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之 1969年萨缪尔·贝克特(上)

 如意王学习室 2023-03-02 发布于上海

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  --------  获奖理由

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1906年1989年)是爱尔兰著名作家、诗人和剧作家,也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为了“逃避”公开发表演说,只接受了奖金而没有出席颁奖典礼。

贝克特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其父亲是测量员,而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教徒。1927年,他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的法语和意大利语专业硕士毕业,次年,前往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巴黎大学任教,并担任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秘书,负责整理《芬尼根的守灵夜》手稿,这也奠定了他成为作家的基础。1931年,贝克特回到家乡都柏林,并进入三一学院教法语,与此同时着手研究笛卡尔的哲学理论,进而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1938年,他再次迁居巴黎,并出版了其第一部长篇小说《莫菲》。之后,德国占领了法国,他参加抵抗运动被捕,便开始了长时间的隐居生活,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他才得以回到巴黎,从那之后便开始了职业作家的生涯。当时,贝克特非常热爱绘画,因此那一时期大部分作品都是关于绘画艺术的评论作品。早期,他一直致力于创作小说、诗歌和评论,同时由于受到意识流的影响,较少在作品中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和反应现实问题,而是更多的在作品中以人物内心世界的外放来展现人类生存的孤独和焦虑。贝克特的小说占据了其作品的绝大多数,其小说的结构具有独特的风格,大多采用闭环的结构,也就是说其作品往往会在一个悬念解开后才会进入下一个悬念,一环套一环,最终所有悬念解开使整部作品形成一个大闭环。但是由于其小说作品大多处于实验阶段,语言和结构都较为前卫,或者说对于当时的读者来说过于极端,使得其作品受众范围较小。

进入20世纪50年代的贝克特逐渐发觉实验性的小说前途渺茫,便转身投入了戏剧创作,而这一转型的标志就是1952年上演的戏剧《等待戈多》。1953年,《等待戈多》轰动了整个文坛,也使得贝克特名声大震。随后,他的后半生便完全致力于戏剧创作,共创作了30多部戏剧,例如《剧终》(1957年)、《最后一局》(1957年)、 《最后一盘磁带》(1958年)、《哑剧II》(1959年)、 《呵,美好的日子》(1961年)、《歌词和乐谱》(1962年)、《卡斯康多》(1963年)以及《喜剧》(1964年)等,其中有20多部被拍成了电影或者电视剧。尽管,他的创作体裁从小说转向了戏剧,但是其风格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他的戏剧创作依然继承了意识流的形式和内容,因此他的戏剧往往是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的,或者说是违背传统的,正是如此,他的戏剧被称为“反戏剧”戏剧。这种创作风格也体现了贝克特的哲学思想,他认为世界和人生都是荒诞的,无理性的现实是无法通过理性的手段展现出来的,因此荒诞的世界和人生只有通过荒诞的手法来展现才能展示其真实性。另外,他在戏剧中很擅长塑造一些弱势群体,例如《等待戈多》中的流浪汉和《美好的日子》里的老妇人温尼,这些弱势群体往往都在探寻着“自我”,同时又在“自我”是否存在这一问题上迷茫和徘徊,他们面对荒诞的人生往往感到无助和绝望。

这一期我们介绍了获得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萨缪尔·贝克特,下一期我们将重点探讨一下他的作品《等待戈多》,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就请期待下一期推文吧!

大家也可以将该推文转发朋友圈或者微信群,凭转发截图获得《等待戈多》的剧本文本哦,快来“骚扰”小如意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