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襄水(襄水 襄渠 南渠 襄水)之阳——“襄阳”名称来历

 云语禅心 2023-03-01 发布于河南

“襄阳”名称由“襄水之阳”而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地名词典》“襄水”条载:“襄水又名襄渠,今名南渠。”

南渠源于头襄阳城南扁山(古称柳子山)西麓的泉水坑处(今尹集凤凰村太山庙,有数孔泉眼,俗称“活水窝子”,终年涌水不断),泉水沿宋家包北侧,经转子山、关路口北流,汇磨旗山东麓杨家岗流出的泉水,继续北流,经麒麟店汇孙家冲所流溪水,进入营盘,汇虎头山冲所流溪水,东流经琵琶山、真武山、羊祜山、郑家山,绕岘首山向南流,于观音阁旁注入汉水。南渠长约18千米,宽8米,流经面积约14485公顷。

宋代李复撰《橘水集·卷六·书郑州孟亭壁》记载:“襄江(水)在襄阳县南二里三十步,出柳子山下,分两派,北流为檀溪,南流为襄水。”

文章图片1

硬化前的襄水

从襄水说起。

襄水,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南郡“襄阳”条下颜师古注引东汉人应邵语:“在襄水之阳。”

清同治《襄阳县志·山川》云:“襄水,则凡西南诸山所出之水,由长渠入汉者皆是也”

《方舆记》:“谏水亦名襄水,荆楚之间,水驾山而上者,皆呼为襄。襄,上也。犹《书》所谓怀山襄陵也。”

这里“驾”意为超出、(驾)在……上面;“上”意为漫上、冲上;“襄”为动词,意为逆流。“水驾山而上”意为水沿山麓从低处向较高处漫流逆行。

“陵”为名词,意为大阜、平丘、低台地;“怀山襄陵”指浩大的洪水逆行漫滩、沿山麓荡涤逆行、决越低阜。《襄阳县志》曾描述襄水为“城西南诸山水所汇,每岁夏秋泛涨,民地万余亩辄为泽国,渠渐淤塞,遂致冲及城濠。”

也就是说,古襄阳城南、西南一线,古时候经常涨水,涨水时水沿山麓从低处向较高处漫流逆行。“水驾山而上者称之为襄”,故襄阳古城南、西南的水为“襄水”。襄水名称由此而来。

“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出自《尚书·禹贡》。后来这一说,成了我国古代城池建筑方位(城市以方位)命名的约定原则。

按照“水北谓之阳”的原则,在襄水北面建的城,理应叫“襄阳”。郦道元《水经注》曰:“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是水当即襄水也。”襄阳之名由此而来。

文章图片2

襄水源(网络图片)

襄水为何又叫襄渠、南渠?

古时候,襄水经常“驾山而上”“怀山襄陵”,肆意流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慢慢地形成了一条较稳定的线路。

再到后来人们对它疏浚、整治,固堤。南北朝时张邵在两岸筑堤,防治水患。后来历朝沿袭疏浚,加固堤防,修筑桥梁,方便民众通行。

道光年间知府周凯、知县熊宝书先后修浚。

同治初知府方大湜重浚,渠身更加宽深。仿郭杲旧制,并勒岁修章程于石。

经过历朝历代的整治,使得襄水化害为利,涝则排水、旱季灌溉,到明代时,襄水基本功能成为水利设施,称襄渠。

因襄渠在襄阳城的南面,俗称襄渠叫南渠。

文章图片3

襄水(真武山北段 图片来自湖北水利网)

现今,襄阳城南这条水系,老百姓叫惯了,仍叫南渠;官方称襄水。

\(杨立武 朱家红 李德亮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