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 何杰华 图 片© / 李丹砾liz — 跨过第二座门楼,再回到第一进祭祀区,三块古碑并排立着,我之所以折回来,正是因为它们。从碑文去解读一座建筑或一个时期的历史,是最不容易出错的,建筑就算各时期有各时期的不同,但也还有会存在不同时期风格的承袭和交叉往复,但文字不同,碑文上最有价值的便是准确的时间,如年号。前几个月我便从崖州学宫的一块古碑《程奉协宪批准永远遵照执行》解读出清绿营兵的生存状况,读出了那个时期军饷被克扣、靠朋银艰难度日的军旅人生。 那这三块碑又能给我什么? 三块碑因年代久远加上保存不善,均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字迹已经模糊不清。这几乎成为了通病,那些负责文物保护的单位不知道做什么去了,碑廊不建,碑亭不建,东坡书院的那些石碑倒是被保存得很好,大概是因为那儿是旅游景点有经济产出,而这里没有吧。 我从同行的测绘团队那儿借来粉笔,这是最简单的辨识方法,用粉笔将古碑上字痕涂现出来,再根据自己对历史文化的一些了解进行解构,如果碑刻毁坏的不是很严重,基本上能窥探出一二。正如上文所说,最有价值的便是碑刻上的日期——年号。那这三块碑分别是什么时候的,又记录了什么样的内容呢? 右起第一块碑刻于明万历二十三年,碑文正文部分能辨识出的是“赐许进士会文馆”;第二块碑刻于清乾隆庚申年,正文是“东林堂”;第三块刻于清乾隆戊辰年,正文是“万福楼”。 在我们考察这处建筑兴趣正浓的时候,来了三位当地的村民,其中一位还参与过这里的一次修缮,三位至少都是六十岁以上。正如这里已没有了香客一样,村子里也没有了年轻人。我在和他们聊天的过程中,非常较劲地纠正了三种说法,和提出了一个请求。 首先,这里不能简单说是“五姓共祠”的所在,五姓的信息只出现在庚申年共立的那块碑上,我们从村口到这里的路上,分别看到了金姓和何姓的独立祠堂,建筑大多是在民国后期或建国初的,也就是说纵使五姓曾在这里共祀过,这种情况也只存在过一段时期。 其次,这里叫“东林堂”也合理也不合理,虽然政府立的标识牌是这么写的。如果第一块碑能被证明不是从别处移来的,那么这里起码先后叫过三个名字,分别是会文馆、东林堂和万福楼,仅取中间序列的名称,不合理,但也不可能说这里是“会文馆”、“东林堂”和“万福楼”,所以也合理。但一般是不是应该用最早的命名或是最近的命名?叫“会文馆”或“万福楼”。 还有一点,便是查资料发现好多专家说东林堂始建于清乾隆时期,我认为这种说法很草率,万历二十三年立碑,乾隆时期建?这肯定是荒谬的。现在能给出的假设是:万年二十三年始建,那时这里是赐给一个许姓进士讲学的,叫“会文馆”;乾隆庚申年全村的五个姓氏的村民一起捐资进行了修建,改名叫“东林堂”;乾隆戊辰年再一次修缮,立碑“万福楼”,这个“万福楼”有两种可能:将“东林堂”改叫为“万福楼”或者是在这里添建了一栋“万福楼”。至于这个万福楼,与同朝乾隆为信佛的孝庄皇太后所建的“万福楼”都应属于佛教建筑,它又名“万佛楼”。成都的杜甫草堂也有座由万佛楼改名为万福楼的建筑,我们所谈的这里的万福楼不存在了,看杜甫草堂的图感受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