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好诗 | 与山书

 帅帅m1guxnxn4d 2023-03-01 发布于山西

图片

与山书

邹 弗

我曾经这样过:那么渴望太阳、雨露
渴望登上一座山,蓄养一身的果肉
与白雾交谈,与一座山形成小小的生与死
与天地如此之近,低下头能看到草木的脏腑
我从山上来,只是一个未曾落户的孩子
在草木间成长,在山泉边聆听,我看到
每座山的沉默大于人世的教诲,它们更懂人心
却不谙人性,我听它们说,寺庙毁了
有十几年别无去处,这是一处狭窄的地方
曾经收纳云雾与海浪,徒留下一堆面具
与虫鸟枯竭的尸体,一座山看上去像神的哲学
只有各种隐喻与象征在冥冥中抵达过去
皮格马利翁的画与雕塑,美人鱼偷渡
眼前出现海妖,这是美丽对过往的惩罚
我们都曾那么不遗余力将一座山搬空
直到它空空如也,直到它成为一处遗迹
图片
这首诗开篇呈现出作者视觉、情觉、听觉与知觉交混的黑白木刻一样的心境,以抒情以主,意象细密错综,形成了鲜活流淌中的意象森林,仿若柳暗花明的密径,在能指与所指之间明确或疏离“书”的精神深意。文本叙述干练凝结,在冥想与现实之中造境,形成如月下歌声一样空远的忧思踌躇,雨落心田的淡淡孤寂之思,这种独白式的手法自带中庸禅思的厚实积淀。
从最初的“渴望太阳、雨露/渴望登上一座山”,到最终的“直到它空空如也,直到它成为一处遗迹”,读者可感的形象丰盈而饱满,其奥妙在于作者对物象或意象驳杂的哲思赋予,就如“我从山上来,只是一个未曾落户的孩子”,不断拉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诗在整体意象布局之间存在难以厘清的世理、自然、哲思的微妙缠绕,在正常语义难以表述的时候,作者让诗歌进入了更为开阔的精神象征原野。
与山之书,更多的理解应该是一种人与自然、自然与世界充满希望、残酷、怜悯和绝望的较量,没有对抗与平衡,一切似乎都在自然的法则之中冰冷行走。“空空如也”是“诗之思”的最终道场,远距离设象的语言吐纳万象物语,契合某种低吟中的深重忧愁,揭示出一种价值理念与生命虚无的同构关系。
特邀点评:陈啊妮

诗人简介

   

邹弗,原名邹林超,1996年生于黔北,仡佬族,文学硕士,暂居长春。作品及评论见《诗刊》《儿童文学》《中国青年报》《星星》《扬子江》《诗歌月刊》《诗潮》《绿风》《滇池》《延河》《草原》《青春》《太湖》《美文》《散文诗》《中国校园文学》《上海诗人》等,入选多个版本,曾获青春文学奖,野草文学小说奖,《诗刊》“最江南”诗歌奖,全球华语短诗奖等,参加第十五届星星诗刊夏令营,2022年“荡口古镇”诗会,获评2022年度“十大校园诗人”。

      专家简介

陈啊妮,诗、评论在《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诗潮》《诗歌月刊》《诗林》《延河》等报刊发表,评论入围第六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著《与亲书》(合集)。居西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