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你身边肯定有这样的人,每天有忙不完的事,听不完的课,学不完的习,深夜还舍不得睡觉。 前段时间几个热爱阅读和写作的朋友在一起聊天,提到了写作上的一些个人做法、和理解。其中我分享的是SS写卡的方式,重点讲解了一下原文转述这部分的“不是……而是”的用法,进而提到了这种方式对一个人认知提升的帮助、思考和记忆的附带作用。 其中一位朋友说,我听明白了,不就是见感思行这四个步骤吗,我写文章一直也在用,挺好用的。 那一刻,我突然发现,不论外界向我们传递什么样的信息,我们的第一反应,还是只愿意相信自己经历的、理解的内容,对于陌生的内容,其实是抵触的。 抵触的方式通常是转换成是自己熟悉的,不就是……跟……吗?言语中带有的是自豪感、和略微的鄙视感“你说得太复杂了,其实很简单,就是两句话的事儿”。 看《思考快与慢》时,对照阅读过程,发现了,其实自己身上也有这一点。比如书中有这样一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灾难的记忆就会变得模糊,担忧和防备的努力程度也会减弱。记忆的动态变化为灾难、担忧和越来越松懈的心理这一循环作出了解释。”作者讲了一堆,我用了几个字做总结“好了伤疤忘了疼”。 简单的自我经验式的总结,真的能彻底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吗?记得几年前的一个下午,看到一张不错的图文排版,最为关键的是用PPT做出来的,一方面是好奇,另一方面是刻意练习一下自己的排版水平,方便教给其他人。 本以为普普通通的设计很简单,最多半小时就可以仿照制作出不错的PPT模板出来。 可是,当真正上手后才发现,有很多细节需要微处理。 比如: 版式大小和字体大小的比例,怎样搭配视觉效果更佳? 字体和段落怎样设置阅读体验更不错? LOGO位置和标题颜色怎样更协调? 目录怎样才能从指定页从0开始? 怎样设置关键词跳转? 突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而又不突兀
………… 系统1:这个很简单,不到半小时搞定! 系统2:哎呀,这感觉不对,要调整一下才舒服?这样子?还是这样子?还是这样子? 事物的制作过程有两次,一次是在大脑中完成,这是系统1,另一次是在行动中完成,这是系统2。 越是看似简单、容易的事,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发现它的美~ 起初是针对青少年游学项目的探讨和了解,然后就很自然的过渡到了读写带给自己的改变,读自己曾经读不下去的书,像:《穷查理宝典》、《动机心理学》、《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正在读的《思考快与慢》。读书嘛,本身就是一件属于自娱自乐的事,何必那么强迫自己呢,开心一点不好吗? 刘平师姐的观点是:如果读的是自己读得懂的,永远不去碰自己读起来有难度的,慢慢地,自己不就越读越没劲,越读越没意思了吗。 我的观点是:长时间读一类书,其实是营养不良的,可怕的不是营养不良,可怕的是自己不知道自己营养不良。如果把读过的书当作一块碎片,同类型的书读得越多,相同的碎片就越多,能拼出来的图案就越少,色彩也就越少。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过上“万花筒”般的生活,却被包裹在相同类型的“信息茧房”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