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同幽灵般存在的甲流,与人类缠斗数次仍不死不灭

 新用户3690zfAY 2023-02-28 发布于北京

这段时间,流感又来了,这个病毒与人类缠斗了数百年了,每次都给人们带来闻风丧胆的噩梦。

甲型H1N1流感,国外称之为“A型H1N1流感”。H1N1是一种病毒,是Orthomyxoviridae(正黏病毒科)致疾病系列的一种病毒。H被称为红细胞凝集素,N被称作神经氨酸苷酶,它们都是糖蛋白,分布在病毒表面。H有1~15个亚型,N有1~9个亚型(在甲型病毒的情况下)。由于H和N的组合不同,病毒的毒性和传播速度也不相同。而导致2009年全球恐慌的就是甲型H1Nl流感。

流感并不是一种“现代”的疾病,相对于其他疾病而言,它显得古老而神秘。早在2400多年前。有着“医药之父”之称的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就描述过类似于流感的症状。

2009年10月21日美国马里兰州罗克维尔的一家卫生所外人们排队等待接种甲流疫苗

不过“流感”这一名词却来自于意大利语。1658年,意大利半岛发生了一场大瘟疫,一夜之间死亡人数高达6万人。人们惊慌失措,认为这是上帝给人类降下的惩罚,是行星运行所导致的灾难。所以将这种病命名为Influenza,意即“魔鬼”。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所谓的魔鬼作祟当然是无稽之谈,但“Influenza”这一名称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由于早期医学家们对于流感的认识不足,加之其症状与登革热、麻疹等其他疾病相似,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流感并不广为人知。最早带有流感“嫌疑”的记载应推溯至16世纪。

1552年,英国名医约翰·凯厄斯在他的《汗厥症治疗刍议》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从1485年8月的第二星期开始。英国突然出现了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在人们毫无觉察地情况下降临英国,许多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莫名其妙地死去了。这种怪病的症状是发高烧、咽喉灼热、头痛并且有关节疼痛,有时腹痛呕吐,而且总是满身臭汗,这种病也因此得名为“汗热病”。  “汗热病”传播速度极快,短短一个月就传遍了大半个英格兰,并漂洋过海,蔓延到了苏格兰边界。9月末,人们突然不再浑身臭汗了.这种怪病也迅速地销声匿迹。

这种“汗热病”看上去似乎特别眷顾英国人。从15世纪到16世纪,汗热病总共暴发了6次,其中有5次都是发生在英国。直到1582年“汗热病”  “走出了”英国,然后又扩散到北欧和中欧其他地区。

由于“汗热病”的致病原因直到今天医学界也没有完全弄清,所以这次瘟疫的幕后真凶是否为“流感”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直到1580年,菲利普二世统治西班牙期间,才有明确的流感大流行的记录。这一年,数月之间,罗马便死亡9000人,马德里变成了一座荒无人烟的空城,意大利、西班牙增加了几十万座新坟。

1918年秋天,欧洲战场上的大战即将结束。在环境恶劣的战壕里作战的协约国士兵们虽然满怀希望,但他们并不知道,一场灾难正悄悄来临。流感杀手钻进了战壕,士兵们畏寒高烧、全身乏力,像得了一般感冒一样。普通感冒并不可怕,无论患者吃药还是不吃药,几天就能痒愈。然而,这一次,病人的症状迅速加重,连日高烧不退,因缺氧而拼命喘息,直至带有血星味的泡沫从他们的鼻子和口腔中冲出来室息而死。士兵们这才明白,大祸临头了。杀人流感蔓延开来,死亡人数迅速上升,仅军人就死了43000多人。

人们发现,这次流感完全不同于一般的流感,一般感冒大多能自行痒愈,死亡者多为老人和儿童,死亡率仅为0.1%,而这次流感对20~40岁的青壮年最具杀伤力。一般流感死因多为肺炎等并发症,而这次流感却直接杀人,患者在得病后数小时内即死亡。这真是名副其实的杀人流感,其死亡率高达2.5%,是一般流感的20~25倍。

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上班的路上几个朋友还在聊天,其中一个人突然得了流感,还没等到下班就死去了。还有一个更恐怖的例子,4个女人兴致勃勃地玩桥牌到深夜,相继得了流感,一夜之间竟然死了3个。

1918年5月,西班牙因流感死亡800万人,杀人流感因此得名。其实,早在1918年初春,杀人流感就在美国堪萨斯州的福特・雷里军营暴发。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军营里就有1100多人被感染、46人死亡。不过,由于这种流感最初的死亡率并不高,所以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1918年美国流感病房

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士兵渡过大西洋,这种流感开始在欧洲传播。遍布于欧洲西部各地的美国兵营,到处弥漫着杀人流感的阴霾,被杀死的美国士兵的人数,占美军死亡人数的一半。1918年9月,随着战略物资的航运,杀人流感在美国波士顿登陆,随即传遍全美。

这一次,美国人终于看到了杀人流感的“狰狞面目”。仅仅在10月,美国就被西班牙流感杀死了2万人,死亡率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5%;在纽约仅10月23日一天,就有851人死亡1918年11月11日战争结束,杀人流感再施浮威。在庆祝停战日游行时,人群聚集在一起通宵达旦地狂欢,不经意间为杀人“恶魔”提供了再次遥区的机会,最终致使数百万人染病、数万人丧生。在几乎整个1918年里,杀人流感沿着贸易路线和海运航线,通过病毒携带者向全球传播,横扫北美洲、欧洲、亚洲、巴西和南太平洋,造成极为严重的伤亡。印度的死亡率特别高,每1000人中就有50人死去。

其实在此之前的1892年,德国细菌学家理查德·佩弗就已经宣称从流感病人的鼻腔中分离出了导致流感的病原体,他称之为“流感杆菌”的细菌。当时很少有人怀疑他的结论,因为这种细菌已被证明可以导致许多疾病.如霍乱、炭疽热、鼠疫等。畜牧局的兽医们也是在佩弗的理论支持下进行研究的。但实验的失败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问题。

洛克菲勒研究院的两位科学家——皮特·奥利特斯科和弗雷德里克·冈茨——进行了新的实验。他们从流感病人的鼻腔里提出了黏液,通过细菌过滤器进行过滤,结果没有成功。这证明,导致流感发作的并非细菌,而是另一种未知的微生物。

1932年,美国医学家理查德·肖普继续了联邦畜牧局兽医们的研究。最终。肖普从滤液中提取了一种微生物,实验证明就是它导致了猪病的产生。因此,肖普把这种微生物命名为“猪流感病毒”,而那种猪病也被命名为“猪流感”。

1951年夏天,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学习微生物学的瑞典籍博士研究生乔汉·哈尔丁跟随他两位教授一起来到寒冷的阿拉斯加荒原。他们是来这里挖掘坟墓的。

微生物学家为什么要做考古学家做的工作?原来,他们要寻找的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杀手:1918年出现的“西班牙流感”病毒。这种病毒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时候忽然出现,25个月后留下了5000万具尸体,却又不明不白地失踪了。西班牙流感病毒的再次现身,一直是困扰着医学界的噩梦。为此,微生物学家们多少年来不遗余力要找到这种病毒,以便生产出对抗的疫苗。

20世纪50年代初,科学家防止病毒的武器只是一层薄薄的口罩。如果真碰到病毒,他们自己的生命恐怕也有危险。这些大胆的学者从四具尸体身上取出了样,化验的结果却令人失望。从那以后,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微生物学家们一直没有放弃寻找西班牙流感病毒的工作。

1918年,戴着口罩的加拿大农民

直到1997年,美国军事病理研究所的病理学家陶本贝格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才第一次找到造成“西班牙流感”的感冒病毒RNA片断。陶本贝格所在的研究所保留了将近一个世纪以来病人的组织样本,包括一些浸泡在福尔马林中的“西班牙流感”病人的肺组织。在28份当年的样本中,只有一位2l岁士兵的肺部样本完全符合当时“西班牙流感”的状况。通过比较,陶本贝格发现造成“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的病毒与猪流感有相似之处,如果把它归类,那么它应该是H1N1型的。也就是说,西班牙流感的真身,即当今流行的甲型HINl流感的直系祖先。

沉默了半个多世纪之后,甲型H1N1流感病毒,像一个幽灵一样,再一次降临人间。

2009年4月,在墨西哥的一个小村庄拉格洛里,一位4岁的小男孩埃德加·赫尔南德斯突然感到头痛和咽喉痛,继而发起烧来。很快,村子里的一些其他小孩和大人也有了相似的症状。

当地的医生感觉情况有些不妙,赶紧报告了上级部门。墨西哥卫生部派人专门来到拉格洛里,提取了35例患者的血液样本,送到美国疾控中心检测。结果,只有埃德加自己的样本呈现阳性。

墨西哥卫生部长科尔多瓦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确认了这一不幸的消息。这是墨西哥2009年第一例“猪流感”患者,也是世界第一例。当拉格洛里的村民们愤怒地嚷嚷着说当地的一家大型养猪场就是疾病的传染源时。小埃德加奇迹般地痊愈了。

而这时,大洋彼岸的中国,随着一位归国留学生的到来,华夏大地上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了。这位“海归”名叫包雪阳,是一位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他这次回家,是准备和女朋友结婚的。

这时墨西哥、美国等地暴发流感的消息已经传遍全球,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农组织一致同意将“猪流感”更名为甲型H1N1流感,以免造成人们对猪肉的无端恐惧。

包雪阳在飞机上的时候,就被检查出了发热的症状。刚下飞机,他和父亲以及女友一同来到了四川I省人民医院检查。这一天是5月11日.中国全面防控“甲流”的战斗正式打响了。

甲型H1N1流感在世界流行,之前有的专家认为,全球性大流感有三波,第一波较小,夏季会消失;第二年秋天会卷土重来,这一波较强;以后还有较弱的第三波。可是,事实证明,至2009年5月底,甲型H1N1流感并未有停止的迹象,因为这是一次与1918年杀人流感类似的全球性大流感。而1918年杀人流感不同于其他全球性大流感,它只有两波,第一波较弱,并很快过渡到最强的第二波,在杀死大批人后,随之突然消失。

至2009年5月25日止,甲型H1N1流感已从墨西哥扩散到42个国家,确诊病例上万。2009年6月4日,世界卫生组织拉响了全球性流感暴发的最高级别警报一一六级警报;这是该组织41年来首次将流感警戒级别提升至六级。甲型流感已发展成全球性大流感。

每次世界范围内流感大暴发,磷酸奥司他韦都会成为家喻户晓的抗流感神器。奥司他韦的前身是化合物GS4104,是由吉列德科技公司研发的,生产权和销售权于1996年转让给罗氏公司。罗氏公司在临床实验结束后于1999年向FDA提交申请,其后把GS4104正式命名为达菲。2005年以后,随着禽流感的蔓延,罗氏授权许可上海医药集团和东阳光集团生产,上海医药集团生产的商品名为奥尔菲,东阳光集团生产的商品名为可威。

药店里售卖的奥司他韦

2009年9月,卫生部发布“甲流”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详细规定了免疫程序、接种人群与地区及接种疫苗的时间等。

截至2010年1月1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累计完成“甲流”疫苗批签发498批次9187.7万人份,累计完成“甲流”疫苗接种5567万人。

《流感诊疗方案(2018 年版)》中推荐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应尽早使用奥司他韦治疗,包括:年龄<5 岁的儿童 (2 岁以下更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年龄65 岁的老年人,以及伴有以下情况或者疾病的患者,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等;肥胖人群;妊娠及围产期妇女。其他非高危人群,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相对低很多,服用奥司他韦可以缓解症状,缩短病程,不服用大多数也会自愈。

对于奥司他韦的预防作用,《流感诊疗方案 (2018 年版)》还提到,抗流感病毒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只能作为没有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后尚未获得免疫能力的重症流感高危人群,以及接触过疑似流感病人或者近期去过公开的疫情场所人群的预防措施,总而言之目前来说最佳的预防手段仍然是每年接种流感疫苗。

参考资料:《人菌共存的奥秘》董仁威;《心路医路呼吸分册》钟南山,王辰;《改变人类历史的自然灾害》(英)乔恩·怀特;《新发传染病的预防及治疗》鲁植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