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牧原集团:做强猪肉产业链 助推产业大发展

 昆仑山石 2023-03-01 发布于河南

牧原集团创建于1992年,历经30年发展,形成了集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生猪养殖、屠宰加工为一体的猪肉产业链,主要产品有商品猪、种猪、仔猪和猪肉。集团总资产2000亿元,拥有子公司300余家,员工15万人,旗下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上市,养猪业务遍及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3个市217个县(区),2022年出栏生猪6120万头。

2019年,成立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牧原肉食”或“公司”)。现已成立25家屠宰子公司,分布于11省21市25县,投产10个屠宰厂,产能2900万头,猪肉销售覆盖22省77市。

内乡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

把握时代机遇

托起养猪强国梦

秦英林,1965年出生于内乡县马山口镇河西村,1989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1992年辞去公职,携夫人钱瑛女士回到家乡创业。从此,内乡县诞生一家生猪养殖的民营企业——牧原。

30年来,牧原在传统产业中狂奔。从22头仔猪的个体户到现代化国际企业;从扎根内乡到布局全国;从穿越一轮轮猪周期到战胜猪瘟非洲;从打通每一项猪病技术路径到生产指标每一项的提升,这些都离不开秦英林在少年时期就深深播种下的养猪强国梦。

他说:“助推中国从养猪大国向强国转变,是我的奋斗目标。”秦英林说的这个强不仅体现在资源效率层面,降本增效,还体现在从业人员身份、能力、尊严上,更加体现在行业可持续发展上,生产是否绿色,节水节碳等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30年执着专注,“只为养好猪”。秦英林带领牧原团队破解了行业一系列难题,让种猪、营养、猪舍、环保等一系列技术,走在了国际前列,让养猪成本越来越低,出栏规模高速增长。

现在,牧原集团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还荣膺多项荣誉,“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华慈善奖”“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100强”“中国企业500强”“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企业”“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等。

牧原总部园区。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行业进步升级

中国养猪历史悠久,但普遍认知下的养猪行业是脏、乱、差的,没有技术含量,门槛很低。

随着时代的发展,养猪行业已成为融合多门学科的高科技产业,包括生命科学基因选择、猪舍设计、疫病防控、营养配方、生产管理、环保、信息化甚至智能化的应用等,没有技术创新难以为继。

牧原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养猪技术创新史。牧原集团通过30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养猪离不开技术创新。

一开始,牧原走的就是自繁自养的发展模式,饲料自己加工,饲料厂自己建设,养猪场自己设计,种猪自己培育。

20年前,牧原就开始了种猪育种的“种子计划”,执行独立的育种方案,建立了独特的育种体系,摆脱了对进口种猪的依赖。2020年以来,牧原为行业提供127万头种猪,为生猪产能恢复和端稳百姓“肉盘子”作出贡献。牧原繁育的商品猪可以直接做种猪使用,种猪和商品猪的肉质一样好。这一作为,对行业发展的贡献非常巨大。有关专家称,“牧原的种猪育种技术,已赶上发达国家水平。”

在疫病防控方面,牧原建立了完整的健康管理体系,锻造出世界一流的兽医技术,持续推进疫病防控的技术攻关,努力让猪群不生病、少生病,保障猪群健康。

创业初期,牧原就开始研发低蛋白日粮技术,2000年推广低蛋白日粮。通过剔除饲料中多余的非必需氨基酸,在不影响生猪生长性能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添加适宜种类和数量的工业发酵氨基酸,降低豆粕使用量。此外,在养殖端通过变频混合技术,可根据猪群生长性能动态调整营养供给,实现一日一配方、精准供给营养。20年来,牧原养猪豆粕减量548万吨。近两年,公司党委书记、总裁秦英林,通过不同渠道呼吁、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只为节省更多的大豆、土地、减少更多的氮排放。同时这一颠覆性创新,让牧原综合成本优势凸显,在国际豆粕大幅涨价的浪潮中,牧原也实现了稳步发展。

在绿色环保方面,牧原持续创新,改进饮水器,并在管理上创新,使上市一头猪用水,远远低于养猪行业用水标准,既降低了运营成本,又减轻了环保压力。通过热交换技术以及合理使用猪舍保温材料,实现所有猪舍无需供热,在东北地区零下40摄氏度的极端环境下,猪舍内部温度仍可达到22摄氏度至25摄氏度。无供暖猪舍的应用从源头上减少了冬季供暖天然气和煤炭的消耗,实现了节能减排。2021年节约燃煤27.67万吨,相当于减排温室气体71.9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推动创新,不是一时兴趣,是关乎企业生死的压力。”秦英林说,“企业的科技创新是被逼出来的,一开始,小的创新,为的是节省成本、提高利润。一步步走到今天,方方面面的创新,都是为了给企业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

育种做了20年,才凸显出一点优势;

兽医做了20年,才看见一点反应;

环保做了8年,才体现出来价值。

在养好猪这件事情上,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向下扎根,用5年、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就一定能作出成绩。

通过技术创新,牧原养猪生产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正在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迈进。因为专注创新,牧原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成本优势,这是企业稳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现在牧原大力发展智能化饲喂系统和云服务平台等信息智能化系统,加快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牧原的智能研发已实现30余项产品的转化应用,输出各类产品数量超过130万套,服务猪群超6000万规模。智能装备覆盖生猪饲料、智慧养殖、屠宰、无害化等全流程业务。

牧原肉食品城。

深耕生猪产业

打造千亿级产业链

牧原集团响应国家改“运猪”到“运肉”的政策导向,率先在南阳市产能集中区域布局屠宰产业。

目前已在南阳建成了内乡牧原肉食200万头生猪屠宰产能,正在建设的牧原内乡肉食产业综合体屠宰厂200万头产能。

牧原内乡肉食产业综合体,是全球首个集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和肉食品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肉食产业综合体;是牧原集团打造全产业聚集的智能化生猪产业园,实现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该综合体的养殖总量、技术水平均创全球之最,大大节约了养殖用地,土地使用率提升4倍,优化了产业链、提升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粮进肉出”“农头工尾”,带动生猪产业跨越式发展。

牧原综合体养殖项目建设期提供就业岗位1.2万余个,全面运营可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同时带动饲料储运、物流、设备加工、包装等上下游相关企业发展,间接提供就业岗位超5000人,人均年收入超8万元,实现劳动力就地转化增值,增加地方消费水平,为当地农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多元综合效应。

牧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养殖企业,未来还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屠宰企业。随着屠宰产能在南阳区域的集中,与屠宰配套的食品产业逐渐向产区集中,计划在南阳布局2000万头屠宰产能,成为全国猪肉最富集的区域。把猪肉变资源,将南阳打造成肉食品加工的品质高地,成本洼地。牧原将利用产业带动优势,吸引全国食品加工企业、餐饮企业、生物制药企业投资南阳。同时,依托牧原生猪产业链,吸引大量优质供应商聚集南阳,投资建厂。通过产业带动,把南阳打造成全国最大的生猪生产中心、肉食品加工中心、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农牧装备制造中心、全球畜牧业技术创新交流中心。

据统计,2020年以来,内乡已招引牧原供应链3887家企业登记注册,实现税收近7亿元。

聚焦牧原生猪产业优势,抢抓机遇,助力南阳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围绕牧原上中下游产业链,开展全链条招商引资,打造农牧装备千亿级产业园区;围绕牧原猪场屋顶资源,加快布局全县玻璃制品、光伏组件、储能等产业链,打造新能源千亿级产业园区;围绕猪小肠、猪毛、猪胰脏等屠宰副产品,深化与千红制药合作,研发生产生命健康药品及产品,打造生命健康千亿级产业园区;以牧原生猪养殖饲料蛋白的需求为起点,依靠西湖大学科研力量和国际领先生物合成企业,加大发酵氨基酸研发投入,持续探索空气合成淀粉、菌体蛋白等新型饲料,打造生物合成千亿级产业园区。

勇担社会责任

助力乡村振兴

牧原秉承“让人们吃上放心猪肉,享受丰盛人生”的企业愿景。坚守“创造价值,服务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十三五”期间,牧原将企业发展融入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探索实施“5+”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复制推广至全国15省62县,帮扶贫困户14万户39万人实现脱贫。2017年,秦英林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乘坐“脱贫攻坚”方阵彩车的13名代表之一,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2021年,牧原集团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20年, 面对突然来袭的新冠疫情,牧原股份与秦英林、钱瑛夫妇捐赠人民币2亿元,用于全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2021年1月秦英林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民营经济先进个人”称号。秦英林先后两次捐赠西湖大学市值共9亿元的股票,支持国家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2022年,在河南农业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秦英林向母校捐赠10亿元人民币,助推河南农业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企业存在的终极价值是服务社会,推进社会进步。牧原始终把党和国家的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方向,扛好共同富裕大旗,让农民分享企业发展红利,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并充分发挥企业的产业带动优势,引领行业创新升级,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国从养猪大国到养猪强国迈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