上部,中间1~2支和下方1支下行,分别支配肌的中部和下部,各部分之间有少量吻合支;神经由肌近起始部人肌,分两支平行下行分别支配肌的前后两部。 趾长屈肌触发点位于胫骨内侧髁下的胫骨上段后面,其牵涉痛集中在足底的第二、第三跖骨位置,从触发点呈条形弥散经过内踝后半直到足底。小腿和足部的过分运动会出现趾长屈肌激痛点,如光脚在沙滩或者山路上行走。走路和跑步过多的时候,小腿后侧的五块肌肉都会产生激痛点。表现为足底麻木、疼痛,足弓低平或消失,足跖侧痛、温觉及触觉减退,内踝区肿块,局部Tind征阳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