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日赏:2023年3月2日

 花间一酒壶 2023-03-02 发布于浙江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这首词有个题注,叫“书博山道中壁”。博山,是山的名字,在今江西上饶市广丰区西南。博山,原名叫“通元峰”,之所以改名为“博山”,是因为形状酷似庐山的香炉峰。而香炉峰之所以叫“香炉峰”,是因为它的形状酷似博山香炉。《太平寰宇记》上记载:“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被弹劾去职,之后就经常在博山游历,写下了不少词作,题注上都有“博山道中”之类的字样。我们今天欣赏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就是在这段期间所作。

上阙“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意思是说,我年少的时候,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愁滋味。可是我是个学文的人,我需要写诗文。没有愁,那怎么写诗文呢?于是,我就喜欢登上高楼,以积累更多的愁怀愁绪。为了能够写出新的诗文,我就算没有愁,也得强行说愁。

下阙“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意思是说,现在我已经识尽了愁滋味。照理讲,既然已经识尽愁滋味,那就该有很多话说,不用再“强说愁”了吧?可我却是“欲说还休”,想说却又终究没有说出来。最终不得已开口说的,只是“天凉好个秋”。

大家试想一下,词人为什么要“欲说还休”?为什么最终又会“却道天凉好个秋”呢?其实,当我们仔细揣摩后就会发现,“天凉好个秋”是个最佳的话题,因为它不但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还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可以想象,词人既然“而今识尽愁滋味”,那么这个“愁滋味”的背后,必定是有着极其漫长而坎坷、孤独而痛苦的经历。对于这段经历,词人是希望能够分享的,因为即便对方不能助你解决问题、摆脱困境,但只要他愿意倾听,这本身就能够有助于缓解你的孤独痛苦,释放你的心理压力。所以,词人存在“欲说”的需求。可是,为什么词人终究是“还休”了呢?因为,凡是识尽愁滋味的人,内心都是伤痕累累的,都是敏感脆弱的。当他准备启齿的那一刻,内心会存在太多的顾忌。

首先,我现在向对方吐露了隐私,他将来是否会利用这些隐私来要挟我、伤害我呢?

其次,就算对方不至如此,但他将来是否会因为知道这些隐私而笑话我,鄙视我呢?

再次,就算对方也不会如此,可是他是否会有那个时间和兴趣来听我诉说那些漫长而坎坷、孤独而痛苦的经历呢?我们扪心自问,如果现在有人前来给你述说他的愁滋味,你又有多少时间和兴趣听他长篇大论呢?或许,你只会对极少数人认真倾听,而对于绝大多数人,你肯定是心里觉得不耐烦的,觉得对方占用了你太多的时间精力,传递了太多的消极情绪。

这,就是词人虽“欲说”而终“还休”的原因所在。他真的有话想说,可他更担心,原本是为了缓解痛苦的诉说,会给他带来更大的痛苦;原本是为了疗愈伤痕的诉说,会给他撕开更大的伤痕。而这个时候,如果你说的是“天凉好个秋”,就不存在上述担心了。首先,对方不会因此而要挟伤害你;其次,对方不会因此而笑话鄙视你;再次,对方也不存在对你不耐烦的问题,你甚至都可以想象得到他的答话,就是诸如“是啊!天凉了,要注意保暖,多加衣服,以防感冒”之类。就算对方跟你唱反调,说他不觉得天凉之类,那也无伤大雅。于是,通过“却道天凉好个秋”,使得你在和对方相处时,既缓解了相对无言的尴尬,又保护了自己敏感脆弱的内心不至于再次受到伤害。

其实,就以我们前天和昨天都在讨论的寿王为例。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寿王的母亲武惠妃宠冠后宫,寿王自己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又迎娶了国色天香的杨玉环。这时候的寿王,岂非“少年不识愁滋味”?如果他要说有什么愁,又岂非“为赋新词强说愁”。可是到了天宝年间,武惠妃已经去世,杨玉环成了庶母,寿王岂非“而今识尽愁滋味”?可是寿王的这个愁滋味,能对谁说呢?他岂非“欲说还休”?他真正能说的话,又岂非“天凉好个秋”之类无关痛痒的话题?

至于辛弃疾为什么会写出这么深刻的词,他的一生又有着怎样的愁滋味?这些我们都会在今后的文章中细谈。

好,今天的诗词欣赏就讲到这里,喜欢的读者请帮忙点赞、转发和评论。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