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时候的人为什么有“字”,是根据什么取的?

 紫霞照我 2023-03-01 发布于陕西



 
在今天,名字相当于每个人的代表符合,姓氏意味着家族的传承,而名字就是个体独特之处的外在体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在身份证上、重要证件上,在父母师长口中、在友人的呼唤声中......
 
若问“名”与“字”有何不同,活在当下的我们多少有些摸不着头脑,毕竟名字就是名字,哪还有拆开区别的道理?
 
但在古代,名字两个人还真的是分开的,对古人来说,名是名,字是字,二者一里一表,相互区别,万不能混为一谈。
 
那在古代,“名”与“字”区别在哪?“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实际上,古代人在出生后便取了名,而字要一直到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即是在行完各自的成人礼后,才受长辈赐字。
 
一般来说,名多是在家中由父母呼唤,或是本人自谦时会自称名字,而字则是为了防止外人“直呼其名”引发的尴尬而产生的。
 
家人以外,不管是师友或是其他外人唯有互相以字称呼才算是表示尊重。
 
而至于取字这样一个传统,相传是从上古时期就流传下来的习俗了。
 
远到殷商甚至更早的部落时期,当时还未出现像儒学一样广泛传播并一统思想的学说,因而不同部落往往会有不同的神明信仰与崇拜。
 
在这样一个思想混乱,民智未开的阶段,父母至亲的地位逐渐超越相对缥缈的神明,被推崇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正因如此,由父母所起的名字也就带有一种“不可侵犯”的意味。
 
后来,巫卜之术渐渐盛行,原本颇受重视的名字也在这种文化下被赋予神性,人们认为名字“通灵”,不好随意挂在嘴边,否则会发生不好的事。
 
于是为了方便,也出于称呼的需要,渐渐的就演变出可供称呼的“字”。
 
了解了“字”的缘由,那这一般是根据什么取的呢?
 
其实,字与名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古代人取字往往是在原先有的名的基础上赋予了更为深层的意涵,且主要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与名的含义相同或作进一步解释。如我们所熟知的大诗仙李白,白是他的名,而他的字是“太白”,实际与白就是同义。
 
而要说进一步的释义,可以看到三国时期的几个人物,像刘备字玄德,意味是“具备”德行,还有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实际就是亮的进一步释义。
 
另一种则是字与名含义相反。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他的字是退之,愈与退之便构成了一进一退的反义。
 
又比如朱熹字元晦,熹意为天亮、天明,但晦却是晦暗的意思,由此一明一暗也构成反义。
 
这便是名与字之间丰富且多样的联系,二者后来一直伴随着封建社会更迭起伏,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一直发挥着其不可或缺的作用。
 
约莫是在五四运动后,随着新思想的潮流洗涤冲刷,取字的习俗在这个过程中才渐渐被人们摒弃。
 
到新中国成立后,作大规模的人口登记时,人们都统一将名与字合用,以适应社会需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取名特征,总有一些名字反映着所生活年代的大事件与大背景。
 
虽然今天已经看不到各具特色的表字,但我们仍能从古人的名与表字里感受到其间的个性与风采,体会到至亲在其中所寄托的美好祝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