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人像宋徽宗一样: 亲手缔造了盛世, 又一手将王朝拖入毁灭的深渊; 他的王朝是一座文明的巅峰, 他的文化影响中国千年审美, 而本人却被千万人唾骂。 1100年正月,宋哲宗驾崩。 由于没有子嗣,于是由谁接班,就成为首当其冲的大问题。宰相章惇提出两个人选:申王和简王。 申王是宋神宗的长子,但是眼神不好。 简王是宋哲宗的亲弟弟,一母同胞。 主持政事的向太后没有孩子,所以她有自己的顾虑:“申王的五官不正,三观能正吗?如果选简王,那个小三不就生了俩皇帝?” 叔可忍,婶婶不可忍。 于是,她决定选一位自己喜欢的皇子继位,他就是宋神宗的第十一子端王赵佶。 章惇一看就急了:“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但其他几位大臣曾布、蔡卞、许将都是察言观色的行家,都纷纷表态支持太后的英明决定。 就这样,19岁的赵佶登基为帝。 后世称为“宋徽宗。” 赵佶初登帝位,就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因王安石变法而兴起的派系斗争,要尽快结束。” 于是,他发布了一系列命令、做出一系列表率,展现了新朝新气象,让天下人为之侧目。 3月,诏宰相、侍从各举可认台谏者; 这是积极要求自我监督。 4月,诏范纯仁等复官,苏轼等徙内郡居住; 这是大力拨乱反正。 8月,诏诸路遇民有疾,委官监医往视疾给药; 这是关注民生和看病难的事情。 却永兴民王怀所进玉器; 这又是以身作则、整顿风气,坚决不受贿。 当时宋朝的政治圈其实分为两种:新、旧。 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大臣,称为新党。 提倡“祖宗之法”的大臣,则称为旧党。 以上是赵佶做的小事,新旧两党当然会鼓掌叫好。可一旦涉及到自己的身家性命,即便身为皇帝,他们也不允许赵佶乱来。 宰相曾布曾经对赵佶说:“手心手背都是肉,陛下要采纳双方最好的idea,千万不能加入党争啊。” 赵佶当然不会亲自下场,因为他找到一个代理人。 此人叫做蔡京。 蔡京是一个典型的官场老油条,他知道如何与皇帝打交道,也知道什么事情会吸引到赵佶,最绝的是,他给自己定位是“狗”。 就像后来的严嵩与和绅一样。 绝对忠心于皇帝,又能镇压反对派。对于这样一个理想的人选,赵佶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1102年,蔡京被任命为宰相,他秉承皇帝的意志在朝廷内拉拢自己人、打压反对者。 而赵佶却高高在上成为裁判,制定游戏规则。 这样一来,他就能从繁杂的朝政中抽身,而不被党争左右。他更有大把的时间来描绘“大宋盛世”的蓝图。 这张蓝图的名字,叫“丰亨豫大。” 意思是,天下太平、万事都好。 政 大宋新政的第一把大火,是福利事业。 宋朝一直就有福利政策,为穷苦家庭提供不定期的救助。但真正将这项福利扩大到全国的,则是赵佶和蔡京。 1102年8月20日,大宋所有的州县都接到命令:“立刻在当地建立安济坊,为穷人看病。” 这可是12世纪的医疗卫生进社区啊。 为了防止基层偷懒,安济坊还专门奖励和提拔官员。如果一年的病人死亡率低于20%,那么主管的官员就能拿到50贯的年终奖。 仅仅20天后,又设立了居养院。 这是向穷人提供衣、食、住的场所。只要是没有孩子的寡妇、鳏夫和孤儿,都能领到一份口粮和救济金。 1104年,漏泽园创立。 这项福利给予了穷人们最终的关怀。 每个去世而无地埋葬的人,都会被送到这里来。每个墓碑上都会写明死者的名字、年龄,而且还赠送一副棺材和三尺深的墓穴。 宋神宗曾说:“此子有福寿,且仁孝。” 真是知子莫若父。 年轻的赵佶,对穷人有一种怜悯的慈悲。 1102年8月20日,另一封奏疏也摆在赵佶的案头。 蔡京说:“陛下,除了搞福利,还得搞教育啊。”他建议在各州、县也开办学校,要把教育普及到大宋的千家万户。 哪个皇帝不希望多培养人才? 于是,一场“办教育”活动轰轰烈烈展开。 为了鼓励学校的数量和学生的人数,朝廷规定了县学的人数:大县50人,中县40人,小县30人。 意思就是,招不满学生就扣年终奖......有朝廷的财政支持和精神鼓励,无数学校在大宋拔地而起。 尤其是太学,是重点培养对象。 几年后,太学生达到21万人,每年要消耗340万贯铜钱。 而太学生又被分为3个等级,只要“品学兼优”达到最高级,就能直接参加考试并授予官职。 在科举以外,赵佶打通了另一条人才上升渠道。 书 生在帝王家,如果想保命就得“玩物丧志。” 喝喝酒、踢踢球、玩书画,怎么败家怎么来。 其他兄弟们是不得已,赵佶却是真喜欢,以至于在继位前就成为小有成就的青年书法家。 刚开始,他学习的是黄庭坚。 直到有一天,朋友送来一幅唐朝薛曜的代表作——《夏日游石淙诗并序》,他只看了一眼就喜欢上这种铁笔银钩的书法。 在继位称帝后,赵佶又博览宫中珍贵的藏品,眼界逐渐开阔。 于是他把不同的风格融入到薛曜的书法中,并结合自己天生富贵的气质,终于融百家为一炉,形成极具个人风格的“瘦金体。” 中国人历来讲究藏锋内敛,赵佶却偏偏要锋芒毕露。 他开创的“瘦金体”撇如匕首,捺如切刀,其书写意境犹如美人谋杀亲夫,虽冷酷,却有一种别样的美感。 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秾芳诗帖》,是赵佶的得意之作。 秾芳依翠萼,焕烂一庭中。 零露沾如醉,残霞照似融。 丹青难下笔,造化独留功。 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风。 这幅作品既是诗、又是书法,其第二句甚至可以想象成一幅画。将“诗书画”融为一体的,除李煜外,赵佶是第二人。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评价瘦金体: “所谓瘦金体,天骨遒美,逸然蔼然。” 这种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书法,需要极高的涵养和心境来完成。后世学习“瘦金体”的人多如泥沙,但能得其精髓者却寥若晨星。 为什么呢? 我觉得,是骨子里缺一种雍容的贵气。 画 与“瘦金体”相契合的,是赵佶的工笔画。 细瘦如筋的长笔画,在首尾处加重提按顿挫,再取黄庭坚的中宫紧结四面伸展之法,颇有瘦劲奇崛之妙。 他首创的工笔花鸟画,力求“形神兼备。” 为了做到“形似”,赵佶经常到皇家花园去写生,其勤奋程度,恐怕今天的艺考生都要自叹不如。 为了做到“神似”,他每次在画鸟的时候都不画眼睛,直到在全部完工后,才用生漆为鸟点睛。 这就是“生漆点睛。” 由生漆为鸟点睛后,就比其他部位略微突起,显得灵动而有神韵。 中国画向来都讲究“意境”而不重写实,但赵佶却将工笔画发展创新,形成一套严谨的技法。 从此,工笔画成为中国画的一门重要流派。 1115年的一次宴会上,赵佶画了一对鸭子走在池塘边,向大臣们展示。大臣们看了都惊呆了: “皆起立环观,无不仰圣文、睹奎画,赞叹乎天下之至神至精也。”虽然是奉承,但不可否认,赵佶的绘画水平早已登峰造极。 比如《竹禽图》。 画中鸟的色彩很浅,胸部羽毛以工笔画细致的描绘出来,并以漆点睛。而竹叶是一种明亮的绿色,虽然还是冬天,但叶尖已经突出新芽。 艺术史家方闻说: “这是一个幽居深宫的皇帝远避尘嚣的美好幻想。” 艺 所谓“丰亨豫大”,文化是重要的一环。 在“办教育”的大潮中,赵佶在京师还设立了几所专科学校,都置于国子监的管理之下,有画院、书院、医院、算院...... 他倾注心血最多的,是画院。 画院的入学考试,堪称“中国最早的艺考。”赵佶亲自出题,然后由考生作画,只要赵老师说“好”,就可以成为天子门生。 比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大部分考生的画都缺乏意境,有的画了一艘小船停在岸边,有的画了乌鸦站在船篷上。 而赵老师最欣赏的,却是一幅“人卧舟尾图。”人在船尾斜躺,手中握着一只笛子,其意是游船的人很闲、有情趣。 比如“竹锁桥边卖酒家。” 夺冠的作品并没有直接画出小酒馆,他只画了一面旗,上面写“酒”字,而这面旗又在竹林之中若隐若现。 你看,能考入画院的不仅仅要求专业课过关,还得有悟性。 画院的学习时间是3年,课程有宗教艺术、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建筑等专业课,和《论语》、《孟子》等文化课。 优质的生源、全面的教育,造就了杰出的人才。 1112年,18岁的王希孟展现出非凡的天赋,于是赵佶决定亲自指点他笔墨技法。仅仅半年,王希孟的水平就突飞猛进。 第二年,他就画了一幅《千里江山图》,进献给皇帝。 画院就这样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画家。 除了王希孟,还有画《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画《万壑松风图》的李唐。 美 某个夏日夜晚,赵佶做了个梦:“大雨过后,天空洗练,只剩下一片天青色让人心醉。” 第二天,他起床后就写下一句话: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汝瓷。” 要想烧出纯净的天青色瓷器,就得控制好釉里的铁元素。 铁元素极其善变,如果温度太高就会发紫,而温度太低就会发灰,只有控制好温度和氧气,才能烧制出天青色。 日子一天天过去。 “汝窑”的工匠试了无数种方法,才获得成功。可即便如此,每个窑炉一次也只能烧制出十几件瓷器而已。 可见其珍贵。 汝瓷青如天、面如玉、声如磬,一经面世就成为“瓷中贵族”,当时的达官贵人无不以拥有一抹天青色为荣。 2017年10月,一件汝窑天青釉笔洗在香港拍卖,最终以2.94亿元成交。 跨越千年,依旧这么保值...... 1117年,赵佶决定在开封东北再建一座花园。 工程历时5年,修成后那叫一个豪华,于是赵佶将其命名为:“艮岳。” 它的周长只有10里多,但天下奇花异草、佳木怪石全都囊括在这一方小天地之中,就连建筑的名称都要与众不同而富有诗意。 “萼绿华堂、承岚、昆云亭......” 那些从江南各地运来的“花石纲”也都有自己的名字:朝日升龙、望云坐龙、万寿老松、雷门月窟...... 其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叫寿山,那是早已成为道君皇帝的赵佶与神仙沟通的地方。 1122年,赵佶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纪念国家工程“艮岳”竣工: “朕万机之余,徐步一到,遂忘尘俗之缤纷,而飘然有凌云之志,终可乐也。” 在他看来,努力奋斗20年,大宋盛世终于来了。 君臣相知,上下一片其乐融融; 经济富庶,全国人口将近一亿; 文教兴盛,文化艺术登峰造极; 内外无敌,周边国家和平共处。 还有如“艮岳”一般的超级国家工程,可不是一片“丰亨豫大”的神武景象嘛! 崩 陈寅恪说:“中华文明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而宋朝的文明巅峰,又在徽宗一朝。 做为艺术家,他把简约、素雅的气质融入书法、绘画、工艺、园林之中,引领了中国乃至周边国家千年的审美。 做为皇帝,他和大臣推动的社会福利、人文关怀、教育理念,无不是现代社会的先驱。 如果时间停止在1122年,赵佶将流芳千古。 可历史就像过山车,玩的就是刺激。仅仅过了5年,世界就斗转星移,世事已沧海桑田。 1127年,金兵俘虏赵宋皇室3000余人北上,走到五国城的,不足一半,其他人都死在路上。 “靖康耻”,成为中国人永远不能翻篇的伤疤。 其实,大宋朝是可以不亡国的。 金兵包围开封就一定要亡国?几百年后蒙古人也经常去北京跟嘉靖皇帝打招呼,可明朝不是照样硬挺100年? 这事又找谁说理去? 况且,在金兵包围开封的时候,各路勤王兵马都在纷纷赶来,城中的粮食、军备也一应俱全,为什么就会一夜亡国? 这一切都是因为“缺乏担当”和“父子失和。” 赵佶缺乏担当,所以在金兵南下之初就传位给儿子,自己带着亲信跑去江南。直到金兵北归,却又跑回来争权。 大宋的新皇帝叫赵桓,也就是“宋钦宗。” 他的心情也可以理解:“大难临头,您老人家跑路了。等天下太平后,您又回来摘桃子,没这么欺负人的。” 于是,由赵佶“缺乏担当”造成了“父子失和”,直接影响了宋朝对金兵的策略。 大臣党争、皇帝猜忌、勤王兵马的进退失据,皆由于此,甚至出现“城头跳大神”的闹剧。 一念之差,国破家亡。 有人说:“如果宋徽宗生于普通人家,就是一名天才艺术家。” 这句话,对,也不对。 如果生于普通人家,赵佶的艺术天赋必然会得到释放,但成就可能相当有限。 没有无尽的财富供其挥霍、没有天生富贵的气质、没有“醒掌天下权”的阅历,很可能不会有瘦金体、花鸟画、园林等艺术大作。 他很可能成为一名“忍把浮名,换来浅斟低唱”的浪荡才子。 可当他生于帝王家,用自己的天赋和学识在万里江山上作画,就给中国留下最绚丽、最向往的伟大作品。 却又因为自己的软弱和自私,亲手将这一切埋葬。 “丰亨豫大”就像他的“瘦金体”一样,冰冷、残酷,但却有一种凄美。 千载之下,唯有一声叹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