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蚌会战国军将领系列(四)——黄百韬(下)

 兰州家长 2023-02-28 发布于甘肃

肆| 组建七兵团

在徐蚌会战前,黄百韬几乎是国民党各大战略区连续两年表现最好的前线军事主官。

1947年8月的胶东战役,1948年6月的豫东战役,这两战中黄百韬的25师都是最出风头的部队。

豫东战役打完,南京那边何应软拍腿大叫“黄百韬真是英雄”!

南麻临朐战役,虽然最出风头的是胡琏整11师,李弥整8师,但是黄百韬也是外围增援最卖力,最凶猛,最有穿透力的部队。

其至孟良崮战役,黄虽然也受处分,但是25师仍然是当时救74师相对最投入的部队,黄百韬手下大将,后来任25军军长的陈士章后来回忆说,黄百韬几乎是解放战争华东战场国军同级别战将中,战绩最优,表现最疯狂,最积极的那个。

文章图片1

这么说吧,如果把时间截止到1948年10月,在国军序列里重新评一个“五大主力”,黄百韬的25军,是肯定要入选的。

黄百韬在1946-1948两年整的时间里与共军大小战役交手无数,早就积累了丰富的对战经验。

围攻碾庄圩的华野官兵后来在接受凤凰卫视记者采访时时说过,黄百韬部队村落防守极有经验和妙招。比如在犀角两墙交汇处,用轻机枪打出一个洞,这个洞里摆一挺轻机枪,迅速就可以成为一个射角和视界都极为广阔(最大可以到270度)的临时堡垒,迅速控制很大的一片范围。这个接受采访的当时华野部队的人还说,我们打仗就是凭思想工作,凭勇敢,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在书本上学不到的,言下之意,黄百韬部队的战斗技术,军事技能,是值得肯定和被对手学习的。

粟裕总结南麻、临朐战役报告中,批评打援的7纵,和地方武装渤海军区3个团时说:“可是我们打援的部队不大得力,甚至在敌我相等的兵力下还堵不住他”。

文章图片2

《粟裕军事文集》322页,《认清战局,改进工作,争取胜利》1947年8月9日

豫东战役结束后的48年8月,校长正式组建第7兵团,以黄百韬为司令官,辖第25、63、64军。

本来校长想让胡链当这个司令,陈诚也是这个意思(黄维刚刚当了12兵团司令,也是刚好平衡胡链),不过因陈诚排挤其他派系太过,弄得人人自危(闹出紫金山哭灵的闹剧),顾祝同和何应钦的手下的黄埔学生,都鼓动两人去校长面前说说。

顾祝同和何应钦在校长面前说自古但凡一个领袖都是两条腿走路,如果只重用一条腿,最后很可能变成曹操和司马懿那样,最终把领袖架空了。

校长一听误会了,因为前几天顾祝同随口建议让黄百韬当7兵团司令,校长没同意,顾祝同也没坚持(必定是杂牌,没有人会硬推你上),校长想想也确实要顾及何应钦和顾祝同的面子,就大笔一挥让黄百韬当7兵团司令,这就是黄百韬的传奇人生。

豫东大战之后,因黄部的卓越战功,在顾祝同的极力推荐下,并为安抚杂牌军,将于余汉谋系统的广东军63,64军与同样具有广东背景的25军合编为第七兵团,黄任司令,64军军长黄国梁出任副司令,25军副军长唐云山亦出任副司令。但黄国梁因对内战态度悲观并未到任即离队另谋他就,仅保留副司令的身份,而黄在25军军长的举荐中,受到国防部掣肘,最后仅能保举才能不高的陈士章出任。

文章图片3

(一)25军

黄百韬这个人没有自己的系统,1943年10月才从顾祝同的参谋长调任25军军长,可以说跟25军没有渊源。

国军可是很讲究这个的,比如杜聿明邱清泉和第5军,胡链黄维和18军,他们都是在一个系统里,团长旅长师长军长一路成长起来的,跟这个系统有很深的关系,才能算自己人。

黄百韬的悲剧人生,使他没有自己的基本盘,如果不是顾祝同的支持,黄百韬是没有办法在25军站住脚,也就更不可能做出一番成就。

25军的历史是极其魔幻的,该军前身是王家烈的双枪兵,王家烈在中央红军“长征”进入贵州时被校长收拾了,这支部队就被校长掺沙子,分而治之,一点点改造成嫡系部队了。

(严格意义上来说,校长嫡系部队九成以上都是收编改造的杂牌军,比较有代表性土木系11师,就是陈诚警卫师加五省联军一部合编改造而成)

徐蚌战场上,25军3个师,40师是25军的绝对核心,由税警总团改编,严格意义上孙立人的新38师,都算是40师发展出去的,40师才是继承的税警总团正根,这个师装备训练兵员在国军中都是上成(这要感谢宋“国舅”)。

108师,东北军当年改编的18个师之一,王以哲的老底,46年由顾祝同旗下的黄埔学生唐名标任师长,改造完毕,成为嫡系部队,不过战斗力差点。

148师,原来是川军范绍增(小名范哈儿)的基干,被校长收拾后,所部两个师,被嫡系的25军和88军分别吃掉消化了。

文章图片4

因为在豫东大战中损失惨重,25军中较为弱小的川军148师战后一直在宿县整补,黄百韬作战中常常将148师摆在前面,因此被148师认为自己成了炮灰,和黄产生芥蒂,实际上,25军的40师,108师也常常血战。宿县整补期间,148师各主官纷纷前往南京游说,寻求调动。以至于日后宿县战役期间,曾经多次重创解放军的148师竟然在一夜之间被中野全歼。

这是以上三个师的情况,所以说25军绝非杂牌,如假包换的嫡系部队,而且还是顾祝同的基干之一。

不过自从黄伯韬当了25军军长后,25军就特别惨,因为黄百韬要表现的自己光明磊落,攻则在前,撤则在后,从当军长开始就带着25军猛打猛冲,黄这个人除了带队冲锋,好像也没有什么指挥艺术,往往造成25军伤亡惨重。

比如救胡链的18军和72军,黄都是亲率部队冲锋,25军伤亡近万人,各级军官伤亡半数以上,在碾庄黄百韬又命令25军去掩护44军(原来刘湘所部川军,48年的时候还算是杂牌,战斗力特弱)撤退,搞得25军被44军拖累(鱼腩部队,又携带了大量非战斗人员),成为7兵团第一个被打残的军。

也许有人说25军这一个算是嫡系的主力师加两个杂牌军改造的师,总感觉酒里掺了水,好像不那么纯,其实这是国军一直以来发展壮大的正常情况,往往就是一个嫡系师,收编几个杂牌师,慢慢改造,比如更换军官系统,补充兵员,更新装备,重新训练,一点点把杂牌改造成嫡系。

文章图片5

这个比较经典的案例就是18军,11师是骨干,18师其实最早是谭派的湘军,被陈诚收编改造成嫡系部队,118师是新兵组建的。可以说跟25军一模一样。

7兵团成立之初,因为黄百韬除了自己带了几年的25军,再没有其他系统,顾祝同也不比陈诚,手下基干部队也不多,没有部队调给黄司令官,但是黄司令官好歹一个兵团,总不能只有一个部队吧,无奈之下国防部把伞兵部队改编的第三快速纵队和交警第二总队划给黄司令官,这就诞生了一个非常有特色,而且独一无二的兵团。

其他各嫡系兵团都是起步两个军,配属若干部队,黄兵团是一个军加伞兵加军统交警总队,交警总队号称美械装备,但是必定是特务武装,战斗力很差,也自成体系,只听军统不听黄司令指挥。

伞兵部队是天之骄子,更豪横,横竖看不起杂牌加屌丝的黄司令官,也不听他的,所以黄司令官虽然当了兵团司令,还是个军长的实力,可怜的很。

文章图片6

不过说个题外话,黄百韬自从指挥了第三快速纵队,捡了一个大大便宜,这帮伞兵被美国人惯坏了,除了自己原来的装备,一点不珍惜国防部配属给他们的各种重武器。

因为伞兵天生被包围,一直是敌后拿着轻武器到处打突袭,要那么些榴弹炮,重迫击炮和战防炮干啥,反而成了拖累,伞兵部队不要国防部配属的美式榴弹炮,黄司令官作为兵团司令自然义不容辞的都代为保管了,不过这一保管,基本上算得上是变相吞掉了。

25军在黄司令官的指挥下,损失惨重,但是国防部给补给的太慢,除了40师装备全点,其他两个师缺枪少炮,这次收编伞兵不要的重装备刚刚好补充自己了。

三大决战前,国军重武器缺失已经非常严重了,除了嫡系老部队,重装备能有点,其他部队重装备严重不足,比如襄樊战役,康泽指挥的几个旅,除了104旅有几门重迫击炮外,其他两个旅最重的武器只有82迫击炮,西北的胡长官一个旅只有4-6门山炮,中原很多美械军,一个军(例如8军)只有8门榴弹炮,一个师只有8门山炮,比如第4军只有12门老式沪造山炮(光绪年间的产品),下属各师只有迫击炮。

文章图片7

黄长官吞掉了伞兵部队配属的重武器,实力大增,25军军属炮兵除了12门山炮,还有4门榴弹炮,各师除了4门山炮还有4门重迫击炮,每个团装备了几个火箭筒,团属有了迫击炮连,营属有了迫击炮排,每个连装备了几门60炮。

这装备别说其他嫡系部队了,可以说比大部分半美械军都豪华,大部分半美械军可是一门榴弹炮都没有,即使美械军很多榴弹炮也不全,如果按照半美械军的一般定义,25军算得上半美械军了。

另外据说黄司令官贪得无厌,除了配属给伞兵的重武器要吞,连伞兵自有的M2重机枪也要吃掉,不过这次伞兵可不愿意了,你吃掉的那些重装备反正我不要,但是我的东西,你就别多想了,最后黄司令官跟伞兵可以说闹得很不愉快,伞兵没多久也调走了。

顺带说一句,交警总队是军统的基本武力,黄司令官惹不起,所以大体上秋毫无犯,快三纵队的坦克和装甲车是“二太子”的禁地,黄百韬也不敢碰,其实碰了也玩不转。

文章图片8

伞兵和交警调走后,国防部又把粤军的63军和64军归黄兵团指挥,自此黄兵团的基干算是组建完毕了。

黄百韬太会来事了,这个时候他又成广东老表了,把63军64军拉拢的一愣愣的。

(二)63军

63军和64军同出于余汉谋系统,在抗战中以血战闻名,但因为属于杂牌,在解放战争初期装备很弱。

63军在内战爆发后属于后备部队,基本未与解放军大战,并在仅有的几次作战中损失惨重,7兵团组建之后,余汉谋将63军的军长撤换为独臂将军陈章,此人在抗战中以勇敢闻名,并断掉一手。

文章图片9

64军军长原本是黄国梁,黄国梁离队后,由刘镇湘出任军长,64军本身极为倚重刘镇湘师,因此刘镇湘出任64军军长属于当仁不让的最理想人选。无论在抗战还是内战中,刘镇湘均有很好表现,甚至经常超越整25师。

在南麻临朐战役中,刘镇湘部最先突破解放军防线。黄本人对刘镇湘印象极佳,黄的部属曾回忆说,在某次策应张灵甫的作战中,64军和整25师齐头并进,相互争先,取得了很好的战果。

刘镇湘还有句口头禅:“我们连日本鬼子都不怕,难道还怕几个土八路?”刘镇湘被俘后,也曾承认自己狂妄自大,骄傲轻敌,害了七兵团。豫东大战之后,整25师、64军因为卓越战功,全体换为美式装备,战力得到较大提升。

这两个军都是粤系陈济棠的老底,展开说前先要说说余汉谋这个二五仔,作为陈济棠的基本武力,最嫡系,在陈济棠反蒋的时候,这货尽然背叛陈济棠(当然陈济棠也算是二五仔,当年李济深反蒋的时候,他也是作为李的基本武力,最嫡系,公开背叛李济深)。

文章图片10

陈济棠

然后在他和校长的通力合作下,没让校长太费劲,粤军几个军尽然自己主动嫡系化了,粤军算是各大派系中,算自我嫡系的典范,完全不让校长费心。

不过虽然粤军高层都是二五仔,但是广大粤军官兵还是中华大家庭的一份子,辛亥,护法,护国,北伐,剿匪,抗战,内战,几乎没有落下,可以说粤军余汉谋所部62军、63军、64军、65军战绩斐然,对校长的支持丝毫不比嫡系部队差,粤军各军基本上也是各个战区的重要武力之一。

不像其他杂牌,大多鱼腩一样的存在,比如62军在华北,65军在西北,63军64军在中原,不论是战斗力还是作战精神,比嫡系部队都丝毫不差,也是各战区可以依靠信任的股肱,所以校长对粤军也非常重视。

文章图片11

余汉谋

黄百韬算是作战勇猛,忠于职守,死的也壮烈,委座特追晋陆军上将,又派参谋次长林蔚作为代表,举行公祭公葬,作为嫡系兵团司令官的黄百韬,这个待遇似乎不差。

不过跟黄百韬手下63军军长陈章比,瞬间天上地下,陈章差不多跟黄司令官前后脚战死,但是陈军长的待遇比黄司令官高太多了,首先陈军长作为一个军长,也追赠上将(果军战死了这么多军长兵团司令,能追赠上将的确实没几个人)。校长要求陆军总司令余汉谋,组织在南京的广东籍有头有脸的人物全部参加,校长亲赴公祭现场,亲临亲哭亲训,校长大大赞扬了陈军长的壮烈和广东老表对果党的支持,这待遇这规格,不知道地下费劲心机,呕心沥血的黄司令官作何感想,拼一辈子,还是不如人家出身好。

既然说陈章和63军,网上很多人给63军覆灭找理由,说什么陈章是战前一个月匆匆忙忙接任63军军长,所以63军的损失是因为陈章不了解部队,造成指挥混乱,才被解放军全歼的。

只能说持这种观点的人,看历史完全是不求甚解,人云亦云,丝毫没有静下心多了解了解,余汉谋粤系四个军,师出同门,同根连心,就说陈章,在余汉谋所部历任连营团旅师军长,接任63军军长前,先后出任63军副军长和62军副军长,完全算得上63军的老干部,是中国特色的同系统成长的干部,何谈对部队不了解?

同样拿黄维举例,虽说土木系大多不喜欢黄维,但是谁敢说黄维不了解18军,因为黄维也是土木系成长起来的干部,大家知根知底,不喜欢归不喜欢,终究是自己人。

63军为什么损失?核心问题还是黄兵团的通病,被运河阻断,五个军走一座铁桥,要多少天才能走完,而且路径太长,硬生生把自己弄成一直长蛇阵,首尾不能相顾。

文章图片12

黄百韬就是个连长排长的水平,根本指挥不了大兵团,这么多人撤退,混乱不堪,毫无秩序可言,黄也没有战场全局意识和独断能力,完全是五个军长,事到临危各自谋,毫无配合可言,进一步加大了混乱程度。

63军除了少数人渡过运河,大部分人被解放军围困在窑湾,陈章作为一个军的军长,在部队大部分没有渡河的情况下,没有安排掩护部队,没有安排所部撤退顺序的情况下,没有统筹指挥,丢弃大部队,独自抢先强渡运河,关键是渡河过程中,他还被流弹伤了,后来因伤重和绝望,自己想不开自杀了,要知道此时黄司令官才刚刚下达撤退命令,63军建制比较完整,战力未损。

63军在陈章死后,尚自动集结在窑湾固守待援,63军在群龙无首,建制不全,指挥失灵,混乱不堪的情况下,自发抵抗三昼夜,这战力这战斗意志,可以说大部分嫡系部队都望尘莫及,所以说这个军的损失,纯粹是将帅无能,跟其他无关,没有理由可讲。

(三)64军

7兵团全军覆灭,64军军长刘镇湘是有一定责任的,7兵团下达撤退命令的时候,共军主力尚未通过运河铁桥,黄兵团如果全力逃跑,说不准还能逃出去几个人,但是63军因为指挥混乱已经指望不上,25军和100军因为黄百韬的瞎指挥已经残破,44军战斗力太差(川军啊川军,川人只有卫国的时候才拼死作战,不畏牺牲,一打内战,就成烂部队了),就剩下他刘镇湘64军一个完整有战斗力的军了。

其他各军长包括黄百韬对当下情况都有谱,全部主张快跑,能走一里好一里,25军长陈士章还现身说法,说当年豫东战场25军和72军只隔二十里,炮火连天,都始终冲不开解放军的隔绝,现在大军留在孤地绝境,指望邱疯子远道而来,来救大家,根本痴人说梦。

黄百韬也非常了解邱疯子的脾气,说的很明白,就是差五里,邱清泉也不会来,可以说陈士章和黄伯韬都是明白人,事实证明,他们也说准了。

可是刘镇湘这老表说下一站大许家,黄百韬给他分配的驻地是一座土山,他不喜欢(理由惊人),而且他在碾庄已经修筑好阵地,一定要跟共军打一仗(迷之自信),非要坚持不走,固守待援。(邱司令官谁都看不上,李司令官是个泥鳅,孙司令官的强项是跑路,谁能救你?)

文章图片13

结果64军硬是拖着7兵团等解放军全部过河,稳稳当当把他们围剿在碾庄,说到这,我不得不说,刘老表真人才也。

黄百韬也是奇葩,在此危机存亡之秋,他自己明知留下是死路,不强令全军转移,尽然听刘老表的话,葬送整个兵团,这个主要责任是黄百韬的无疑。

25军、63军、64军、100军都是有一定战斗力的嫡系部队,尤其25军和63军、64军,归黄百韬指挥也算有点时间,配合了解,都算比较默契。

(四)100军

100军是王耀武系统,很长一段时间归徐州剿总直属,也归2兵团指挥过,救火队的性质,属于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反而归黄百韬指挥算时间比较短,算不得7兵团的基础兵力。

由于国军频繁的调动,济南战役期间,100军也被归于7兵团建制,100军是国军嫡系,全副美式装备的精锐部队,前身是83师李天霞部。孟良崮战役前,本归李天霞指挥的张灵甫主动将自己划给黄百韬指挥,因而83师与25师矛盾很大,又后来更因为在孟良崮战役中与25师互相推脱责任,以致两军更是剑拔弩张。

而100军自以嫡系自居,看不起杂牌出身的整个7兵团,且闻名黄百韬作战时的过于勇猛,因此从归入7兵团建制后,便极力寻求脱离黄百韬指挥。

(五)44军

44军是九绥靖区唯一的一个正规军,九绥靖区司令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延年,九绥靖区下辖第44军,第一挺进支队,连云港两个守备总队和若干保安旅团,守备总队和保安旅基本上都是收编的伪军或者地方游杂武装,不值当一提。

国军地方武装或者前伪军但凡像样的,都被陆续收编成正规军了,如果1948年还是没有改编成正规军,基本上就是差到极致,国军收编的伪军和地方武装,但凡正规点的,能顶个屁用的,可以说都给正规军番号了,没有正规番号的,就是连屁都不如,所以这些杂牌不提。

不过第一挺进支队,要多说一句,因为他的指挥官王宏鸣,这个人是红小鬼出身,江西人,老红军老八路,参加过多次反围剿,长征,平型关大战,115师的团级老干部,建立过敌后根据地,这货后来投日当汉奸了,原因过程不表,有兴趣可以自己查,投日伪后太君给了一个伪军营长职务,后来拉起来一千多人的伪军,日本人投降后,又被国军收编了,因为李延年的九绥区兵力不足,划给李司令指挥,李司令海州大撤退的时候,被黄司令官吃掉了,所部用来补充25军的缺额。

现在说九绥区唯一的正规军,44军算是川系刘湘的嫡系,1935年校长整顿川军,由刘湘的两个师加刘存厚的一个师组成,抗战期间参加卫国之战,各种战役战斗能参加的都参加了,虽不敢说战功赫赫,但是最起码为国也是尽忠了。

成立之初的军长叫王缵绪,刘湘的大将,抗战后期到徐蚌被全歼的时候,军长是王泽浚,王缵绪的儿子,二世祖,可以说非常混蛋一个人,高衙内那种货色,抗战结束后,44军从三个师被裁减到两个师,但是基本上还是王家父子的私人军队(一直没有被嫡系化,这点不得不说王家父子了不起),杂牌到极致,战斗力近乎透明。

44军抗战的时候确实有功,但是估计是川军打内战不行的老病又发作了,内战一爆发,又成了鱼腩,徐蚌部队虽多,这个军可以归入负资产,所以当初委座想固守海州,深知44军靠不住,就准备调徐州剿总直属的100军归属九绥区建制,100军马上就要赶到了,结果临时又变卦了,让100军再往回走,走到半路,又让100军折回,归黄百韬兵团建制。

100军怎么想,我不知道,借用李延年对委座的徐蚌总监军、大钦差李以劻(这个人看似名不经传,但是极其重要)说的对这个事情的评价“举棋不定,亡国之征”,后来44军和100军归入黄百韬兵团,44军的到来,间接整死了7兵团。

九绥区司令部后来改编成了6兵团司令部,旗下部队除了44军以外,基本上都让黄百韬补充25军了(估计是老表们排外,除了广东老乡,九绥区的保安旅守备总队伪军一律看不上,不屑为伍,另外25军应该也是被黄司令官用残了,兵员缺太多,所以来者不拒),以上就是九绥区情况。

以上就是黄兵团主力的情况。

伍| 三不解

黄百韬本人11月6日对国防部作战厅长郭汝瑰、第8绥区司令长官李延年说,“国防部作战计划一再变更,处处被动,将帅不才,累死三军”。临死前又对第 25 军副军长杨延宴说,

我有三不解: 1.我为什么那么傻,要在新安镇等待第 44军两天; 2.我在新安镇等待两天之久,为什么不知道在运河上架设军桥; 3.李弥兵团既然以后要向东进攻来援救我,为什么不在曹八集附近掩护我西撤。”

文章图片14

评价黄百韬的表现,一般主要集中在黄百韬的“三不解”。其实后面还要加上一个,就是黄百韬后来终于撤到碾庄圩的时候,没有选择一鼓作气突到徐州外围,而是在刘镇湘的怂恿下就在碾庄停下来,选择顽抗(当然,稍后国防部也有明确命令让他坚守碾庄,从而让他不能抗命西撤)。

关于黄百韬准海战役中的表现好坏,主要可探讨的无外乎就是这4点。

事隔多年,在国共双方乃至潜伏在国军中的间谍们都把较为完整的信息展示出来,让后来论者形成种近乎“上帝视角”来评述当年各方主帅的临阵决策的时候,你会发现,所谓黄百韬的四焦点,都不再是什么难解的问题了。

1、黄百韬为什么要在新安镇等两天?

因为他无法违抗上级命令。这说明国党的整套体系已经烂到骨子里,无可救药,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用《大决战之淮海战役》李弥的台词说是:你都下辖5个军了,还在叫苦?

11月7日,华野各个纵队正从北面急速南下,黄百韬兵团5个军侧敌行军,随时有可能会被斩成数段,该兵团唯一的生机是指望北面的冯治安第3绥靖区能多挡住华野主力一阵子,为自己争取撤退时间。

文章图片15

2、如果黄百韬事先在运河上多架几座桥,整个兵团过河速度是否能更快一些呢?

实际上,他并非没有想到,而是此前在徐州开会时,刘峙已经答应派出工兵团在运河上架军用浮桥,因此作为下属,黄百韬没再就此事催促上级罢了。

果真如黄百韬所言,运河上多几座浮桥就能改变第7兵团命运吗?笔者以为情况可能会更糟。因为发生在运河铁桥上国军与难民争道的那一幕,照样会在各座军用浮桥上演。而且通道一多,部队的行军组织协调工作就越发困难,而这恰恰是国军的弱项。更何况,在河上只有一座铁桥的情况下,黄百韬尚能控制各军按他的计划交替掩护。如果桥一多,在战场上坑队友为常态的国军大概率会阳奉阴违,争相逃命。一旦没有交替掩护,只怕第7兵团在过运河时就会建制全乱,搞不好还未到碾庄,就会被华野各部冲散。国军部队一旦失去组织,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届时,华野恐怕无需在碾庄浴血奋战10余天,只要在运河两岸野战2、3天,就像东野在辽西冲散廖耀湘兵团那样,干净利落地解决黄百韬兵团了。

所以,黄百韬所谓没能事先在运河上多架几座桥的遗憾,其实是福兮祸兮的问题。

3、黄百韬责怪李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运河没有架桥之所以会变成问题,其实是源自第3绥靖区何基沣、张克侠在徐州东北贾汗地区的阵前起义。正是由于何张起义,造成徐州东北形成军事真空,才让华野部队不费吹灰之力,迅速南下,在曹八集区域截断黄百韬西撤路线。同时,让作为华东国军指挥中枢、物资基地的徐州顿感门户空虚,猪帅刘峙只才迅速调13兵团李弥从碾庄西撤,回护徐州。

要换作他坐在刘峙那个位置上,他也得急调李弥兵团回徐州“护驾”。要是李弥兵团到了9日仍驻在八义集附近,那么被华野分段合围的,恐怕就不只是黄百韬第7兵团,还要加上李弥第13兵团了。

文章图片16

众所周知,碾庄告急之时,李弥和邱清泉两个兵团合力东援,都没能冲破华野阻击线。如果李弥兵团被围,只有邱清泉兵团东援,恐怕就更没戏了。

以上剧变,客观上造成了黄百韬没有提前架桥,显得成为重大“失误”,李弥西撤徐州,让黄百韬不解。其实一切的根源就在于何张起义。何张不起义,那么华野便没那么容易直接侧敌南下直扑曹八集,把黄百韬西撤路线堵死。

因此,我们不妨设想,如果何张不起义,黄百韬西撤路线有2个军,4万人做依托和掩护,即便没有提前架桥,即便李弥不在碾庄接应,黄百韬是大概率是可以将7兵团主力拖回徐州的。

所以,黄百韬的三不解,其实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 何张起义

文章图片17

4、为何留在碾庄?主要是黄百韬自己的问题,当时华野包围圈尚未形成,向西撤往徐州尚有一线生机。黄百韬明知是死路,不强令全军转移,竟然听刘镇湘的话,致使整个兵团丧失最后一线生机。

所以,从黄百韬兵团覆没这个局部,到国军淮海战场上的整体崩盘,从战役一开始其实就已经注定了最终结局,不是啥偶然事件或改善局部微操就能挽回的。

陆| 战场外其人

与大多数国民党高级将领不同,黄百韬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他奉公守法,时刻勤谨 ,同周围那些醉生梦死的将领形成了鲜明对比 。抗战胜利后,受美军影响,国民党军许多部队跳舞风气滋盛。

黄百韬对此颇不以为然:“我们和美军不同,我们的忧患未除,不是酣歌曼舞的时候。不相信跳一夜的舞,第二天办事精神不受影响。即使别人说我头脑顽固,总改不了这样想法。”

1948年秋,徐州“剿总”召开军事会议,晚间聚餐后有些将领约集举行舞会,他拒绝参加。返回驻地后,他感慨的说:此时此地,还欢乐得下去吗?

黄百韬升任7兵团司令时,奉命保荐25军继任军长人选,先保副军长唐云山,继保顾宏扬(亦曾任25军副军长),均未获准,后来才保准40师师长陈士章接任。黄曾对人说:唐、顾二人,都绝对服从我的指示,合作无间。如由他们带兵,在我指挥之下,当不致有所错失。

济南战役初期,很多人认为王耀武整军经武三年,实力充足,工事完备,必能久守。当时25军于帝邱店激战后,于宿县整补,未到一个月,即奉命北上解围。行至邳县,黄百韬对身边的人说,济南必失,此行必是白忙一场。很快济南果然失守,王耀武化妆逃出被俘。

文章图片18

黄百韬说:“济南被围之初,我在无线电话中听到王耀武向南京家属通话,告其夫人,某事如何,某事如何,细细叮嘱,达半小时之久。大敌当前,身为统帅,指挥之不暇,何能顾及家事?私而忘公,已无必死之心。”

结语

黄百韬跟大部分的普通人一样,出身很普通,起点很低(小兵起家),媳妇也出身低,真正是全凭自己,没有外力,不但要拼死努力,丝毫不能松懈,还得八面玲珑,谁也不能得罪,费了好大的力气,将将改变了一点点自己命运。

只以军人的标准来衡量黄百韬的话,称其为职业军人的典范也并不为过,但抗战结束后坚持自己的信仰,最终成为解放战争的牺牲品。

黄百韬在果军各个派系间小心攀附,甚至不惜主动当替死鬼和炮灰,去摇尾乞怜,求得其庇护,进而保全名利,黄百韬在上级面前表现的自己忠心耿耿,在下属面前控制的极其严酷,冷酷无情,这就是黄百韬的魔幻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