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量阅读提升人文格局和思维能力

 营养及健康管理 2023-03-01 发布于贵州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说一个人拥有丰富的才学,见识开阔,充满自信,表现出来的气质也和一般人不同,有气质的人无论是谈吐还是举手投足之间,总是让人舒服。

胡适说,读书是为了接受人类遗产,这里的“读书”不仅仅指的是读课文,还指的是读课外书,就是我们所说的广泛地阅读,一切无知都来源于阅读,阅读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是进步的阶梯,是成长的途径。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的外延,是其他科目学习的基础,更是一个人人格的养成、智力的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和优化国民性的重要途径。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必要性时曾经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比例吧。”事实上,课外阅读的作用远远超过课内的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是这个道理。老先生还说:“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时期是人一生中的阅读黄金期,这个时期,学生不仅具有旺盛的求知欲、较强的接受能力,同时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在逐渐地成熟。阅读可以让他们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让他们进行心灵的自我观照,即通过阅读来反思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一习惯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课外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有效途径,课外阅读除了能够使学生增长知识、培养美德、提高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智力的开发。阅读由感知、思考、推理、想象等一系列心智活动和行为构成的,同时还有阅读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等各种意向因素的渗透,不但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还可以实现自我超越和改善心智模式。

培养阅读能力、阅读动力和阅读毅力,也就是培养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对各种信息的融合能力和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

课外阅读可以促进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当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处于“知识爆炸”、知识快速的更新,传统的“一张文凭,终生管用”的旧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

阅读可以励志、养性、立德,是对人生的磨炼和意志的考验;阅读能增长素质、提高品位、传承文明,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到成长、职业能力和对社会作用的发挥;一个国家国民阅读率的高低、国民阅读力的大小,则直接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

课外阅读活动是学生主观能动地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满足了学生的审美需要,促进了学生对宇宙万物的兴趣,宣泄和释放了他们的情感需求,促进了他们对于生命生活的理性思考。课外阅读不仅仅是课内阅读的简单拓展和深化,也不是课内教学内容的变相延伸,它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需求,促成他们的自我发展。

那么,“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阅读习惯的阶段,使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浸润童年。《语文课程标准》建议:“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代表了《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的引导。缺少了课外阅读,或课外阅读量少,都会影响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

顺便说一下,中考语文难度增加已成趋势。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以后,语文高考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做不完”是因为阅读量大。据透露,改革后的语文试卷卷面字数将增加到1万字左右,阅读量也会相应增加。“如果在课外不做相当的阅读训练,完成试卷都会有问题。”“做不完”的另一个原因是,阅读范围广,阅读难道提升。如果对阅读材料的作者一无所知,对作者所探讨的内容从未涉及,考生将会陷入相当被动的局面。温儒敏进一步解释:“高考阅读内容要求将高于平时课堂的教学范畴,选文的范围也将远超教材和一般学生的认知范围。”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好的书目和正确的阅读指导对健全学生的心灵、提高素质有重大作用,这一点社会各方面已经形成共识。

来吧,我们拿起书本提升人文格局和思考力,共同进步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