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公,你还是从了吧。

 昵称vR8Dhu4m 2023-03-01 发布于上海

《世说新语》作:

魏朝封晋文王为公,备礼九锡,文王固让不受。公卿将校当诣府敦喻,司空郑冲驰谴信就阮籍求文。籍时在袁孝尼家,宿醉扶起,书札为之,无所点定,乃写付使。时人以为神笔。

短文中两处地方可以细嚼。一处为开篇发端处,一处为结尾收束处。

开篇发端“魏朝峰晋文王为公,备礼九锡,文王固让不受”,魏朝封晋文王司马昭为晋公,准备颁赐给他九锡之礼,司马昭坚决辞谢不肯接受。什么是九锡之礼?司马昭为什么要固让不受?

九锡之礼(cì,通“赐”)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锡,在古代通“赐”字。九种特赐用物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乐县,定音、校音的器具;朱户,红漆大门;纳陛,登殿时的陛级;虎贲,勇士,亦指勇士所执的戟、铩等兵器。秬鬯,供祭礼用的香酒,以稀见的黑黍和郁金草酿成。

古代天子经常会用带有礼仪性的赏赐来表彰有功劳的臣子,而赏赐又有三六九等之分,而“九”这个数字在中国具有最高的含义,所以九锡也就是皇帝对臣子最高的荣誉赏赐。

历史上授九锡人物:王莽被西汉授九锡,后废汉室建新朝;曹操被东汉授九锡,其子曹丕建立曹魏。后来宋,齐,梁,陈四朝至隋唐两朝的开国皇帝都曾受过"九锡"。

历史书中常见一语:功高不赏。不是不赏,而是没什么好赏的东西了,赏无可赏,该赏赐的都已经赏赐了,就只剩下皇帝宝座。所以,功高不赏者,要么被皇帝诛杀,要么诛杀皇帝,很少有第三条路可走。此时的功臣往往手握重兵,权倾朝野,所以皇帝被杀的居多,于是乎“九锡”就成了篡逆的代名词。

毕竟天子是天之子,皇命天授,自己何德何能,可以承受天命。所以赐九锡时,几乎没有一个是一纸诏命就马上接受,无一不是三番五次地推让,说自己无德无能,不能承受如此尊重的赏赐。一面推辞,一面又暗示身边的人不断上表,希望羸弱的皇帝能加封九赐,并禅位。

身边亲近也劝进:明公功与天齐,德并日月,如果不接受加封,不接受禅位,社稷不安,黎民百姓焦虑。为国家计,为百姓计,你还是从了吧。心里却是另一番盘算,兄弟们着您抛家舍业,出身入死,不就是为了今日,有繁华似锦的前程吗?你当了皇帝,哥几个也就封大官,进大爵,皇帝不肯禅让,我们去劝,去胁逼。于是明公们在一出“双簧”之后,扭扭捏捏,半推半就,一副勉为其难的表情登上皇帝宝座。被逼让位的皇帝无一善终,不是赐白绫,便是赐毒酒。

能抵挡住权力诱惑的有,不多,诸葛亮算一位。《三国志·蜀书·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云:"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诸葛亮回答:"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魏,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一个历史知识,常看到人性中极其虚伪和丑陋的一面,哪怕是天之子,贵为皇帝。

另,结尾收束一个引人好奇不已处,喝酒与文章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古代文人写出绝妙好词,往往是在喝酒,至微醺,甚至酩酊之时。阮籍如此,刘伶如此,李白如此。日后草,再想想,为什么喝酒才作好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