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点“通俗国学”四字,和你一起读古诗。 2023年教育部四省适应性考试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毛君游陈氏园① 苏辙 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 筼筜似欲迎初暑②,芍药犹堪送晚春。 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 归轩有喜知谁见,道上从横满醉人。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筠州期间。②筼筜:一种皮薄竿高节长、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园中很多花朵都曾被频频风雨损伤,但诗人游园的心情并没受到影响。 B.颔联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筼筜和芍药,也点出了游园的时节。 C.“无巡”意为不拣选地方,(朋友之间饮酒随意不劝酒之意)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畅饮时的随意状态。 D.路上杂乱地走着尽欢而散的人们,诗人也回到了家中,心中充满喜悦。 【赏析】 这首诗是苏辙游赏陈氏园有感而作。从标题“次韵”二字看,毛君先写诗给苏辙,苏辙按照毛君写诗的韵脚写了这首诗。 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首联紧接标题中“陈氏园”来写。陈氏园经过一番修葺,增加了一些园亭建筑,草木繁荣一新。整个园子一片生机气象。虽然风雨频频损伤花朵,落红满地,但是诗人游园的心情并没有受到影响。(笔者个人见解:然而风雨却不解风情,频频损伤花朵,“怨”字点明作者对花朵悲惨遭遇的同情,同时表达对风雨无情的厌恶。结合诗人被贬的写作背景,花朵的遭遇其实就是自喻,同情花草有自怜之意。) 筼筜似欲迎初暑②,芍药犹堪送晚春——“初暑”与“晚春”点明了游园的季节。颔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筼筜与芍药人格化。上句中的筼筜俊朗而多情,下句芍药美丽而明理。“迎”“送”两字极为巧妙。不仅描摹精当,富有人情味,更是让颔联对仗妥帖工整。诗人从园中众多花草植物中精选筼筜与芍药来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筼筜与芍药品格的认同与赞美。 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颈联转向写人。春天确实是一个游玩的好时节。傍晚时分,诗人出城游赏春光,有友人相伴出行,这让被贬筠州的苏辙内心有了一丝丝的温暖。诗人与友人枕着草垫,仰望青天,谈天说地,把酒言欢,何其畅快!诗人诗酒人生,在人生低谷中寻求难得的快乐,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体现的淋漓尽致。 归轩有喜知谁见,道上从横满醉人——诗人乘兴而去,兴尽而归,回到家中,想到今天与友人短暂的相聚,内心充满了欢喜。今天不仅是诗人与友人玩的很尽兴,百姓也不负春光,外出玩赏,尽情享受人生欢愉。有的百姓带着酒意,歪斜着行走;有的百姓则大醉而卧,呼呼大睡。诗人在尾联不仅写了自己忙里偷闲的欢快,更描绘了与民同乐的祥和场景。 16、从本诗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暮春时节,风雨连绵,诗人游园所见应是桃李凋谢,满地落红,但诗人并无愁怨叹惋之情,仍然找到了怡人的美景,并与友人们把酒尽欢; ②诗中展现出了诗人旷达的胸襟,由此看来,在面对人生挫折的时候,诗人也会有随缘自适的气度,保持顺其自然的心境。 ③诗人虽然被贬筠州,人生遭遇挫折,但依然能够深入民间,与民同乐。体现了随和洒脱的人生态度。(笔者补充) 【试题点评】 这是教育部前几天出的供四省(安徽、云南、黑龙江、吉林)使用的高考适应性试题。这个节骨眼上出来这样一套题。估计全中国的高三学生都要做上一遍。从题型上来看,确实是新高考味道。题目很新颖,难度颇大。学生反馈相当有难度,得分很低。 仅拿诗歌鉴赏来看,题型没有变化。但选择题A选项容易引起误会。按照一般的诗歌理论:外在的环境会引起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而A选项却设置成为:“园中很多花朵都曾被频频风雨损伤,但诗人游园的心情并没受到影响。”这样的选项会让学生一下就选出“正确答案”。C选项“无巡”的解读也就一眼而过了。所以这样的选项设置只能说出题者并不真正理解高三学生的做题心理。 当然了,如果硬要说这是反套路的结果,是创新,那么考试的成绩就有点“感人”了。各地都在让高三学生试做此题,想必高三老师与即将高考的高三学子有真正发言权吧?!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