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夫子医案》第四十一期

 杏林真传公众号 2023-03-02 发布于广东
                       



基本信息

姓名:胡某    性别:女

年龄:74     就诊时间:2022.3.15

【主诉】胸背、咽喉发紧感3年余

【现病史】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咽喉发紧感,未予治疗,1年前咳嗽,于某医院查有慢性支气管炎,行西医治疗(具体诊治方案不详)后无明显缓解。

【现症见】胸背、咽喉发紧感,或有胸痛,伴胸闷,呼气则舒,胸背怕冷。吞咽时颌下稍有刺痛感。受凉则易感冒,表现为鼻塞、打喷嚏、或流清水样涕、咳嗽,咳嗽频率不多,痰不易出,偏粘稠。常头晕,脑中空空感,与体位改变无关。易心慌。腰酸痛,腿易发抽筋。口干口苦,饮水不多,喜热水。食欲尚可,不能食,食则欲呕。胃常闷胀,偶有肠鸣。平卧时左少腹可触及硬物,按之不移,偶有痛。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梦多,眠浅易醒,醒后不能再睡,偶有夜尿。小便偏短黄,欠畅。大便日2行,畅,初硬后溏,偶有挂厕,便前腹痛,便后不尽感。

【既往史】高血压不规律服药

【舌脉】

舌象:舌稍淡红暗,苔薄黄

脉象:脉稍沉弦细,寸略浮

现患者四诊信息俱全,请先试为分析。

再与下文之辨证论治解析相参校。

若有疑问,可于文后留言。

【诊断】少阳兼太阴,水饮郁热,阻滞气机,兼肝血不足

【治法】温化痰饮,宣畅气机,兼清郁热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小青龙汤加减

柴胡10g   黄芩6g   党参10g   

法半夏12g(打碎) 炙甘草6g  

生龙骨15g(先煎)  生牡蛎15g(先煎)

炙麻黄6g  枝10g   白芍15g   

细辛6g   干姜10g   五味子10g  

木瓜15g  

                 ×7剂


病象辨析:

胸背、咽喉发紧感,或有痛——阴邪凝滞上焦,气结较甚则或痛;

伴胸闷,呼气则舒——气机郁阻;

胸背怕冷——局部阴邪闭阻,阳气敷布失常

受凉则易感冒,表现为鼻塞、打喷嚏、或流清水样涕、咳嗽,咳嗽频率不多,痰不易出,偏粘稠——寒动其饮,外受寒风,风挟饮上犯肺系

吞咽时颌下稍有刺痛感——痰饮凝滞,影响血络?

平卧时左少腹可触及硬物,按之不移,偶有痛——有形之邪阻滞,痰?瘀?

口干,饮水不多,喜热水;口苦——水饮郁热(热不重)

小便偏短黄,欠畅——提示下焦有热?

入睡困难——热扰

易心慌——水饮扰及心包?

食欲尚可,不能食,食则欲呕。胃常闷胀,偶有肠鸣——脾运尚可,胃纳欠佳;“能食者为中风,不能食者为中寒”、“食谷欲呕,属阳明”。中焦有寒邪,饮气上逆,则见食则欲呕;饮滞气机则胃脘胀闷;水气相激,则见肠鸣。

大便日2行,畅,初硬后溏,偶有挂厕,便前腹痛,便后不尽感——夹湿


常头晕,腿易发抽筋。眠浅易醒,梦多——肝血不足

醒后难再入睡——少阳有郁热

脑中空空感,腰酸痛,偶有夜尿。——肾气不足

舌稍淡红暗,苔薄黄——郁热

脉稍沉弦细,寸略浮——痰饮内停,上焦为主,寒风上犯未净?

辨证及处方

独立分类(辨证三要素)

1.病因:

痰饮——胸背、咽喉发紧感,或有胸痛,胸背怕冷;或流清水样涕;脉稍沉弦细

2.病位:

少阳焦膜——胸背、咽喉发紧感,或有痛;胃常闷胀,偶有肠鸣;小便偏短黄,欠畅

太阴肺——受凉则易感冒,表现为鼻塞、打喷嚏、或流清水样涕、咳嗽,咳嗽频率不多,痰不易出,偏粘稠

3.病机:

痰饮阻滞——胸背、咽喉发紧感,或有胸痛,伴胸闷,呼气则舒,胸背怕冷;吞咽时颌下稍有刺痛感;平卧时左少腹可触及硬物,按之不移,偶有痛

郁热——口苦;小便偏短黄,欠畅;入睡困难;苔薄黄

4.综合判断:

少阳兼太阴,水饮郁热,阻滞气机,兼肝血不足


立法处方:

1.治则:先温化痰饮以治标,后补肾精肝血以治本

2.治法:温化痰饮,宣畅气机,兼清郁热

3.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小青龙汤加减


疗效追踪

5.16回访:服上药7剂后胸背、咽喉发紧感、咳嗽大减。


思考与总

一、经典中的启发:

《伤寒论》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此条主症为胸满,与本案胸背发紧感、胸闷相似,且患者易心慌,眠浅易醒,醒后难在入睡,结合舌脉,亦合少阳枢机不利,邪扰心包之病机,故治疗考虑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主宣畅少阳,疏利气机。

《金匮要略》:“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张海峰《脾胃学说临证心得》:“中脘恶寒或背心恶寒,脉弦都是饮病的特征。”且患者易感冒,受凉则有鼻塞流涕咳嗽等肺系表现,故用小青龙汤温化寒饮,宣肺解表。

二、关于背部恶寒的讨论:

背恶寒在《伤寒论》中凡2见,其一为第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其一为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前者机理为阳明热盛,气津两伤,热盛津伤则口燥渴、心烦,壮火食气,气伤则肺俞失充而背微恶寒;后者机理为少阴暴寒伤阳。在《金匮要略》中仅见一处,见于《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机理为痰饮阻滞,阳气布散失常。《温病条辨》凡1见,见于上焦篇第五十二条“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杏仁汤主之”,机理为肺经湿热,而肺俞穴在背,热郁未达故见“寒从背起”。

卫气行止则恶寒,一般而言,如局部恶寒而非通身恶寒,应首先考虑阳气布散失常,既可因于痰饮、瘀血等有形之邪,也可因无形之热郁(有形之邪阻滞则多背部恶寒局限,宛如掌大;无形之热郁,则多伴寒热如疟、烦渴、汗出等全身症状);其次才应考虑气阳不足(此种多见于通身恶寒,背部尤甚,也可以见但背恶寒,这是因为背为阳位,又为督脉循行,元阳如有不足,则多先见背部恶寒,或背部恶寒甚)。

关于背恶寒的证治,可参考《张氏医通》,附录于下:

“背恶寒……其病有七:一者暴中阴寒,四肢厥冷而背恶寒,脉必沉细,附子汤温散之。一者素禀阳衰,而背上常微畏寒,脉来微弱,八味丸温补之。一者热邪内伏,烦渴引饮而背恶寒,脉多沉滑,或伏匿,此火郁于内也,热病初发多此,白虎汤解散之。一者中暑暍热,亦多有背恶寒,人参白虎、清暑益气,按证清解之。一者湿痰内郁,肢体疼重而痞闷头汗,其人必肥盛,其脉或缓滑,或涩滞,滑则《指迷》茯苓加胆星,涩则苓桂术甘加半夏、广皮分解之。一者瘀血内滞而头汗目黄,小便清利,大便溏黑,小腹偏左或左胁中脘有疼处,脉必关尺弦紧,或带芤状,桃核承气、犀角地黄随上下虚实清理之。一者无故脉数,而背恶寒疼重寒热者,为发痈疽之兆,膏粱多此,不可疑似而迟延难疗也。

三、关于小青龙汤在痰饮病中的运用:

1、悬饮(寒饮):膈上病痰,满喘咳吐,(甚则)发则寒热,背痛腰疼11,(脉浮弦紧),当发其汗,小青龙汤主之。23(兼表)

2、溢饮(寒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2(而寒热咳喘者11,小青龙汤主之23)。(流行四肢)

——姚荷生《中医内科学评讲》

四、关于小青龙汤证的病位:

小青龙汤病位多数人认为在肺,因为临床多用其治疗咳嗽、哮喘等肺系疾病,其主要病机为外寒内饮,按这种思路则考虑其饮停在肺,但仔细读其条文,似乎难以解释“干呕、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溢饮、心下痞(后两症出于《金匮要略》)”这些非肺系症状。再从临床角度来看,小青龙汤证用于痰嗽或者痰喘其痰多难以咳出,所吐之痰多为涎沫(老百姓称为泡泡痰),一般痰出咳喘即减。从这些角度出发,就需要重新思考小青龙汤证饮停部位。细读《姚国美医学讲义合编》及姚荷生《三焦辨证》,笔者认为其饮停部位当在三焦焦膜,只有如此才能解释小青龙汤证或然证多、痰饮难以咳出。这是因为三焦为行水之道路,其为遍布胸腔腹腔的网膜结构,且外应腠理。水饮停于三焦,既可泛溢表里(在表可见水肿--溢饮;在里可见咳喘痰液),也可侵袭上下(在上则兼咳嗽,在中可见或呕、心下痞,在下可见小便不利、少腹满)。

如痰饮停于焦膜往往排出较难,这是由于其网膜结构特殊,其虽遍布胸腹,但却迂曲细长、相互交织,故与痰饮停于脏腑(肺、胃)有别,如姚梅龄姚老解释小柴胡汤证喜呕即为欲呕而不得畅快的呕出。从此处出发,则小青龙汤证与射干麻黄汤证不难鉴别,二者皆有外受风寒病史,都可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风寒犯卫表的症状,其区别在于小青龙汤证饮停于焦膜为主,射干麻黄汤证痰停于肺为主。故前者为饮(清稀),难以咳出,或频繁咳嗽,咳出少许涎沫;后者为痰,较易咳出(或喉中有水鸡声),且痰量较多。

附 姚荷生《三焦辨证 上焦 水饮》

水饮:咳嗽,痰不易出,气喘不能平卧,胸胁胀满,咳时剧烈引痛,上引缺盆,或渴或不渴,或干呕,或内有痰、水、涎沫而不易呕出,甚则心悸、出汗。挟寒则痰出清稀,背寒肢冷,甚则振战、昏眩,脉沉弦或兼涩,面白、唇舌俱淡,甚则暗黑;挟热则痰出浓稠,烦热、面赤,脉弦滑数,唇舌红,甚则发紫。若肿胀连及缺盆,背脊平满,病势比较沉重。

陈楚滨,广西浦北县人

师从黄利兴副教授

2021级岐黄国医书院研究生

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

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

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诊治医生:黄利兴

文章作者:陈楚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