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学原理简说之四:两本论之说

 潘海露 2023-02-28 发布于江苏

近期,讨论“资本”的文章较多,对于“资本”的解读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但是,我觉得在现时代,仅仅探讨“资本”已经适合不了实践的发展需要了。因为在目前的环境中,不仅存在着资本雇佣劳动的方式,同时也存在着劳动雇佣资产的方式;不仅存在着剩余价值的生产形式,同时也存在着消费价值的生产形式,相应地,不仅要重视传统的“资本”经营方式;更需要重视新兴的“工本”的经营方式。

在讨论“资本”和“工本”之前,我们先要对两种经济学的不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是什么?

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曾经提到:“围绕用立法手段限制工时问题而展开的斗争所以更加激烈,撇开利润贪求者的惊慌不谈,是因为这里的问题涉及一个大的争论,即构成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实质的供求规律的盲目统治和构成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实质的由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之间的争论。因此,十小时工作法案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实际的成功,而且是一个原则的胜利;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一次在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面前公开投降了。但是,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对资产的政治经济学还取得了一个更大的胜利。我们说的是合作运动,特别是少数勇敢的'手’独立创办起来的合作工厂。对这些伟大的社会试验的意义不论给予多么高的估价都是不算过分的。……”注意这里马克思两次提到的政治经济学的区别:前一次提到的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与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区别,这种区别体现在供求规律盲目统治与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的区别。后一次提到的是劳动的政治经济学与资产的政治经济学的区别,这种区别在于合作工厂一一即公有制企业的产生。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两个本质区别:

第一是工人阶级的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根本区别: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属于劳动阶级的经济学范围,而西方经济学属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范围。

第二是劳动的经济学与财产的经济学的区别: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劳动为对象的经济学,是以活劳动、劳动能力价值化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而西方经济学是以财产为对象的经济学,是以生产资料、资产增殖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

第三,由前面两个区别,我们自然会由劳动的经济学必然会过渡到劳动所有权的经济学,由财产的经济学必然过渡到资产所有权的经济学。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第三个区别是劳权经济学与产权经济学的区别。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三个根本性的区别,我们就可以来讨论到底什么是“资本”的问题了。

那么,站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看,到底什么是“资本”呢?工本又是什么呢?

一,“资本”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具体形式,“工本”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具体形式。

首先,我们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待“资本”到底是什么?

在理论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这表明西方经济学就象新冠病毒一样,严重地污染了我国学术界和经济学界。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进来”。如果抽取了各种社会生产的特殊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法就只是自然的、技术的结合方式,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但是,“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由于社会性质而造成的特殊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特殊的结合方式,就把社会生产方式区分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接着,马克思又进一步具体地说:“在当前考察的场合,自由工人和他的生产资料的分离,是既定的出发点,并且我们已经看到,二者在资本家手中是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结合起来的一一就是作为他的资本的生产的存在方式结合起来的”(《马恩全集》第24卷第44页)。

从马克思的论述我们看到,所谓的“资本”,首先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结构特征:即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两个方面中,生产资料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劳动者则处于从属地位。从物质生产力的角度看,生产过程是人使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形成物质产品的过程;但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角度看,是作为资本的生产资料、吸收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从而形成资产增殖的过程,是物统治人,而不是人支配物。正因为如此,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

从这里我们看到,所谓的“资本”体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的方式,它也体现了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特点,突出了以资本形式出现的生产资料在生产力中的主导地位,从而确立了资产者的主体地位,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性质和特征,那就是满足资产所有者对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运动性质就是资产增殖运动的特点和特征。

“资本”体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形式,因而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结构特征与客观要求,从而也隐含了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特点。资本主义生产力所以要以资本与雇佣劳动相结合的方式存在,根源在于生产资料归资产者所有,而劳动者只占有自己的劳动力,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决定了劳动者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来实现,从而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作为资本生产的存在方式。

因此,当我们谈及“资本”时,它本质上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的方式,它包含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结构特征,体现了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基本特点,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隐含了资产所有者的生产主体地位及对资产增殖的利益要求、……。

如果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已经消灭,劳动者具有了双重身份,即既是劳动者又是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因此,作为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每个劳动者都可以与其它劳动者一起,在不损害公有资产的前提下(或在公有资产保值的前提下),利用公有资产,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作为劳动者的工本生产的方式存在的。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不仅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从而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而且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身也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因此,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资产所有权,而是劳动所有权。也就是说,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生活消费个体所有制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结构特征表现为生产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生产资料则处于从属的地位。因此,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结合的方式的特殊性,表现为劳动者工本的生产的存在方式。

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劳动力商品化消去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性,从而也消除了体现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利益要求的可能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化消去了资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性,从而也消除了资产所有者对资产所有权利益要求的可能性。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生产力结合方式表现为“资本”这种特殊形式,而社会主义生产力结合方式表现为“工本”这种特殊形式。

二,“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工本”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它实际上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经济学说,一是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的经济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学说,主要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理论构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就其研究对象来区分,可分为商品经济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理论,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五个部分。《资本论》第一章商品和货币可以称为商品生产理论;《资本论》第二章之后到第三卷结束,以及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可视为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以《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为代表的内容可视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以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人关于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的相关论述为代表的理论,可称为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理论;以按劳分配的公有制经济实践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形成的经济学理论,可以称为社会主义理论;有关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设想与推断可称为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商品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必然也还存在着一定时期的商品生产,因而社会主义生产也受着市场机制的作用。因此,劳动价值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客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商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从商品两重性的分析开始,形成劳动价值理论,从而为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因此,《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就是商品。这也是奠定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那么,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学(或者说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又是什么呢?

就是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进来”。如果抽取了各种社会生产的特殊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法就只是自然的、技术的结合方式,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但是,“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由于社会性质而造成的特殊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特殊的结合方式,就把社会生产方式区分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接着,马克思又进一步具体地说:“在当前考察的场合,自由工人和他的生产资料的分离,是既定的出发点,并且我们已经看到,二者在资本家手中是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结合起来的一一就是作为他的资本的生产的存在方式结合起来的”(《马恩全集》第24卷第44页)。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结合方式,因此“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它必须成为起点又成为终点”(《马恩选集》第2卷第110页)。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把自己的主要著作命名为《资本论》。

正因为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因而《资本论》在对商品和货币进行进行讨论之后,专门在第二篇讨论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问题,讨论了资本的运动与商品流通过程的性质区别,探讨了资本运动的特征,探讨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然后才在这个基础上讨论了资本的生产过程与积累过程,讨论了流通过程,然后在分别考察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基础上对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进行了考察。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我们不难了解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社会主义所有制与资本主义所有制不同的是生产资料实现了公有制,相同的是保留了劳动者生活消费的个体性。

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劳动者同时具有了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一一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作为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他可以和其它劳动者一起,在不损害公有资产的前提下(或在公有资产保值的前提下),利用公有资产,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公共需要;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劳动者在资产所有方面是没有差别的;因此,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为劳动者直接利用生产资料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创造了条件,但是,同时又因为生产资料公共所有的整体性,决定了劳动者只能在不损害公有资产的前提下利用公有资产。

而作为劳动者,以生活个体性为基础的劳动者,他们在消费需要和劳动投入能力方面是存在着差别的。这种差别决定了生产劳动投入的个体性质。因此,当劳动者联合起来,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通过自己的劳动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时,客观上要求体现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劳动量的差别,并在分配上和管理上体现出来。因此,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必须全面地体现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

一方面,劳动者必须在不损害公有资产的前提下利用公有资产,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依据劳动者投入劳动量的差别来体现劳动者在分配上和管理上的要求。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的适合生产和管理需要的工作能力一一工本,在生产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与资本主义生产相区别的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作为劳动者的工本生产的存在方式结合起来的。

工本,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工作的本领。你要投资,你就要有投资的资格;你要做制造业,你就必须有从事制造业的所需要知识、技能、经验及形成价值创造的本事。从经济学的角度,给工本的定义是:劳动价值化的能力,它是与资本相对应的一个基本范畴。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公共的生产资料与报酬劳动相结合,而能够体现这种关系的基本范畴,只能是工本。在一个利用公共生产资料满足消费需要的劳动结合体中,劳动者能够管理企业和参与分配的只能是他投入劳动集体的劳动量。假如这个劳动集体采用工分制对劳动投入量进行计工,那么,把这个劳动者在一定时期的工分累计量除以同期劳动集体的工分总量,就得到这个劳动者的工分比。这个工分比就是他参与企业管理和生产成果分配的凭借,这可以看作是量化的工本。

既然工本是与资本相对应的范畴,那也应该在运动过程中来理解它。那就是投入流通过程中的活劳动不断形成价值的过程:它表现为劳动投入一一形成商品或服务一一形成消费价值量;然后再进行劳动投入,再进行商品或服务的形成过程,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工本的运动与资本的运动相比较,特点是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主导生产过程的进行和扩大;而资本的运动是生产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主导生产过程的进行和扩大。

如果说资本是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的话,那么工本,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三,“资本”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灵魂和主宰,“工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灵魂和主宰。

在价值中国网,华生教授的有篇文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不是国企而是公有资本》。他在开头就说:

“2018年最后的一个工作日,应邀参加了中国政治经济学40人论坛首届会议。我发言说,大家想搞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这个想法当然好,但是这最终能不能在理论上成立,在历史上站得住,不取决于我们今天喊多么高大上的口号,而在于你能不能真正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找到它的微观基础。”对此我非常赞同。

但是,以下的这段话我觉得就有问题了:

“市场经济的灵魂和主宰是资本。今天我们把市场经济请回来了,资本也必然要回来,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市场经济中不抓资本只抓企业那是舍本逐末。我们过去最大的误区就是我们太习惯于财产的实物形式,太看重一个个工厂、商店的物理存在,而太忽视在市场经济中它们活的生命乃是其背后的资本特别是货币资本的运动。当资本运动中断时,这些在计划经济中全部财富的体现可能只是一堆三文不值二文的废墟。”

从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开始,所谓的市场经济也同时产生的。因此,可以说,已有的市场经济的具体存在形式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如果我们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灵魂和主宰是资本,这是完全正确的。这是因为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既然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方面,那么资本自然也就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灵魂和主宰,因为作为资产所有者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形式和过程,资本恰当地体现资产所有者的意志。也就是说,资本正是体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的东西。反过来说,如果资本不是体现资本主义社会特征的范畴,还有什么范畴更能体现资本主义的社会特征呢?

但是,华生教授,凭什么把体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特征的资本当作市场经济的灵魂和主宰呢?

具体的市场经济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的。而这具体的市场经济,也总是由两种机制结合而成的,体现具体市场经济的个性的,一定是企业机制,而作为具体市场经济共性的一定是市场机制。资本是什么?资本是企业机制的形式,而不是市场机制的构件。

华生讨论的是什么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国有企业的改革,这个基础显然是体现具体市场经济的社会特征的生产方式,这是个性的、个别的,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东西。这种东西属于企业机制,属于社会主义企业机制。怎么能够把体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的资本挪用来体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呢?

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需要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原理的。但是我们必须把市场机制与企业机制明确地区分开来,弄清楚什么是市场机制的构件,什么是企业机制的构件。

在这里,华生教授犯了两个错误:

一是没有弄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个别与一般的区别,从而把体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个性的东西当作一般原理来借用;二是没有弄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特征,没有了解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是什么?

如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导的社会主义,如果是科学社会主义,如果是劳动者的社会主义,那么它的最基本的涵义应该是让劳动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当家作主,那就是人统治物,怎么可能让“资本”来主宰一切呢?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如果实现了按劳分配,即按照“谁劳动谁受益”,“谁劳动谁经营”的原则建立企业制度,企业的生产成果只会表现为消费价值,而不会是剩余价值?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同时也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消费了人们在占有资产方面的差别,因此,所谓的资产所有权已经失去了意义,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利益要求成为社会生产必须体现的权利要求。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就是劳动者利用公有的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因此,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化能力,是工本。

如果说资本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灵魂和主宰,那么工本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灵魂和主宰!

很显然,要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首先要弄清,你想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何种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然后要真正理解这种社会主义的基本涵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