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天来了怎么泡脚

 营养及健康管理 2023-03-01 发布于贵州

脚是人体经脉会聚处之一人体12条正经中有足三阳经终止于足,足三阴经起始于足,分布于脚部的经络穴位多达60多个。通过中药浸泡,刺激这些穴位,就可以调节经络、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天气冷了,怎样泡脚更有益于健康?

俗话说“热水洗脚,胜吃补药。”每天若泡脚15分钟就能发挥健作用。脚是人体出汗最多的部位,双脚掌处于汗多、潮湿、闷热的环境中,这就容易引起霉菌感染而发生脚癣(俗称脚湿气)。如果能每天晚上用温热水洗脚,就能保持足趾之间清洁、干燥,阻止霉菌生长,也就防止了脚癣的发生用热水泡脚还能减少双脚组织局部酸性代谢产物的积聚,有利于消除一天的疲劳,还能防止下肢静脉淤血,避免因疲劳引起的酸痛麻木。双脚离心脏的距离较其它器官较远,因此其血液供应也较身体其它部位少,每天晚上用热水洗脚,可使足部的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血液供应量增加,体血管开放,血量增加,这样就减少了脑的血流量,使人的兴奋性下降,也利于睡眠。

怎样泡脚更有效?

1.水量没过足背即可;2.水温保持40℃左右;3.泡脚时间为15~30分钟,睡前泡脚效果好;4.中药泡脚须用木盆或搪瓷盆;5.泡脚时最好不断按摩涌泉穴及按压太冲穴;6.可加中药泡脚,但不能在泡脚水中经常加盐;7.颈椎病人泡脚时将双手也一起泡;8.泡脚效果以手心微微出汗为佳。


泡脚虽好,这几点可要注意:泡脚的水温并不是越热越好,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以及高龄老人,脚部对水温感觉较迟缓,水温过高,容易发生烫伤。老年人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0至30分钟为宜,时间过长容易引发出汗、心慌等症状,特别是对于高血压患者不宜水温过高,泡的时间不宜过长。泡脚并不是适合每一位老人,如:静脉曲张患者、血管病变患者不宜泡脚;动脉硬化患者泡脚时水温也不宜过高。

泡脚时血液会流向下肢,脑部易供血不足。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如果感到胸闷、头晕,应暂时停止泡脚,休息一下。

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泡脚,会影响胃部血液的供给,长期会使人营养不良。吃完饭后,体内大部分血液流向消化道,如果饭后立即用热水泡脚,本该流向消化系统的血液转而流向下肢,日久会影响消化吸收而导致营养缺乏。因此,最好饭后半小时再泡脚。

中药泡脚最好用木盆铜盆等金属盆中的化学成分不稳定,容易与中药中的鞣酸发生反应,生成鞣酸铁等有害物质,使药物的疗效大打折扣。


儿童不宜用过热的水长时间泡脚。因为足弓是从儿童时期开始形成的,因此要从小注意保护。如果常用热水给小儿洗脚,足底的韧带就会变得松弛,不利于足弓的形成和维持,容易形成扁平足。

女性经期别自己乱用中药泡脚。女性经期出现的问题比较复杂,如果不能辨清原因就用中药泡脚,不但不会起到舒缓的作用,还可能会加重痛经等症状。因此,如果女性希望用中药泡脚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痛经等经期健康问题的目的,最好能够咨询医生,根据自身情况对症用药。

一般来说,有慢性病的老人更适合于采用中药足浴。如高血压的头痛眩晕、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中风后遗症、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脉管炎、更年期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肠炎、神经官能症、冻疮、皲裂等多种疾病症状都可以通过这种泡脚方式得到缓解。泡脚时,请中医辨证开方,根据具体健康状况中药如苦参,五味子、老姜、党参、北芪、丹参,百部,蛇床子,红花,薄荷等中药。对祛脚气、改善睡眠、风湿关节痛、改善疲劳、改善血液循环、头昏眼花,心悸失眠,眼目干涩,腰膝酸软,大便秘结者,有疗效


如因高血压常出现头痛眩晕感,可加夏枯草、桑叶、菊花、钩藤等腰腿冷痛的,可加威灵仙、当归、桂枝、川芎等冻疮加当归、桂枝、生姜、麻黄等皲裂则可加白芨、甘草、地骨皮、刘寄奴等。

中药足浴虽好,但也有几点必须要注意。

1.药物需在煎好后,加入热水中,为防烫伤皮肤,温度应以42―45摄氏度,时间以半小时为宜。

2.为保持水温恒定,宜用木桶。而金属盆中的化学成分不稳定,因此,不推荐使用。

3.对药物过敏者不宜。

4.足癣者宜单独使用浴具。

5.中药足浴经皮肤吸收的药物毕竟有限,且吸收速度慢,只能用于疾病的辅助治疗,病情重者一定要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