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讨论:怎样教一年级小朋友学拼音

 成都大学陈大伟 2023-03-02 发布于四川
讨论:怎样教一年级小朋友学拼音
      最近,听一些家长朋友担心自己的孩子在一年级学不好拼音。就我的了解,一年级的拼音教学确实会遇到一些困难。怎么办呢?

      想起自己的《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2004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写过拼音教学的事,这里摘录出来,分享如下:
     有一位老师,对教学生学习复韵母时感觉到很困难,她说:“学生太笨了,我真的没有办法教了。告诉他们要α――i才是αi,他们怎么也学不会。我真的对他们没有信心了。”……
       听着她的抱怨,我突然想,为什么不从已经有的经验出发,用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引发新的学习呢?我问她:“学生会叹气吗?唉——,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告诉学生,大家老是学不会,老师很着急,唉——,现在大家学习叹气,唉——;在学生叹气过程中,告诉学生αi的发音就是这样,然后再运用αi做工具去认识其它的字。”
      2003年,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承担了为全国第二期基础教育新课程(小学语文)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班(引者注:这次活动由成都教育学院承办,我是具体实施者之一)的献课活动,一年级的刘玲老师承担了拼音识字的教学任务,这节课需要完成“ɑn、en、in、un、ün”五个前鼻韵母的学习任务,怎么教学呢?成师附小的老师经过讨论,决定对教材进行大胆改编,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引入学生经验展开教学。她们放弃了教材中给予的彼此之间联系不紧密的五幅图画,而是以一幅色彩鲜艳的森林图画为背景,通过一个充满童趣和友爱的童话故事,以“朵朵白云”“留下脚印”“春天的早晨”“摁响了门铃”“平安到达”等情节和词语把五个前鼻韵母“请进”了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中不知不觉就和老师一起进行发音练习。用已经有的经验引出前鼻韵母的发音和构成学习,由此认识“ɑn、en、in、un、ün” 五个前鼻韵母;最后老师又引导学生将学习的这五个前鼻韵母用于拼读同班同学的名字,揭示出学习五个前鼻韵母的意义,并巩固学习效果。这节课的实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绵阳的杨春霞老师在给我的邮件中叙说了她在教“标调规则”时怎样基于儿童的经验:
      上课了,我拿了一顶非常美丽的皇冠走进教室。孩子们看见了,兴奋不已“哇,好漂亮!”“杨老师想做什么?”“我真想摸摸。”……
      看见他们这么高兴,我问:“你们喜欢我手上的东西吗?它是给谁带的呢?”“皇帝戴的”“皇后,公主也可以戴”“皇太后可以戴”“太上皇可以戴,皇帝的儿子可以戴”……真没有想到,他们知道的还不少。“你们猜得对,可是我的这顶皇冠是α老虎的。”“啊?α老虎?”
       从前,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老虎大王,他的名字叫α,他有一顶特别美丽的皇冠,于是,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很羡慕他。一天,α老虎睡着了,o猴子悄悄的把皇冠戴在了自己的头上,他说:“老虎大王不在,皇冠就由我o猴子戴。”大家都没有办法,因为o猴子是森林里最聪明的人了。可是,o猴子也是最贪玩的,一会儿功夫,他就无影无踪了。e狐狸的眼睛骨碌骨碌一转。他将皇冠戴在了自己的头上,还说:“o猴子要是也不在,皇冠就有我e狐狸戴。”大家仍然没有办法,因为e狐狸最爱搞恶作剧,小动物们都不想惹他。可是,e狐狸是个丢三落四的人,他一会儿就把皇冠弄丢了。还好,皇冠被i小兔和 u小兔拾到了。小兔子是森林里最有礼貌,最温和的了,他们俩虽然都想戴一戴,但仍然你推我,我让你,最后他们商量了一下,那就谁在后面给谁戴吧。
      故事到这就结束了,可是孩子们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他们的故事更具说服力,理由远比我的充分。他们说,要是α老虎在,你把皇冠给了别人,他一生气,就会吃掉你。o猴子在时,你不给他戴皇冠,他会抓坏你的脸。e狐狸戴了皇冠就不会捉弄i小兔……
     就这样,六十二个孩子都很容易的记住了标调规则。而且永远不会忘记。 
   2003年11月,笔者收到一位老师的的电子邮件,主要谈了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教育评价”的问题,摘录如下:
     期中考试之前,所有的孩子都是“好孩子”“乖孩子”。可是期中考试之后,一切全变了。特别是99.5与100的孩子,79与81的孩子……我也不知道他们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大。但是,100分的孩子是一个完美的形象,而99.5分的就是“粗心大意型”了,因为他有一个笔画没有写好,被扣掉了0.5分,我在心里为他感到深深地惋惜。(我知道这是一种“病态”心理。)关于79和81的界限就更加明显了:一个中等,一个下等。可是,您知道,他们之间仅仅只有2分的距离啊!!
      为了解除我的病态心理,我找到某老师,把自己的不安告诉了他。因为孩子们已经在我——一个爱他们的老师心里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划了三、六、九等。我不知道当孩子自己拿到试卷的时候,他们中间会不会被这种“自然”的力量划分出等级来?他们的等级和我心里的等级有没有不一样?
      这位老师很理解我的心理状态,他叫我“遗忘”。这是应该遗忘的。可是它是客观存在的,我,一个走在“新课程”里的老师,应该用一种怎样的心态来遗忘这客观存在的79,81,99.5,100……
      下午,一位家长带着心爱的儿子走进我的办公室。“某老师,我想看看他的试卷。他中午回家告诉我,他得了78分。瘟猪子!”我有点儿回不过神来。“瘟猪子”?一个只在学校里读了两个月书的孩子,就因为一个78分,成了疼爱他的母亲心里的“瘟猪子”!他的平日里所有的一切,被一个78分掩盖,变成了“瘟猪子”!而这个78分是由于两个拼音字母写错了扣掉了2分,两个句子没有写好扣掉了20分。您或许永远也不会想到,我的学生会因为两个拼音字母,两个句子而被带上一顶足以让他抬不起头来,足以丧失掉学习的信心和勇气的帽子吧?最重要的是,这顶帽子是他所热爱的人“赐”给他的。“不,他不是“瘟猪子”。  可是,我的话明显的底气不足。“他仅仅是这次没有考好。”我尽量的想使生气的母亲平和一些,我知道,她越是爱他,就越会生气。等她把试卷上的问题听儿子又“解决”了一次,然后狠狠的训了他一顿之后,才继续生气地走了……
       我的心情很不好。我没有胃口了。我该做些是什么?我该怎么做?
笔者先后给她两份邮件:
(一)
      看了你的邮件,我的心里也非常沉重。但我一时也说不出什么。我曾经说:“课程专家和培训教师在设计、谈论困难中的理想,而中小学教师在面对现实中实现理想的困难。”一个有理想和追求的教师往往比没有理想和追求的有更多的痛苦,正如叔本华所说:“日常生活里,一旦没有激情来刺激,便会使人感到沉闷厌倦、枯燥无味。有了激情,生活又很快变得痛苦不堪。”我理解您,并且为您有一份关爱学生的赤诚之心而感动。相信这些问题总能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另外,我将你的邮件转发给了某某某等老师,请她们一起讨论,我想,你并不孤独。
       祝你尽快有一个好心情。
(二)
      我没有看到你们这次考试的试题,所以无法具体就这次考试的情况具体分析,但你提出的问题使我思考了以下一些问题:
      我想每一次考试(在这里,我们不谈选拔性考试),可能都要包括测量工具设计、测量、对测量结果的解释、对测量结果的应用等环节。在这里,我不想谈论测量过程,仅就测量工具设计、对测量结果的解释、对测量结果的应用谈自己的认识,供你参考。
      (1)首先测量工具应该具有合理性。按照熊川武在《反思性教学》中的认识,合理性包括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从合目的性的角度,平常的考试也应该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考试的重点应该集中在学生未来发展和未来生活所需要的内容和能力水平上。以拼音和写字为例:给出拼音,要求学生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是必要的,它体现了拼音的工具性作用和汉字在未来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如果要求学生在汉字上注出拼音,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因为拼音本身不是目的,而且在学生掌握汉字以后,拼音本身在未来生活和学习中的意义已经不是太大,似乎没有必要要求学生去写,特别是写得如何美观。从合规律性的角度,测量工具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如:不要以学生为敌,要遵循先易后难,避免一开始就给学生下马威等等。
     (2)从对测量结果的解释看。按照林肯等学者的划分,现在教育评价已经进入了建构评价阶段,也就是对同一测量结果,不同的人有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对于78分,家长的理解是“瘟猪子”;在这里,我注意到,你认识到:自己的解释“明显的底气不足:'他仅仅是这次没有考好。’”78分意味着什么,其实首先意味着合格、及格,意味着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完成相应学习任务;解释就是进行归因,从归因角度看,我们既需要正确归因,又需要积极归因,维纳的归因理论可以给我们帮助,这之中的方法和技术以后我们还可以交流。但值得肯定的是你不是仅看分数,而是分析了分数低的原因,并看到不是学生智力水平造成的——“他仅仅是这次没有考好。”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我记住了北京师范大学卢咏莉老师的看法:“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是评价的最大效益。”你可以与家长交流,请她设想一下:当她骂自己的子女“瘟猪子”时,期望得到什么,骂了以后又能够得到什么?使她改变看法和态度。(引者注:现在的表达,这样的方法就是价值澄清)
      (3)从测量结果的使用看。这次考试应该属于“水平性评价”,它不是“选拔性考试”,你再看一看《新课程的故事与解读》中关于“水平性评价”和“选拔性考试”的区别和联系,“水平性评价”原则上不做横向对比,主要用来检查是否达到了应该达到的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这次对测量结果的使用上,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新课程是系统工程,在教育学生时,需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认识和理解,这是营造课程改革良好外部环境的重要任务。希望你在这一方面也留心一些,想一想如何引导和影响家长。
PS:
      想起著名数学家陈省身1985年为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同学的题词“不要考第一”。已经有41年的教学经历和经验,在ChatGTP 等创新性工具和技术不断涌现的时代,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中小学追求考第一(高考、中考例外)的可能不会有大的出息。高考考出来的状元有大成就者似乎也不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