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冒、发烧、咳嗽 秋末冬初,婴幼儿这类几类疾病或者症状特别多。 病因:①孩子自身抵抗力差;②秋季气候多变,温差大;③经历了夏季消耗过大。 对应措施:第一提高孩子的抵抗力;第二加强护理(带的时候细致)。 1.出门为孩子随身准备一件衣物 秋天天气变化是忽冷忽热的过程,孩子生长发育没有完善,容易感冒。如果穿的太厚,温度高的时候容易出汗,汗出风吹易受凉。这是随身带一件衣服,在外面玩的时候如出汗或温度低了就给孩子穿上。怎么判断孩子热不热?以手摸孩子的后颈部和后背来判断,如果孩子静坐的时候,后颈和背部处于潮湿状态,那就是给孩子穿多了。另外还可以看天气预报温度给孩子穿衣服。 2.进行户外活动,增加抵抗力 秋天不能因为天气凉而不带孩子出门。根据孩子的月龄和年龄,要保证户外活动不少于1~2小时。一岁以内的孩子在秋天和冬天每天至少有1小时左右的户外活动。两到三岁孩子,全天户外活动建议达到2小时。可以是上午1小时,下午1小时,适当的接受阳光照射能让孩子增加抵抗力,另外,对于孩子接触外面的事物,对于生长发育也是有帮助的。如果遇恶劣天气如大雨、烈日、大风、雾霾等天气可错开时间或不要出门。 3.室内勤通风、晒被褥、换枕芯 无论什么季节,家里应经常通风,至少早上和晚上各半小时,并且经常晒被褥。孩子的被褥须定期晒,一般三个月时间暴晒一次。枕头使用建议不超过六个月,尤其是粮食等做的枕芯。因为孩子出汗后,枕芯里面的内容物会发霉,容易滋生细菌、病毒、霉菌、螨虫等。 4.用温水擦洗身体 孩子在适当的月龄,一般是半岁以上可以尝试给孩子用冷水(可以温凉渐进)擦洗。开始可用冷水洗手,然后到洗脸,大点的孩子擦擦身体。这个锻炼一定要循序渐进,看孩子的适应能力。刚开始冷水的水温接近体温,平时我们洗脸洗澡的水温是38℃~30℃,我说的温冷水是比这个温度稍低。 5.家人感冒药戴口罩,以免传染给孩子 家人感冒后积极治疗,并戴口罩,勤洗手。哺乳期的妈妈感冒后吃板蓝根颗粒之类中成药不影响哺乳,但注意在哺乳的时候佩戴口罩。 6.必要时及时就医 即使我们非常注意孩子的护理,也不能保证孩子不感冒。轻微的感冒,症状轻微,不影响生活,睡眠、进食、玩耍没有不同,是不用吃药的(包括感冒咳嗽药、所谓提高免疫力的药、抗病毒药等),只需加强护理。如上幼儿园的孩子,建议休息,待痊愈后再去。适当多喝温水,轻微感冒一般一周左右即可缓解。但如果感冒影响到孩子的生活,频繁咳嗽使孩子哭泣焦虑,影响孩子吃饭,精神变差,建议去看医生。查咽部、扁桃体、肺,必要的时候需要验血和拍胸片。 二、秋季腹泻 1.症状 秋季腹泻的原因主要是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导致的腹泻在10~11月份是发病高峰,因此又称为秋季腹泻。秋季腹泻常侵犯半岁到2对的孩子。孩子发病发病表现为:腹泻频繁,水样便,或蛋花样便,伴呕吐。一般母乳喂养的孩子少发,奶粉喂养的孩子多发。3岁以上的孩子因为消化功能发育较完善,免疫力也增加,秋季腹泻的患病率较少。 2.病因与预防 轮状病毒通过手、口传播,也就是说须注意手和口的卫生。孩子用的餐具,在使用前要消毒,尤其是奶瓶、奶嘴,凡是和嘴接触的器具每次使用前都用开水烫或者适当煮一煮。冰箱内放置的食物必须充分加热后才能食用。常温下没有喝完的奶放置不能超过4小时。 对于轮状病毒的预防,除主要手和口的卫生外,还可以按照医生的要求接种(口服)轮状病毒的疫苗,最起码能很大程度上减少患病率或者患病后会减轻腹泻症状。 3.应对措施 一旦发现孩子有腹泻的情况发生,在家里可以喂益生菌和思密达之类药物,看能不能改善,如没有改善或者加重,立即看医生,以防加重病情。 三、秋季皮肤病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导致各种皮肤病的发生,尤其是婴儿,皮肤娇嫩,难以适应气候的转变,因而更易患病。秋季,孩子易患皮肤病主要有痱子、蚊虫叮咬和日晒。 孩子须注意防晒、防蚊(建议用蚊帐)。湿疹是由于气候干燥引起的,因此须注意保湿,进行性加重须看医生。 四、鼻出血 秋季,孩子鼻粘膜分泌的液体会发较快,鼻腔容易缺乏水分而干涩发痒,而且因干燥,孩子喜欢用手去抠,容易出血,孩子的鼻出血发病率比别的季节发病率高。 孩子鼻出血时,家长引导孩子放松深呼吸,不能用手去抠,不能仰卧。家长可以压住孩子鼻翼上方根部的动脉血管,另外用冷毛巾敷在孩子的额头,以助血管收缩止血。如果孩子频繁出血,建议去查血常规,看血小板及其它血细胞情况,以排除是否血液系统疾病。 如何预防孩子鼻出血:①在孩子鼻腔或者晚上睡前蘸少许植物油,然后轻轻揉一揉鼻翼以保持均匀;②控制孩子的剧烈活动,避免鼻外伤,改掉孩子抠鼻子的坏习惯;③多饮水,多吃蔬菜;④预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以免导致鼻粘膜肿胀,鼻粘膜受损。⑤秋季饮食注意事项,不建议吃药物增加免疫力,主要是靠平时饮食均衡合理,于月龄和年龄不同,重点注意该阶段重点需要的营养成分。 五、疱疹性咽峡炎 主要症状: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小时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较大儿童及常人常见严重的咽痛、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经1~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本病预后良好。 预防措施: 1.经常开窗通风,早晨、饭后及睡觉前漱口、刷牙。 2.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受冷,如身体不适应卧床休息。 3.进行性饮食调养,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辅以柔嫩多汁食品。 4.雾霾天气应戴口罩、面罩等,做好防护措施。 5.保持大胃肠通畅,平时适当多喝温水,吃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6.及时就医。 六、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主要症状:早期发烧,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发红),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者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痛等症状。 预防措施: 1.勤洗手,讲卫生。 2.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3.儿童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1~14岁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以躯干部位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预防措施: 1.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 2.流行期间小孩避免去公共场所。 3.经常开窗通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