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是中国绘画之“本”!

 与春天同行 2023-03-01 发布于青海

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插图:赵春秋泼墨小品

图片

清代笪重光说:“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沈宗骞说:“笔为墨帅,墨为笔充,但笔墨与水却可以说水是本,笔与墨合作生动妙在用水”。水是世间最寻常、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而水在中国绘画的笔墨中也亦然。说最寻常,自古以来一笔一墨都有水的物质形在。说最简单,水于物质中无色无味,加之于笔墨,笔墨能一目了然,简简单单。说最重要,是因为水的千变万化成就了笔墨的变化万千,活灵活现。但探求水如何作用于笔墨,要先了解水在中国文化意识中拥有至高的美。

图片

水是生命之源,是万物之灵。水已以其物质的原始形态,以其意象的精髓内涵已渗入人类文化思想的意识深层,在漫漫的人类历史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识,由物质的层面上升到精神的境界。

图片

从儒、道、佛的思想言论中可以体现中国的先哲们对水感悟出“乐”“道”与“和”的高度境界。中国文化是在儒、道、佛的影响中不断丰富,发展,而先哲们对水的感情也必渗透于中国文化之中。中国画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表现形式。“笔墨”又是中国画的其本功,其实以中国画技法为称。画家李可染曾说:“笔墨是中国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家、道家、佛家学说以及思想在中国画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境与审美追求。这种追求可以说是通过“水”的“道”“乐”“和”在“笔墨”中的渗透而产生的。自宋元以来的文人画家,无一不是儒道禅兼通者。而文人画家的哲学态度是通过笔墨表现出来的。

图片

何为“笔墨”,研究中国画的人都会了解到“笔”常指勺、勒、皴、擦、点等笔法以及下笔时的轻重、疾徐、偏正、曲直等变化;“墨”常指烘、染、破、积、泼等,墨法以及干、湿、浓、淡等变化。但人们往往忽视了与“笔墨”有关的“水”。其实,笔与墨所表现出的气韵生动妙在用“水”。“水”于“笔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水”于“笔墨”是灵,是魂。

图片

“水”在先哲的思想中感悟到“道”与“乐”以致“和”。“和”即儒学以推崇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认为天人之间紧密相联,不可分割,是合二而一的。在天人中“天”是“人”存之本,虽“天”乃至上神,但“人”也能反作用于“天”,从而达到平衡。这种“和”的理念用之于“水”与“笔墨”说然。“水”与“笔墨”的“和”产生了技法的变化且最终产生和谐的美与意。“水”的渗透使墨有了干、湿、浓、淡的变,以致产生了墨分五色的说法:焦、浓、重、淡、清。“水”的穿透性使“笔墨”产生了技法上的色彩丰富的画面效果;“水”使“笔墨”色彩微秒丰富而且峥嵘烂漫,玄机无限。

图片

“水”的物质中的形式使中国画有了地域上的技法的微妙而丰富不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使中国地域上分为南北概念,中国传统上大概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区域划分,从而有水之北、水之南的北方、南方之说。因为“水”得南北风土人情有着鲜明对比,也使中国文化的形态的整体格局宛如“阳”“阴”,相向相生。中国画也因地域不同在技法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及理解,究之因还是“水”。“水”的因素起到重要作用。因为在中国人的地域观念中“水”之北为“阳”,水之南为“阴”,从而认为北国风土质“刚”,南域地气性“柔”。

图片

中国绘画作品也因描绘不同地域风景事物而产生了笔墨技法上的不同。如五代十国时期的荆浩、关仝描绘北国山水,笔势雄伟,笔法方硬、简劲。荆浩的山水画,创水晕墨制表现技法及山水画全景构图和山石皴法技巧,成为北方山水画派开创者。又北宋时期的李成、范宽绘平远寒林那种齐鲁地貌的山水,将昆国的古朴秀劲,圆融而富于感染力的意境。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范宽用笔坚硬厚重,“枪笔俱均,人屋皆质”。尤其是极有力度又极其有变化的“雨点皴”,使得所绘岩面更加峻厚,山势折落有势,也使山峦和茂林关系更加深邃、丰富。这些“笔墨”技法体现了“水”之北的“刚”。而唐时画家王维的笔意清润,诗画合一地表现出水之南的阴柔美。水在王维的笔墨技法中产生了“破墨”以墨加水调成了浓淡不同的层次,用于渲染。王维的破墨山水笔迹劲爽、气势深重,一条线条勾勒和重色青绿画法,创以水渗透墨彩之新技法。又有宋人米芾独创了一种以点染代皱;删繁就简的笔墨技法,始创表现江南烟雨迷蒙的米点山水,天真焕发,自成一家。此技法中的“染”全因为“水”而成立,此以使笔墨从造型功能中解放出来而成为一种写意性趣味的独立因素。再者,米芾在《画史》中称董源的画平淡天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这段描写了水使笔墨技法表现了江南之水的美。再者,宋时画家夏圭的墨法运用也别开生面,创“拖泥带水皴”或“带水斧劈皴”,先以水墨皴染然后用墨笔,达到水墨交融、淋漓苍劲、含蓄多姿、趣味无尽。从南北的风土中水的不同到绘画南北中水使技法所产生的差异,可以讲“水”使笔墨产生了千变万化的技法,从而达到了审美的意境,且有着不同时空的感觉差异。即是说“水”使“笔墨”的探究能于延续。

图片

“水”是“笔墨”技法探究之源。用笔有浓、淡、繁、简、湿、燥等笔法,“水”让其各宜合度,且产生了活活能转,方圆有度,干湿有意的效果。以致有了“浓笔宜分明,淡笔宜骨力、繁笔宜检静,简笔宜沉着,湿笔宜爽朗,燥笔宜润泽”等要求及说法。这一提法说明了“水”在“笔墨”中的“度”。“水”于此产生的干湿感,在清·华翼纶《画说》中提到:“观古人用笔之妙,无有不干湿互用者。虽北苑多湿笔,元章,思翁皆宗之,然细视亦干湿并行。干与枯异,易知也,而湿中之干,非慧心人不能悟。盖湿非积墨、积水于纸之谓,墨水一积,中渍如潦,四周配边,非俗即滞,此大弊也。须知用黑二字,确有至理”。“墨固在乎能用也。以笔运墨,以手运笔,以心运手,干非无墨,湿非多水,在神而明之耳”。此境界中对“笔墨”的悟其实也是对水的悟,水中的道,水中的乐,有了此感悟,笔墨得心应手也。

图片

“水”在地域上的区别,让人文文化上的思维感悟影响到了“水”在绘画技法上的运用以及其表现,除了南北方的“阴柔”、“刚”之外,中国传统绘画有南北宗之说,“南宗多用破墨,北宗多用泼墨,其为光彩淹润则一也”。此法的“破”与“泼”就是水对墨的“破”与“泼”。墨本是一个玄黑一色,因为水的“破”与“泼”而有了润湿光彩。“笔墨中善用水,色彩光华,其妙无极,不善用者,觉薰煤满纸而已”。因水的妙用,“墨”在技法上有浓墨、淡墨之分,亦有嫩墨、老墨之分。嫩墨者色泽鲜嫩,而使神采焕发之喻,此皆因水使之有神。其法是先以笔贮水,量墨当用多寡,蘸入笔尖和水搅匀,拂于素纸,则墨晕和润而有光彩。老墨者盖取气色苍茫,能状物皴皱之喻”。在以上描写方法中,前提是以笔贮水,水是画的源。在中国画里用墨要求无他,“惟能洁净。洁净自能活泼”。之说正符合了“水”的意象。“水”洁白如练的意象贯穿于笔墨之中。“水”是中国绘画之“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