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草:写在《腹地》出版后的话

 老三的窝棚 2023-03-01 发布于河南

兰草是解放军出版社再版1949年版《腹地》的责编。当年我为出版1949年版《腹地》,找67家出版社,均未果。后天津百花出版社总编点头,交给一个编辑,可两个多月还没看文本。此时博联社的网友兰草说:给我。一句话就定了下来。除了出版《腹地》,还出版了七卷本的《王林文集》,其中包括首版的《抗战日记》。昨天他将“编者的话”发给我,现转发于此。

图片

      2007年版《腹地》的内封,这是在我的一再坚持下设计的,主要是突出这是1949年版。协商的结果是在外面加了一个绛红色的外封,即大家看到的那个。

写在《腹地》出版后的话

作者:兰草

(原解放军出版社编辑、《腹地》责任编辑)

出版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遗憾的过程。

对于我来说,能够促成一件自己想做的,而不是谁让做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做成《腹地》,端阳高兴,俺也高兴。毕竟它是我们抗战情结的另一种鲜活表达方式。

作为《腹地》的责任编辑,什么封面呀,什么校对呀,对我来说,其实都不那么重要。

当然,这不是说不要起码的编校质量。问题是,俺几百辈子前就明白:把精力放在这上面,注定一辈子没啥大出息。

我要说的是,成书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腹地》是一本了不起的长篇小说。能够“发现”和“认定”它是一本好书,是一本有价值的史料般的小说,这才是功夫。

当然,我们并不指望,这部曾在1949年出版、但已经淹没在中国文学史之外好几十年的小说,会在2007今天再版后出现狂购奇迹。

要是那样,今天的社会就太不正常了。我们不一定强求人家正在时尚、正在喜欢小资情调的时候,突然来一下子与土八路有关的小说,让人家放下手中的咖啡与花酒,面对血腥的战争情境、以小说主人公及乡亲们被鬼子追着跑的灰头土脸,打扰人家的香喷喷的有品位的美梦。毕竟,红色八路和以写红色八路见长的王林并没要求我们后人非要怎么做。

既然如此,那我们还说什么呢?与时俱进的时代早已经不是我们每个所希望的那样了。

所以,俺就常劝端阳兄期望值不要太高。《腹地》能卖疯了更好,卖不了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我是读着王林的小说,开始走进王林的。此前,除了《十八匹战马》之外,我对王林前辈一无所知。这么说,当然不怕您笑话。一个1949年小说一出来,就缕遭“批判”的小说家,被人遗忘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但是,王林不应该被中国文学遗忘。

王林的价值是写出了一个战争状态下的冀中。

我们注定是要在和平年代里,强迫自己沉静在战争氛围中,才可以得到走进冀中那片热土的。

首先,王林是位了不起的战地军旅作家。

他写作时的身份首先就是一位官还挺大的八路。在“五一”大扫荡的残酷环境下,他躲藏在堡垒户家的地洞里,龙蛇走笔,端的了得。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哪个人可以在战争状态下进行过如此强大的即时写作。王林写作《腹地》的时候,没有过任何参照和借鉴;且在延安座谈会之前动的笔。

王林的长篇小说《腹地》取材于冀中抗日军民的战斗生活,叙述风格上突破了章回体的限制,但究其实仍是一部新英雄传奇。作品着力塑造了荣军辛大刚的英雄形象,并以辛大刚为中心,展开了较为广阔的生活画面。

在抗日战争最残酷的1942年~1943年,王林在冀中抗日“堡垒户”的家里,夜间用麻袋遮住了屋子里的灯光,写下了这部《腹地》。可以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在抗战正在进行的时候,艰难完成的第一部描写抗战历程的小说。在王林同志进行创作的那个时期,没有同代人描写革命战争的经验可以遵循。只是那么多的艰苦而感人的生活向作者涌来,激励作者迅速地把这时代的面貌加以记录。这是一个艰难的、创造性的尝试。

1949年出版这部小说时,孙犁在序中说:“这是一幅伟大的民族苦难图,作者王林自始至终亲身经历了这个事变。写'反扫荡’是本书最拿手最成功的地方。”“当然,本书最精彩的地方还是真正写出了冀中人民的生活的战斗的情绪,这里写出的情绪我说是地道的冀中人民的情绪。”

1986年吕正操在《王林选集·序》中说:“王林……有冀中活字典、活地图之称。所著长篇小说《腹地》……真实生动,富于史料价值。”

长篇小说《腹地》1949年的版本,是由新华书店出版的。后来,《腹地》在1985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再版。但是,85年的版本,实在让人读不下去, “三突出”、“高大全”的影子充斥全书,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我们现在选用出版的是49年的最初版本。

看过49年版的《腹地》全书,我被深深地震撼并充满敬意!在艰苦的抗战环境中写出这样一部作品着实不易。

首先是它的真实性和真实细腻的自然主义手法。

作品写了许多普通的农民,他们可能怕死,可能偷生,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甚至带有民族的劣根性。但是冀中百姓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民心向背,才决定了抗战最后的胜败。他不仅在作品中塑造了荣军辛大刚的英雄形象,他也写了一个蜕化变质的村党支部书记。作者一方面满腔热情地歌颂着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如火如荼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以及人民在这斗争中日益成长昂扬的战斗的英雄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也批判和抨击了当时根据地内部的一种新的黑暗势力——混入党的基层组织、村政权、团体,并且篡夺了领导权的投机、蜕化分子的集团;并通过基本群众中的先进分子与这种黑暗势力争夺农村领导权的斗争。在反“扫荡” 的考验中,这两种力量的变化和消长,显示了根据地人民民主政权的团结和巩固。我认为这是一幅冀中人民英勇抗战的活的图卷,可以和蒋兆和的《流民图》相媲美。也正是因为太真实了,按当时的文艺批评的标准,被一些人批评为“自然主义”。

读完作品之后,我们会对这部作品有了新的认识。在残酷的 “五一大扫荡” (1942年)之前,军区领导机关及八路军主力部队都跳出冀中,进入太行山。临行前,黄敬(时任冀中军区党委书记)让作者王林一起走,而他却说他要反映冀中人民的抗战壮举,一定要有亲身的感受,不能回来再采访,所以坚持一个人留了下来。1943在抗战中,他就在地道口、堡垒户写下了《腹地》。

后来,随着不断的政治运动,王林不得不接受现实,并在不断地“改造”自己,他也曾努力去学习那种“三突出”的创作方法……经过30多年的修改,终于写出了那个“三突出”、“高大全”85年版。

对比两个版本是没意义的。当前最主要的是让读者看到《腹地》1949年的版本。至于功过成败,还是由读者去评价吧。

显然,读解和反思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第一笔,当属于他。我在编辑整合《腹地》时,从中看到了那种闪耀着战争与人性的光芒、那种铁血军魂的神韵,无不为她的篇章,编织着一朵朵金星般的光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