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之 1902年特奥多尔·蒙森

 如意王学习室 2023-03-02 发布于上海

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  获奖理由

正如获奖理由中所述,《罗马风云》(《罗马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且其作者特奥多尔·蒙森是唯一一个凭史学著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蒙森自幼爱好古罗马历史,获法学博士后,曾赴意大利考察三年。其作品光华四射,文笔洗练,戏剧色彩强烈,人物形象鲜明,一生著有1500多本(篇)书和文章。正因如此,曾被蒙森抨击的“铁血宰相”的俾斯麦曾手摔《罗马史》对作者说:“尊著我拜读再三,你看,封皮都快磨破了。

大部分对于190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描述为《罗马风云》,但从获奖理由可见,其获奖作品应为《罗马史》。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罗马史》总共有五卷(其中第四卷没有完成),起于罗马建城的蛮荒年代,终于恺撒结束内战就任独裁,可想通读这部巨作对于非史学研究者会是怎样宏大的工程。其前两卷比较像学术论文,考古学的成分占比大,一直写到皮洛士战争,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显得较为无聊和乏味。第三卷描写了罗马与各个敌对国的百年斗争,最后以罗马独霸地中海为终。在这卷中,经历了英雄辈出的罗马共和国上升期,而本卷里最光彩的人物当以罗马共和国的敌人汉尼拔为其中之最了。然而,在群雄尽灭,罗马统一地中海后,作者用了极大篇幅褒奖恺撒。第四卷描述了走下坡路的罗马共和国的内忧外患。格拉古的改革,德鲁苏斯的变法,朱古达战争,米特拉达梯斯战争和同盟战争都没能使罗马脱离衰颓,最终马略苏拉等军阀冲进了罗马城。第五卷讲述恺撒经过几十年的明争暗斗,终于结束了内战,建立了崭新的君主制,最后在针对恺撒的暗杀阴谋中全书结束。其中《罗马风云》仅仅抽译恺撒时代部分,罗马初创部分,及迦太基之战的汉尼拔部分,共三十万字,基本包括于《罗马史》的第三卷,而抽译的恺撒时代部分是由英文版本再翻译而得的,因此在细节上会损失较大。两个版本各有优劣,《罗马史》更加全面的展现了整个罗马帝国从雏形到衰落的过程;《罗马风云》的文化背景成本较低,更具有可读性。

针对蒙森没能完成《罗马史》第四卷的原因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一部分学者认为是蒙森自身热爱共和制,出于对帝制的厌恶放弃描写罗马帝国时期;一部分学者认为蒙森崇拜恺撒,因此不愿书写其去世;当然,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是由于蒙森的前三卷反响强烈,由于其不熟悉帝国时期,害怕第四卷使得前三卷的英名毁于一旦……而《罗马风云》的译者则认为是蒙森创作《罗马史》时正处于专业历史学从历史哲学到实证主义转变的时期,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使得蒙森在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做出自我评价。而对于前三卷来说,更主要体现了其文学性,也就是历史哲学的主观性(正因如此,该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不是历史专业相关的奖项),在大环境的改变下,蒙森无法在自我割裂中将其延续至第四卷,进而使得第四卷无法完成。

然而纵观蒙森完成的四卷,其文学素养的展露绝非一星半点。首先他善于进行对比描写,不仅仅通过对比突出了主要人物的特点,还进行了争夺中一些小人物与大人物的深刻对比,使读者更好的理解那段历史;其次他的笔法富有感染力,例如他在文中这样形容汉尼拔“那是罗马的敌人,是迦太基的战士,是一匹远离故土杀入敌人国境的悍狼。”,特别是生动的描绘战场,向读者展现一个生动的罗马时代。尽管该作品富有很高的文学性,除去那一时期历史著作的叙事性,蒙森在编纂《罗马史》时运用了古文字学、考古学、古文献学、碑铭学、钱币学、年代学、政治学、法学、经济计量学等全面展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风貌,可见蒙森学识之渊博。例如,在第11章讲述了公民权的扩大和民风的腐化,第12章谈论了宗教文学,第13章描述了罗马的信仰与礼俗,第14章论述了文学和艺术等等。

但是蒙森站在一个欧洲人的视角去考察罗马时期,主要持有的是欧洲中心论的观点,因此在对东方的描述中多掺杂个人情感,例如,东方各国的形象多以落后蛮夷出现,然而在同时期,东方也已处于较为文明的状态,例如小亚细亚地区,而同时期的的中国大约正处在春秋战国时期。另外在阅读过程中,不禁想起《三国演义》,正如罗贯中老师一再对刘备夸赞的同时踩低曹操一样,蒙森在《罗马史》对于主观情感的天平严重倾向于恺撒。蒙森对凯撒不吝赞美之词,称其为古今第一完人,就连他身上的缺点,都体现了时代的精神。然而对于将军庞培,则给他冠以懦弱且优柔寡断的头衔。暂且不谈恺撒是庞培的岳父,就且问如何以为英雄一般的,甚至与上帝齐名的恺撒的对手就是如此一个无能、犹豫、狭隘、短视的胆小鬼庞培?更双标的大概就是蒙森认为庞培对背叛者给予严厉惩罚是对罗马方面败果的伏笔,而恺撒的严厉处置则成为建立新的制度不得不做的杀一儆百的牺牲。不得不说,蒙森对他所写的时代有自己的认识,而该种认识转化成情感跃于纸上,便显得其历史真实性降低了不少,也许这也是该作品获得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而不是历史专业相关奖项的原因之一吧。可是正如前面所讲,蒙森当时处于从历史哲学到实证主义转变的时期,因此主观性在历史著作上占上风也不足为奇了吧。换言之,这种感情的倾斜并不能作为否认其文学性的依据,正如中国四大名著包括《三国演义》,而不包括《三国志》。

此外,《罗马史》中并没有附上相关的地图作为参考,倘若大家有抱着研究古罗马历史的目的去阅读该作品还是需要额外进行基本知识的储备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