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建群的“七十耳顺”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3-03-01 发布于山东
图片
豪华落尽见真淳

——读《七十耳顺:高建群书画作品集》随记

文/姜乾相

正月的最后一天,恰逢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也就是这一天,我在两千多里之外的山东淄博,有幸收到著名作家高建群老先生从西京长安寄来的《七十耳顺:高建群书画作品集》;随书还附赠有一幅斗方墨宝,上面写着“满纸黄页寄过往,一场秋风老少年”的诗句。这豪迈的气概或许就是高老出版这本书画集的心境写照吧。

对我这样一个晚辈来说,高老的一番情意可谓“好雨知时节、润'我’细无声”了。

喜欢高老的书法作品,源于一碗面。

大约是十多年前的一个国庆假期,我回西安探亲。任教于某高校的一位同学为我接风,问我想不想吃西餐,她订了大雁塔附近一个雅间。“在西安,还是一碗面最解馋。”我让同学随便找家面馆,吃碗正宗的“biangbiang面”最好。几经打探,同学开车拉我去了南郊比较有名的面馆:关中老碗。

“碗比脸大,面比肉香。”老陕,都好这一口。

图片

进到店里,只见食客满堂。墙上挂着的一个案板大小的枣红色的匾牌,上面刻着“关中老碗”四个金色的大字,格外醒目,一下子就吸引了我。这四个字,笔墨厚重,形态淳朴。用西安方言来讲,非常“沃野”,看起来让人心里舒坦。那一笔一划都颇为灵动,像卧在碗里或者被挑起来的裤带面。从落款看,题字者为自称“长安匈奴”、时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的高建群先生。高先生用小字做注:“碗大汤宽,牛喝马饮,关中大汉之吃相也。”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中的“中”字,像一飞冲天的飞机;

长安的“安”字,活脱脱一位腰带飘飘、敲着陕北安塞腰鼓的汉子,“长”字,简直就是个西安的地标“大雁塔”了。

一横三折挑江山,一竖若柱定乾坤。点划黄山飞来石,撇捺水柱写人生。高建群先生的书法真可谓笔笔力千钧、字字有画意,充满生机与情趣。

欣赏着高先生的字,吃着粗瓷大碗的裤带面,仿佛自己也成了汉唐文化所滋养的关中大汉的一员……也就是从那天起,我被高建群先生的书法给镇住了。临走,我特意带走了一张印有高老题字的“关中老碗”的餐巾纸,带回山东欣赏了大半年。

莫名的喜欢,喜欢得一塌糊涂。后来,我干脆从网上买了《家有高字步步高》《独步天下》《高建群书画艺术》三本书法绘画作品集,如同抱得美人归。喜欢归喜欢,惭愧的是我一直没能写出只言片语的心得文章来!

见贤思齐。高建群先生是一块磁铁,我就是个被吸着走的小螺丝钉。

记得是2016年中秋吧,经朋友介绍,认识了高建群老先生。出于仰慕,见面前,我精心刻制了一枚肖像印,作为见面礼。

考虑到高老属相是马,又当过骑兵,对马应情有独钟。于是在肖像印的耳朵部位,我特意刻了马踏祥云;头发里面,隐藏了一棵菩提树。这些“创意”,不留心是不容易看出来的。

图片

高老对这方肖像印及设计理念颇为满意,当即加盖在了当天创作的书画作品上。或许,因为我是工作于山东的长安人,高老的夫人祖籍是山东的缘由,高老对我高看一眼。此后,每次回西安探亲,我总要去拜访高老,也有缘当面欣赏先生写字画画。

高老的书法是从何时起步的?按照收在《七十耳顺:高建群书画作品集》中的压轴文章《<独步天下>之创作缘起》所说,他的书法大约是“文化大革命”中写大字报写出来的。对于当年的场景,高老描述的活灵活现:前面两个同学,一个往墙上抹浆糊,另一个往墙上贴整张纸;后面两个同学,一个提一桶墨汁,一个提一桶大毛笔。他则手握六七支毛笔,一路大写,几十米长的街道上的建筑物就写满了。

这样的经历,颇有点像书法家启功先生。

写字画画,自然少不了印章。

图片

在高老的印章中,有一枚印文为“一回相见一回老”的闲章,是已故终南印社社长傅嘉仪先生刻的,大篆写意印。据高老讲,有一次采风,装有印章的小袋子就“扁”在腰上,没想到返回时那枚印章不翼而飞了。言语中透着不舍。我想,何不临摹一方,弥补一下高老的遗憾。后来,高老通过微信给我发来了印谱照片。由于时间久远,印谱有点发虚。我通过电脑进行了复原处理,用一方3厘米见方、高约5厘米的青田石精心临摹了一方。打开印盒,手握印章,高老高兴地说:“一模一样”。

图片

我惊喜地发现,《七十耳顺:高建群书画作品集》的131页,有一幅名为《躺平》的画作。右上角,盖着我临摹的“一回相见一回老”印章。我与高老因印而结缘,先后给先生刻过肖像印、姓名印和闲章。虽说我的治印只是业余水平,让我感动的是难得先生不弃!

其实,高老也刻过印章。“文化大革命”中,他把毛主席头像、画像描下来,贴到梨木板上,用钢锯条制成的刀片刻出来,蘸上印泥,四处拓盖。这枚肖像印要是留存下来,当是见证高老涉足绘画、篆刻的重要物件了。高老在书中说,他的绘画就始于那时。

高老的绘画颇有禅意,其中罗汉图占比较大。高老说:“我画罗汉图,先学弘一法师李叔同。后来得知,弘一的罗汉图,取法于陈洪授陈老莲,接着再学陈老莲。接着又得知,老莲的罗汉图,脱胎于唐未五代时期著名诗僧贯休,于是再习贯休……以大喜悅之心情,直追汉传佛教罗汉图创作之源头,潜心研习,致敬先贤。”

专家认为,贯休的罗汉图,胡貌梵相,奇崛诡巍,有別于汉传彿教大多数的罗汉图。这原因大约是因为,贯休修行的寺院,有几个来自天竺国的高僧,他是依他们的面貌而画。高老经过深入研究考证后指出,“也许更合理的推测是,这家寺院藏有自天竺国海运而来,未经陆上丝绸之路行走漫长中国化过程的原始经像。”带回这原始经像的,应该是广游五印、西行求法第一人法显。

图片

高老的文字、书法和绘画,充满了对华夏五千年悠久文化、沧桑巨变的追忆和思考。

“一回相见一回老”。高老在书中写到:“大约读者读到我的每一本新书时,都会觉得这个写作者,又沧桑了一些吧!”可以说,“沧桑”“厚重”是高老书画作品的一个鲜明特质,从中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位知名作家的美学素养、心胸气度、思想追求和人生智慧。

10多年来,高老先后出版过数本书画集。

2022年年底,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名为《七十耳顺:高建群书画作品集》更讨人喜欢。

图片

该书为16开本、布面精装,大小合适,便于阅读和收藏。收录高老创作的散文17篇(另有3篇专家评论文章),共计15万字。另外,配有高老近3年创作的书画精品101幅,可谓图文并茂、清新雅致、意境高远,更加耐看。

作品中,仗剑行吟的屈原、赐福镇宅的钟馗、敦煌壁画中的抚琴仙子、慈眉善目的菩萨、丑陋的罗汉图、标致的美人像、光秃秃的老树、满枝的梅花、憨态可掬的小猫……不循规蹈矩,化大千世界为掌中玩物。每一幅作品(包括款识题跋)都寄托了作者的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

比如,第263页的绘画《空山图》,题跋云:“中国古文化人,学问做到高深处,年岁熬到年迈时,往往遁入空山。从而远离尘嚣,获得精神大自在。”反映了作者对学问的追求和对自由精神的向往;

第281页的绘画,“落寂的公园等待春天”,包含着人类必将战胜新冠病毒,肆虐的疫情终将过去的美好愿望和坚定信念;

再比如第287页的绘画作品题跋:“每天画画,每天与古人对话,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得大喜悦。相信老天再假我十到二十年,会登封而造极,是水到渠成的事。”这幅画则是高老痴迷丹青艺术和文化自信的真实写照……

我认为,以上这些细节所蕴含的深厚内涵,恰恰是高建群先生书画作品品位高雅、超凡脱俗、耐人回味的关键所在,至于构图、笔法、用墨、设色等技巧,那倒是形而上的表象了。

另外,说到底,高建群先生是一位名贯中西的作家,文学是主业,书画是余事。在博大精深的书画领域,高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票友”。这无疑是高贵的自谦。

《成吉思汗的上帝之鞭》《走失在历史迷宫中的背影》《我是五千年家族链条中现在的一环》《于右任老人的一些旧事》……这本书画集,不能只看书画,其中的文字虽然不像书画作品那么直观地吸引眼球,但同样值得深入阅读。道理无须多讲!

《大先生的书永远不会过时》,这是这本书画集中的第16篇文章。文中所说的“大先生”指的是现当代文学第一人——鲁迅。我个人认为,高建群先生呕心沥血创作的《七十耳顺:高建群书画作品集》,与其说是一部集书画作品之大成,反映其人、其文、其字、其画成就的大书,倒不如说是透视高建群先生内心世界的“心”视窗。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也有望成为一本永不过时的宝典。

图片

艺术之树常青。我想和高老约定:10年后,再出一本书画作品集。起名为——《相期米茶:高建群书画作品集》。

高建群先生是一个谜,吸引人的地方很多,他的书画作品就像一把锁。我东拉西扯一时还真说不好。朋友,您还是亲自读一读高老的这本厚重的心灵之书,从中找寻打开这把锁的金钥匙吧!

本文配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姜乾相,陕西长安人,山东淄博日报社主任记者,爱好书法篆刻,以人物肖像印见长。著有新闻作品集《智慧人生》(陈忠实先生题写书名),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 海外版》等报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