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塘文集 之留在记忆里的(第一部)

 秋塘 2023-03-01 发布于江苏

我出生于1957年的正月十二。听母亲说我出生的时候奶奶家已经分家了,我是在父亲的堂弟家里的一间低矮的土坯房里的土炕上降生的,降生后,奶奶抱着我说我们家的老大终于有后了,并送给我一个乳名“锁柱”(尽管这是我第一个名字,也只有奶奶一个人专用,妈妈并不认可),她说希望我能健康长大……奶奶和爷爷一共养育了9个孩子,成人的只有四个,父亲、二叔、三叔和一个姑姑。爷爷家原本在太原孙家寨,因爷爷的父亲孤姓一家,又是独子,很受村里人的欺负,尤其是村里有那么几家十分霸凌,太爷爷和太奶奶在太奶奶娘家的资助下,卖掉了家里的田地和房产奔太奶奶娘家武家寨了。武家寨位于汾河河西,汾河在武家寨拐了一个弯,形成了河湾,河湾里有大片的土地,如果汾河不发洪水的话,这是一片良田,河湾的水稻是太原人最喜欢的,如果丰收的话,种稻人用自行车驮着大米去太原换白面,太原城里有不少来自其他地方的移民,他们喜欢吃大米,用仅有的白面换取新鲜的大米。如果是洪涝灾害严重的话,水稻收成不好,种稻人就要想起他办法来维持生计。太爷爷和太奶奶来的武家寨后也在河湾里置了几亩地,在太奶奶家附近买了几分地皮盖了一个小院,小院分里外两个院,外院有一大间土坯房子,里院有六间砖土混建的房子分别是三间南屋三间北屋,东面还有三间东屋(太原人叫正房)因西面是一家大户,砌有两丈多高的院墙,无法再盖,也就被搁置了。太爷爷一家人在武家寨也是孤姓一家,尽管王姓在太原是一大姓氏,有着太原王一脉,可太爷爷在孙家寨和武家寨都是孤姓一家。好在到武家寨有太奶奶娘家的支撑,总算还算过得去。武家寨的主要姓氏是“高姓”,全村90%都姓高。太爷爷也和其他在河湾有地的人家一样,逢大灾之后家里的日子也是不好过,这时候太爷爷就会带着爷爷哥仨去太原西山煤矿去拉煤倒卖,挣个差价,拉煤倒卖一直延伸到父亲这一辈。奶奶的婆家再西山,她嫁到武家寨属于走出了山区,从住窑洞到住进了平房,太原晋源是山西的跟,从这里走出去打天下的唐王朝一霸天下,武家寨离晋源只有几里地,据说太原周边有很多以寨为名的村落,是因为当年始建时是兵营,住扎久了形成了现在的村落。父亲自小没有进学堂,作为家里活下来的孩子中的长子,从小就跟随爷爷不是忙地里的农活就是跟着爷爷进山拉煤倒卖,后来有人给爷爷出了个主意让父亲进城(晋源城)去饭庄做学徒,这样一辈子饿不着,爷爷一想确实是好主意,就托人送父亲去了晋源当时最大的饭庄“晋源饭店”当了学徒,这时候山西正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和阎锡山合作建立抗战同盟,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原,在晋源饭店做学徒的父亲和十几个晋源年轻人一起参加了由共产党组织领导的交城游击队后转入八路军,这年是1943年。参加革命后他先跟一个姓赵的区长做通信员,赵区长对父亲的革命启蒙做了很多工作,连父亲的名字都是他给改的,后来父亲转入八路军正规队伍后与赵区长失去联系,后来听说他在山西参加了南下干部队伍,去了湖南。随着抗战的胜利,父亲转入由彭德怀元帅领导的一野转战西北,一直由延安打到青海的湟源县。在青海追击马步芳国民党匪徒的战斗中,多次深入险境,但他却都毫发未伤。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这年10月抗美援朝打响,正在青海继续追击马步芳残余的父亲所在的部队,接到将开扑朝鲜的通知,风尘仆仆的又拉到东北,休整一段时间后于1951年3月入朝作战。在朝鲜作战期间,父亲曾经参加过多次战斗,后来因特殊原因抽调到特务队,专门以抓“舌头”获取情报,这是的故事非常多,通过父亲和母亲还有父亲的老战友们那里听到了不少惊险有趣的故事……1954年,抗美援朝的实战已经结束,父亲作为住扎部队暂时留在朝鲜,这年秋天父亲突然接到了部队通知说是爷爷病故,让父亲回家奔丧,这时候父亲离开家已经有10年了……在这十年里,父亲一直从山西走到青海又从青海打到朝鲜,参加过无数次战斗,身边的战友倒下了一个又一个,也有的受不了而成了逃兵。在这十年里爷爷奶奶一家却遭了殃,多次被国民党追杀而多次逃亡,父亲早年订的亲也因父亲是共产党的战士而被迫改嫁他人。在这十年里,因作战转战南北,很难与家联系,使得爷爷以为父亲早已不在人世……解放后,晋源人民政府给爷爷家送来了军属门牌,并告知爷爷父亲还活着,并在朝鲜作战。饱受煎熬的爷爷奶奶才终于放下心来,但朝鲜的战事非常惨烈,旧的煎熬刚过去,新的担心又提起。由于战争年代深受迫害的爷爷奶奶最怕晚上好狗叫声,因为解放前很多来抓革命军属的反对派都在晚上行动。这一年父亲回到武家寨已经是深夜了,当走进家门时一条黄狗冲了过来,它嗅了嗅父亲它热情的在父亲身边蹭来蹭去,它认出了父亲,它是在父亲离家前养的一条黄狗……办完爷爷的丧事,在家小住了几日,父亲再次回到了朝鲜。1955年,父亲随部队从朝鲜撤到了辽宁省黑山附近驻扎,父亲这年被抽调到了新成立的军种防空雷达系统,雷达站里清一色从前苏联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对于一个大字识不了几个的父亲真太难了,部队首长为提高父亲的文化水平,专门派他去了沈阳开办的军人学校学习。这一年父亲在回家探亲时经二审介绍认识了母亲,并于这年结婚,婚后跟随父亲到了沈阳随军。在军校学习期间,父亲遇到了好几个在抗日、解放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老战友,尤其是从青海湟源一起到朝鲜战场的战友,能健康的活着回来实在是不容易,很多战友已经倒在朝鲜葬在朝鲜,他们感慨万分,尤其是从青海带出去的通讯员李叔叔他是从父亲一进青海在当地解救的穷孩子,在朝鲜父亲抽调去抓“舌头”后他留在原部队,他在朝鲜负了重伤,差一点截肢,养好伤后他也来的学校学习,这些战友们在战争年代结下的友情比亲兄弟都亲。1956年父亲已经在沈阳学习一年了,这时候部队有了通知可以申请退伍或转业,父亲与一帮从一野出来的老战友们合计,仗打完了,留在部队里也没有大用了,再加上父亲的雷达站都是有文化的留学生,他感觉到差距太大了,不想留在部队里了。在合计议论中,他们想到青海的湟源,大片的土地资源、想到了那成群结队的牛羊,于是有人提议转业去青海,一呼百应一下报名了十几个,就连李叔叔也参合进来(他原本是留在军校重点培养的战斗英雄)。申请报告递上去后,部队首长找父亲谈话希望父亲能留下来在干几年,父亲坚决的说到青海去建设新中国。很快部队批准了他们的申请,他们告别了十多年的部队登上了去青海的征途,也有几位申请回到太原(2、30年后他们都成为太原政府或企业的重要领导),让人羡慕不已。我曾经问过父亲您后悔您到青海的选择吗?他很干脆的告诉我,他对自己的选择从来就没有后悔过……他们一行十几个转业干部到了青海西宁后,受到了青海省的高度重视,也就在这时候远在青海西部的柴达木盆地的戈壁上,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一场为中国石油工业开拓会战,从石油师和玉门油田去了一批石油人与严酷的自然环境做着抗争,此时,刚成立的石油工业部向青海省要一批干部,为了支持中国的石油工业建设,在青海也需要大批干部的同时分批次调往青海石油勘探指挥部了不少转业干部。就在这时父亲被调到了石油勘探指挥部,李叔叔也一同到了青海西部。由于青海石油勘探工作条件非常艰苦,而且不适应女同志工作,尤其是怀孕的女同志,当时的母亲正怀着我,被父亲送到了老家待生。到达青海西部的石油勘探指挥部后的父亲被安排在钻进队工作,不久就调往青海冷湖石油局水电厂供电车间做主任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到1967年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作为走资派靠边站。和父亲一起到达青海油田的李叔叔后来到了石油局驻格尔木勘探处,官至副处长。刚到勘探指挥部是整个机关在油沙山后来移师冷湖四号。父亲刚到油沙山时遇到了曾经在太原交城游击队认识的战友任增寿(后来成了我的岳父)和爱人王淑琴(后来成了我的岳母)。他们曾经在沈阳学习的时候在一起,由于提前转业不知去向,再次见面分外亲切,从次一直交往密切。在青海他们还遇到了李全贤叔叔,他是陕北人,在沈阳转业时李全贤叔叔没有报去西北而是选择了回原籍,但是由于陕北艰苦而生活条件加之又有了家和孩子,他又再次离开家乡拖儿带女到参加了青藏公路建设,被安排到了冷湖道班房站,条件不是很好但比起陕北来说已经是好的很多很多了……在冷湖后来又遇到了张叔叔,他是四川军区驻冷湖兵站的领导(正团级),他在沈阳学习的时候没有申请转业或退伍,后来学习完后调往了四川军区,在青藏公路建设后负责由冷湖往西藏运输成品油,兵站就是军车驿站,是给运输兵休息补给的地方,张叔叔负责青海省内的几个站,这条运输线非常艰苦,要翻越唐古拉山口,海拔很高,那是青藏高原的险要地段。后来部队支左的时候,张叔叔又参与了石油局的稳定生产工作,1971年后他调回了成都军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