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风的旅游

 营养及健康管理 2023-03-01 发布于贵州

如今,相当一部分有品味的人,都变成“不爱旅行的人”了。而喋喋不休地炫耀自己在某景区的种种见闻,或满脸陶醉地叙说某地风景是如何美的这一类人,只会让人觉得可笑至极,没见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渐渐觉悟了:快乐并非是任何旅游的任何景点能买到,真正的快乐来源于内心的充实。

在这个社会的阶层中,有着一定品味和经济基础的人已经开始这么做了,而品味和经济相对弱的人群也会很快地群起效尤。我想到时候,大家通通会对旅游不屑一顾,这就“扩散作用”。未来的景区景点是需要靠文化才能更长久,而风景,正如一首歌唱的那:“山哟还是那座山,梁呀还是那道梁”。


每到长假,特别是“五一”、“十一”假期,飞机、高铁、游轮、汽车忙得不亦乐呼,高速堵死了动弹不得,这么着慢慢的到了景区,更是人山人海,看别人的后脑勺,别人看你的后脑勺。然后随着人流的拥挤撞撞跌跌的也走上一圈,再撒泡尿拍个照,以示到此一游,最后再经过拥挤、堵车的一番折腾,才总算到家,这时候不精疲力尽是不行的。别忘了,再累第二天还得上班。

本来放假是让人好好休息的,却偏偏要去跟风,这是找罪受。不过也有好处,就是有了谈资:去某某地旅游,风景不错就是人太多,小吃好吃就是比平时贵几倍,去了回来就是太累,其刻意平淡的表情和不经意的叙述,让没去的人羡慕不已,而这时叙述的人心里是万般的满足。

让人觉得比较好的旅游方式是,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地方。山还是一样的山,水还是一样的水,之所以能让人较长时间的停留,唯有那个地方的文化。这有点像余秋雨先生一样,当然达不到先生的程度也用不着,但可以去之前查查目的地的相关资料,以便知道先贤的智慧、苦难和感受历史的厚重。

这样的旅行方式才能真正陶冶情操、充实人生、丰富生命。更重要的是,这种旅行方式绝不可能让你一年玩上四五趟。

其实,旅行的重点真的不在于一直换地方,而在于睁大眼睛,打开心房,用心体会你所行经的世界,感受当地的人文、感受历史的痕迹,不要当个走马观花的观光客。

与其盲目旅游,受罪又花钱,还不如待在家里。待在家里的好处不胜枚举,起码可以不必舟车劳顿,省掉赶鸭子似的观光行程。

旅游是很奇怪的,就像海龙屯周边的人根本没兴趣去爬海龙屯而去外省。成为观光客之后,大家才会突然一反常态地争先恐后做这些事,或许在潜意识里,大家根本就知道度假毫无意义,不过是虚荣作怪,所以才需要这些赶鸭子似的参观活动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苍白和不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