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幻、《三体》和庄子

 隐逸888 2023-02-28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在中国科幻文学海外译介与传播方面,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东亚系的宋明炜教授功不可没。他不仅主编了《中国科幻小说:晚清与当代》,把中国科幻小说的一些经典名篇译介到英语世界,而且还主编了《中国比较文学》科幻专号、《当代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与恶托邦视景》,从理论上展开对中国科幻文学深入的探讨。这里发表的长文《科幻新浪潮与乌托邦变奏》就是他最新的研究成果。他以王晋康的长篇小说《蚁生》,刘慈欣的网络小说《中国2185》、“三体”三部曲以及短篇小说《微纪元》本依托,重新界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科幻新浪 突出其对于“主导了中国政治和思想文化长达一个多的乌托邦思潮”的颠覆性想象。

他认为,相比于十九  末晚清科幻小说中的乌托邦以及“二战”后弥漫于西学世界的恶托邦,科幻新浪潮的想象模式加入了更为复杂的伦理和技术向度:关切乌托邦理想的虚无和幻灭,但是简单地否定;深入政治与历史之“恶”的盘根错节,不沉沦其中。这在《三体》中表现得尤其明显,通过人类在一个零道德宇宙中的挣扎和命运,刘慈欣“超越现代文学感时忧国的症结,也超越了对乌托邦 / 恶托邦的”,将想象的空间延伸向了“后人类”或者“新人类”界,脱离了长久以来的政治询唤,实现了一种“后人”。文章将科幻文学的生产、传播机制与精湛的文读相结合,为我们呈现出一曲令人难忘的乌托邦变奏,对于我们理解当下的科幻文学热潮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图片

另一篇文章是纽约大学陶德·威廉·弗利对刘剑梅的新著《庄子与中国现代文学》英文版的短评。文章简要梳理了刘著的论述脉络,指出其将庄子的思想分疏为“《逍遥游》中所体现的个体的绝对精神解放”和“质疑并拒绝那些绝对的、固定的'是非’判断”两方面,进而引申为抗拒现代性中道德一元论的现代精神,从而与所论现代中国作家的创作实践和精神世界形成互动的论述逻辑,对书中“正统的”、“判断式的”因而也是自我否定的庄子思想作出反思。

杨联曾言,“一门学问之进展,常有赖于公平的”。在海学界,学术书评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具学理工作,既提供丰富的学界信息,又对一些学术问题展开讨论,完全不同于国内某些人情式的书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