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年读书1000本 算吹牛吗?我曾一再引用过一个说法,出自著名文

 后知后觉无所谓 2023-03-02 发布于北京
每年读书1000本 算吹牛吗?
我曾一再引用过一个说法,出自著名文化人止庵之口:“那些自称每年读书300本以上的都是骗子”。可要我说,止老这个议论本身,就“欺骗性”就很强,很容易误导人,可能还会还让一些同行“含冤莫白”。
 
止老资深读书人,属实犯不着这么一惊一乍,随便扣大帽子。每年读书300本 的,当然不算骗子。不仅不是,对于很多文史职业人来说,平均每年阅读量上千,只怕还是基本功,委实寻常事耳。尤其是带有史学研究属性的学科,拼的是“竭泽而渔”、“上穷碧落下黄泉”、“无一字无来历”的硬功夫,三五千字小论文都要带上密密麻麻参考书目的尾巴,一年到头肚子里没个上千纸本垫底,真能做到出色吗?所以,结论是:“普通读者”能300本\年固然值得大肆吹嘘,到某瓣到抖音到小某书巧妙地凡尔赛显摆,可博学于文的专业学者要跟着大惊小怪博眼球,就不免谬妄不诚了。
 
当代美国大名鼎鼎的文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在他那本名著《西方正典》里,一开篇就告诫天下学子,“没精读3000本以上名作别指望入门”云云,不是吓唬而是实情。老布自己,就宣称每小时能吸收“一本400页的书”,好似耶鲁任我行,在阅读能力上有化功大法。当年钱锺书在清华,同学回忆“起劲时,图书馆库里的书,逐排横扫”,身后留下的《饱蠹楼读书记》,是他1936年中两个月的读书摘录,大抵也能推算出他的年阅读量,要远远超出这个数,没有神话他。当然,这几位都是读书圈“大神”,我等凡人不好乱比,可年阅读千册的量,对于一般有志于学问的年轻人来说,也完全可以设为预期目标。每年涉猎千册,多乎哉,不多也!敝人智力不够,可“年富力强”那会,也亲身试验过,那种适合轻阅读的白话散文小说,每日蹲图书馆顺风扯帆读个十几二十本,压根不是难事。
 
 
如今本土中老年学者(1930—1950生人),无论名气有多大,可横纵比较起来,学术实绩普遍杂有水分,我想最直观的一大牵制因素就是阅读量不够,在荒唐岁月里荒废太多,后劲不足。拿动辄挖苦同行是“骗子”的止庵自己来说,倘他真“读得很少”,以一年不过百本计,那出道20多年,腹笥所储总数也就2000来本吧。可问题在于,他迄今所出30多种集子,不才忝为粉丝可是都一一拜读过的,单里面探讨与引用的书籍,都不止这个数了,如何自圆其说呢?只说那本“小书”《插花地册子》,是他41岁前所写的“读书回忆录”,那里面的架势,都好似把古今中外要籍都读过不止一遍的样子了,这不是自摆证据“打脸”么?
 
所以,要么止庵有意胡说八道,要么就是我们对他的那句话存有误解。以我对止老的了解,他诚谨君子一枚,素性比张艺谋还严肃,不大可能口出谩语逗我们玩,“真相”应该是后一种。再申说下去,就是止庵观念太“老派”了,他所谓的“读”和我们理解的并不一样。我辈口中的“读”,其实只是翻书,俗称“书皮学”,我很不幸就是此类中人;而他讲的“读”,是很正统的读书观,绝非泛泛而过翻翻即可,是一字不落地扣,是反反复复地吃透,非常可怖。比如我所知的他的一些“读书法”:
 
1,去取甚严,不受人惑,自称生平本事是能“把别人乱读的时间拿去真读”——比方说,金庸余华葛兆光之类他就从来不看,王朔周作人张爱玲红楼梦则可以烂若披掌,连《水浒》都读了近30遍,定力如此;2,“不杀书头”,就是一本书要么不看,要看必须从头看到尾,一言一句一挨一拶要见深浅,全程一心不乱,几十年如一日。所以他的文章,从来都是事析秋毫,成发覆抉微之功。一句话,他读书速度也许不快,但真的都“读”进去了。效果绝对比每年翻牌千本的“读书吹牛家”好得多。平情地说,凡人若吾辈,倘非要靠拼阅读量谋生求名,此生读书进路更应该学“老实人”止庵,而不是钱锺书饶宗颐龚鹏程哈罗德.布鲁姆安伯托·艾柯阿尔维托·曼古埃尔们。
 
止庵这种观念,也并非特立,可说代表了多数中国“老派读书人”的立场。某瓣上好些才疏意广的“读书家”,每每自矜读书多,一天能看一二十本,可那写出来的“书评”明显可见跳字跳行,浮皮潦草之甚。读完像失忆,牛皮扯到遮空蔽日又有啥意思呢?有个旧词叫“悔其少读”——至于这个“少”字是当第三声还是第四声理解,境界可以是完全相反的。#读书##书评##文化##文人#
图\以“著作等身”自豪的“当代大儒”范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