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同志的一张照片

 紫気東來 2023-03-01 发布于吉林

周末,与几位朋友在南明河畔的甲秀楼相聚。

聊的话题很多,天南地北,不知是什么由头突然聊起胡同志,其中一位朋友指着不远处的南明河,说起胡同志当年在这里“挖泥巴”的往事。

我突然想起,曾经用错一张照片(如下)

图片

这张照片,正是当年胡同志在贵州工作时,参与南明河清淤的场景,被我错用在刘家峡往事,在此致歉。

照片上的故事,发生在1986年的南明河。

南明河,可以说是贵阳人的母亲河,蜿蜒经过贵阳市主城区,滋养了这一方百姓,也给这座城市增添许多灵气、秀气。

王阳明被贬贵州期间,曾写下了“隔水樵渔亦几家,缘冈石路入溪斜,松林晚映千峰雨,枫叶秋连万树霞”的诗句。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南明河曾经遭到严重的破坏,两岸生活污水、企业废水统统往河里排,一度被称为“臭水沟”。

图片

胡同志到贵州后,对各地的生态破坏感到痛心疾首,从省委大院门口流过的南明河,更是天天在他眼皮子底下。

贵阳市为了“向老百姓还债”,在治理南明河上想了不少办法。

1986年,贵阳市提出“治理南明河,还我青山绿水”,再次把治河提上了重要日程,得到胡同志的大力支持。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他带领省机关干部来到甲秀楼附近的河滩上,参加南明河清淤义务劳动。

没什么仪式,也没什么指示,时任贵阳书记李万禄简单做了动员,大家就开始干活。

胡同志的主要工作,就是用竹筐运送淤泥。淤泥很沉,一筐一百来斤,两个人担一筐。

照片上另一个人,是时任贵州省委副书记丁廷模。

丁廷模后来回忆,俩人搭配干活,来来回回,运了很多趟,胡同志总把筐绳往自己的方向拉,想担重一些。丁还告诉他,“我在农村干过活,这点重不算啥。”

做什么事,推什么工作,一个好领导从来都不会停留于一般性的号召,而是身体力行,不是“给我上”,而是“跟我来”。

有困难的时候,主动替下属多考虑一些,担子自己多担一些,这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这样一个好领导,总让人愿意亲近,愿意追随。在贵州期间,丁廷模就十分敬重他。

1988年12月,他从贵州离任,临别时丁廷模写下短诗三首《送别絮语》:

“为兴黔富民而来,为西藏安康而去。来时,年轻英俊;去时,鱼尾纹深。两鬓白发添几许?”

“甘肃、贵州、西藏,一程又一程,在辽阔的西部土地上,留下你深深的足迹。妻子,儿女,老人,从远方捎来问候多么温馨,你深感内疚,欠亲人几多情。重任,事业,理想,毕竟位居第一,你告别亲人,走得更远,继续向西……”

“向老同志辞行,与地委书记话别,看望警卫员、炊事员,向办公厅工作人员,表示深深的谢意。省委书记的行期,很少有人知晓。来,静悄悄;去,静悄悄。我们的'班长’啊,原谅我不听你的劝阻,来到机场,闪着泪花,向你挥手……”

三首短诗,用词朴素,却满怀深情。

如今的南明河,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沿河两岸成了市民们茶余饭后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图片

那些前尘往事、三十多年前那个在河滩上挑淤泥的身影,就如这河水,往远方扬长而去。

我从故纸堆里把这些往事翻出来,不是评论什么成败得失,更不是要讲什么人生道理。

只是留个印记,仅此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