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昵称vR8Dhu4m 2023-03-01 发布于上海
即将结束的国庆7天长假:

见字如面。

总是这样,快乐的时光那么短暂。像猪八戒吃人参果,还没品出味道来就没了,国庆长假也这感觉。9月30日等待下班时焦急的情绪似乎还在心中,等待是那么难熬,海太浅,时间太深太长。此时,长假即将结束,7天一闪而过,毫无知觉。

这几天,找回了当年大学毕业后,买不起房、找不到女朋友的那种焦躁感继而转换为读书动力的感觉。久违的感觉。那时,不想压力(尽量装傻充愣),不想工资(想了,没涨),不想房子(想了,白想),只好手执书卷,心无旁骛,寻找书中的黄金屋和颜如玉。

这几天,不关心自诩“豪门”的范爷为什么挣那么多钱还逃税,难道豪得还不够吗?也不关心她的堪称标准文本的道歉信。虽然挣钱不及她零头的零头,但就写道歉信而言,可以自豪地说,比她强很多。除了散文体,基本上各种文体的道歉信都写过,现代体、古文体、记叙文、议论文等各种形式。言辞比她的道歉信诚恳得多,感情饱满得多。她的道歉信如一杯白开水,寡淡无味。

这几天,不看风景,不看人潮,不刷朋友圈,伏案台前,心无杂念,白云相伴,看累了倒头就睡,睡醒了继续看。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书,但知旦暮,不辨何时。

明代诗人于谦说:“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我倒没这感觉,只有脑胀,胸闷。几天的时间,看了近十万字晦涩难懂的专业资料。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专业概念中仅相差一个字,意义就迥然不同,就像两个和尚站在我面前,都是光头,穿相同的袈裟,只是不同的颜色,让我区分哪个是南少林寺的和尚,哪个是北少林寺的和尚?一开始的新鲜,到后面的乏味,硬挤入眼睛,塞到脑子里,到今天的感觉只剩下头重脚轻、天旋地转,想吐。就像当年读书吃方便,一个月连续吃,不间断吃,最后闻到方便面的味道就想吐。这病根直到现在也没痊愈。

但他写的另外一句诗词,我倒是同意,“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他读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可以把书看成是老朋友。我不行,我看的是无趣天书,所以必须把它们当成亲密无间的爱人。要不是想象着与这些晦涩的文字谈情说爱,又怎能如此兴致盎然,趣味横生呢;又怎么能看到要吐的时候,还能对着它写的小邪诗:“在这片云,这片花,这片林,把时间都抛弃,浪费。浪费得毫无遗憾,浪费得心甘情愿。”如此这般,无味天书如仙女可爱,一册在手,情致飘逸,如闻书香,如听倾谈,文我两忘。

忙时心不乱,闲时心不散。无需羡慕别人的郊游,无需眼红别人的精致生活,任他看上去精彩无限,任她看上去幸福无比。各人有各人活法,各人有各人精彩。点上香烟,泡上咖啡,庆幸有文人屁股;笔有怪物,胸有神魔,莫说无才子心思。换脑子时,可以写邪文,写“四十四年穷不死,三百六日淡如云”祝自己生日快乐的杂文,可以写把我变成“丰神俊逸,亦正亦邪”杨过的“男性化妆品”神奇效果,可以写“身体里住着的大怪物”,想想如何用香烟熏死,清咖苦死,时间耗死这些怪物。可以读《资治通鉴》,看古代的文人如何力除闲气,固守清贫。可以读《世说新语》,看嵇康、阮籍、刘伶闲着没事跑到山上去喝大酒,纵歌空谷,消磨无聊的时间。

古人说,读书,苦渴无日,当以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7天的假期,去掉值班的几天,剩下的几天与书为伴,与书为友,不仅省钱,更乐呵。此刻,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此刻,又感觉自己就是武装好的机器人。

余不一一。祝秋安。

2018年10月7日 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