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借我一双慧眼吧!

 昵称vR8Dhu4m 2023-03-01 发布于上海

《世说新语》录: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张翰被任命为齐王司马冏的东曹掾,在洛阳,看到秋风起了,于是就想念家乡吴地的茭白羹、鲈鱼脍,说:“人生可贵的是使自己愉快而已,怎能为了求得名位而在数千里外做官呢!”于是他就命人驾车回乡。不久齐王囧兵败被杀,当时人都说他料事如神。

顺文而下,初始以为又是一个厌倦官场的明争暗斗,辞官而去的故事,以为又是一位回归田园,隐形匿迹的名士。但最后却是笔锋一转,活脱脱一位料事如神的贤人跃入眼帘。

显然张翰口中所谓的“人生贵得适宜,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只不过托词罢了。家乡吴中的茭白可口、鲈鱼鲜嫩,不是人在洛中才如此,在他离开吴中(在今苏州)远赴洛阳时也如此,为何此时才这般思念,这般感慨呢?并且是行色匆匆,“命驾便归”。在八王之乱的西晋,张翰应该是看到了情势的变化,司马冏的败相,才会如此舍下名爵。遗憾的是,短文没有涉及张翰如何慧眼明心,察觉司马冏必败,只是最后收束处点到为止。“俄而齐王败”,防微杜渐而禁于未然。

(图片来自网络)

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视祸于未萌。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张翰无疑是一位明者,智者。当然,历史上不乏“见机”之人。诸葛亮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时著名的“见机”人物,三国演义对其有诸多笔墨描写,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七纵孟获等许多故事都刻画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最津津乐道的可能莫过于“借东风”了,夜观天象,预知先机。当然,三国演义非信史,更多的演绎。但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的隆中对,对天下大事精辟入理的分析,为困顿迷茫的刘备指明了方向,如当初的汉高祖刘邦入蜀汉,定霸业。后来三足鼎立的事实,无不表明诸葛亮对时势的预判之高明是何等了得。

《史记.项羽本纪》中范增劝项羽杀刘邦,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范增从刘邦入关中据秦宫,本想独占重货珍宝。见项羽大怒发兵,驻留霸上,便秋毫不犯,悉数封存府库。与刘邦平日为人习性大相径庭,判若两人。由此可见刘邦心中大志,所以力劝项羽杀了刘邦。未曾想项羽的刚愎自用,又妇人之仁,放走了日后打败自己的刘邦。范增在项羽垓下自刎之前,在项羽怀疑他与汉有隙时,也预知了他失败的命运,“天下大事已定矣,君王自为之。”

问题来了,怎样才能拥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如何才能练就一双慧眼?就算做不到如诸葛亮这般出神入化,是否也能如张翰这般避祸躲灾。这样就可以如股神般提前逃过每一次股市的大跌,预先买入在每一次大涨之前;这样就可以不用每期彩票都买,节省一点钱留着下次买。这样就可以每次在遇到疑难事时,拿出“锦囊妙计”来应对,如诸葛亮事先给赵云的锦囊那样的灵验。

如果,我是说如果,万一实在练就不出,可不可以借一双慧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